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P6

  ..續本文上一頁的教法以及所有的既理性又合乎邏輯的方法,讓我們自己去發掘實相。身爲佛教徒,我們的目標不只是遵循佛陀的教導或成爲他的仆役而已,我們終極的目標是要與他完全一樣——成爲證悟者。因此理想上,我們一切的所作所爲,包括朝聖在內,其背後唯一的動機和驅策力,應該就是證悟成佛的大願。

  爲了發掘實相的靈性修持,其最重要的骨幹就是正念(mindfulness),然而産生正念之因卻很稀有。追隨佛陀的人,會盡一切可能去喚起正念、保持正念並強化正念,並且利用所

  有各種可能取得的配備與標簽,來幫助我們憶起正念,例如:參訪寺廟、在客廳懸挂佛像、念誦經文咒語、聞思修佛的話語等。任何提醒我們修持正念的方法,都是受歡迎的,而我們參訪聖地的目的,就是爲了善加利用遍布在這些地點裏,各種目不暇給、提醒正念的指示牌。

  第 2部修持

  積聚與淨化

  在朝聖的過程中,有許多方法可以增進我們對于佛法修持的理解,但是,爲了簡化起見,我們就把它分爲兩方面,也就是:積聚智慧與福德的方法,以及淨化染汙的方法。

  不論是誰,我們大部分的人幾乎都直覺地從事這兩件事:我們喜歡丟掉垃圾,我們也喜歡收集好東西,而且這兩種活動都讓我們感覺似乎成就了某些事情。舉例來說,清理數個月未曾整理的臥室,在牆上挂一張新的照片,或在花瓶裏放一束鮮花;這些事都能讓你感覺美好,讓你的情緒完全轉化。而在靈性道路上,這種普遍的習氣可以作爲很有用的模式;因爲所有的修持不是被用來做爲淨化(丟掉垃圾),就是做爲積聚(收集好東西)。然而,淨化與積聚並非兩件不同的事,它們是同時發生的;就如同打掃房子時,你不止清除了髒亂,你也同時讓它變得更漂亮。

  人們隨時隨刻都經驗著情緒的轉變;這一分鍾你在「收集」的情緒上,下一分鍾你卻只想要「清除」,偶爾你又兩者都要。在靈性修行上也是如此;有時你會想要強調淨化,有時你會想要積聚福德,偶爾,你又會想要兩者同時進行。在朝聖時,你應該兩者兼顧,而且盡可能隨時隨處,以各種方式去做。還有一種傳統,是爲自己所受的人或與自己很有緣的人——不論是善緣或惡緣——去朝聖,這在古老的佛教社會裏很普遍。特別是爲了已經往生的人;因爲把你旅途跋涉的艱辛,以及時間、能力、財産、金錢上的犧牲回向給他們的話,就能清淨他們的惡業。

  智慧,很簡單地說,就是沒有偏見的感知⑧( perception)。它是對于實相的真實本性具有清明、絕對、完整景象的心。具足智慧的人,不會被他們的覺受所欺騙,不論在他們身上發生什麼,都不會對究竟實相有任何扭曲、改變或轉換。我們藉由聽聞真正的心靈教法、思維這些教法並且修持禅定來開展智慧。而開展智慧是絕對重要的,因爲如果不這麼做,我們就無法自迷惑中解脫。

  ⑧譯注:或「沒有偏見的顯相」。本書爲了文義較爲白話起見,于正文中將 perception譯爲「感知」福德展現在我們的能力當中。有能力創造善業,就能産生必要的外緣,讓我們如實地看到這個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若是缺乏福德,這種外緣就不可能産生;而具足福德,任何聞、思、修,都會導向我們發展出必要的外緣或能力,從而生起智慧。因此,智慧與福德相輔相成;福德生出智慧,而智慧也生出福德。終究而言,福德是我們掌控一己生命的能力;具足福德,使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實相,還能實踐之。

  奇怪的是,雖然積聚福德非常簡單——特別對大乘修行者而言——我們卻鮮少從事這類

  的活動。僅只以一片花瓣供養佛,就能積聚福德;若將該福德回向給一切衆生的究竟快樂,它更會加乘數十億倍之多。如果此時我們再應用空性的智慧,思惟這花花瓣(供品)、佛(所供養的對象)、我們自己(作供養的人)叁者都只不過是幻相的話,我們不只積聚大量的福德,同時也積聚巨大的智慧。這是利用一片花瓣,就能引導我們到智慧的方法。

  根本上,積聚福德與智慧就像鳥之雙翼,兩者都絕對必要。

  任何你選擇積聚福德的方法,不論是供養一朵花,還是以金子鋪滿整座寺廟,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切勿以短視、自私、世俗的原因來行善。如果這麼做,你就完全違背了靈性之道的基本目標。因此,當你在聖地作供養或修持佛法時,即使你的動機有點世俗,至少也應嘗試憶念你修行的目標,是要去除我執、自私與驕慢的。

  然而,染汙總是造成我們的障礙。這是我們必須去除的,因爲它們是既深植、又倔強的習氣,總是把我們帶到期待、恐懼與痛苦的折磨之中。

  如果我們仔細檢視:什麼是我們真正期望與欲求的?什麼是我們不停掙紮的目的?什麼是我們傾注一切努力想要達到的?我們大多數的人會發現,比起其它的一切,我們真正渴望的,是完全的自主性與全然的獨立性。我們理想的世界,是一個不需要依賴任何人或任何事物、不會被控製、永遠不需要請求別人幫忙、而且沒有人對我們頤氣指使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能夠自由自在地在任何時候、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這就是我們幾乎不擇手段企圖達成的。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爲了追求這種全然的獨立性,我們發展出無數的活動。在個人的層次,舉例說,爲了讓家庭主婦從分派家事給清潔幫傭,又要確定她們好好做事的這個耗時又氣餒的任務中解脫出來,于是吸塵器被發明了。當個人聚合成團體時,想法類似的人會一起共事,因爲他們相信如果個人主義的原則能普遍地被采用、或者如果人權得以張揚、或者民主製度能在全世界都建立起來、或者共産主義、或者我們都更致力于科技的發展,我們就能讓全人類達到獨立自主。我們也許不能對同一個方式達到共識,但全人類卻都朝向同一個目標,那就是:完全無依賴性的絕對自由。

  佛教的終極目標也是自由,當然佛教定義的「自由」,所涵蓋的遠遠超過人權、民主等等而已。從靈性的角度來說,只有我們從自己所有的執著、「主義」、見地解放出來時,才能經驗到自由。佛陀告訴我們,雖然我們都渴望自由遠勝于一切,我們卻完全不知如何增長實現自由的因子;反而,我們卻培養了那些確定會讓我們的解脫可能性愈來愈渺茫的因子。如同一條饑餓的魚,爲了滿足對食物的渴求而冒險吞下漁夫的鈎;或被燭光完全迷惑的飛蛾,令自己撲火而亡;或被獵人甜美的笛聲所惑的麋鹿,因而掉入陷阱;爲了嘗到短暫的喜悅,我們不計一切後果,持續不斷地掉入幾乎立即會變成恐怖故事的愛情故事;而我們最欲求的東西,最後都正好摧毀我們。

  民主製度、人權等這類概念加諸我們的限製,以及我們如壁紙般鋪貼在生活中的無數精巧道具,終究只會讓我們産生愈來愈多的依賴性。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自由的——這是非常明白的。我們活在專製的壓迫下:習氣與煩惱決定了我們每一個行動,而我們所處的環境更讓它們強化。世界上所有的産品,從 iPhone到蕾絲內衣,都是設計來強化與刺激我們的期待、恐懼與情緒的反應,同時也增強我們的依賴性。偶爾,我們某些人可能會瞥見自己所

  落入的奴役深淵,渴望能夠把這些習氣與煩惱的枷鎖卸除;我們努力面對真谛,設法去除禁锢我們的世俗幻相,但是由于缺乏福德,我們染汙的巨流加上習氣的威力,又把我們拖回掉入放逸散亂的惡臭深淵當中。

  如何在聖地積聚福德

  佛教徒常會犯一個錯誤:他們不做小的積聚福德的事,例如每日行淨水供養──因爲他們覺得這是微不足道,沒有價值的。可是他們也不做大動作:例如捐一年的預算款給佛教大學,每個月供十萬盞酥油燈,或興建一座寺廟等,因爲他們沒有時間或資源之故。結果,他們什麼也沒做。

  對初學者而言,積聚福德是要花點力氣的。舉個例說,有個從加州來的朝聖者,可能會想要把家裏院子的花帶到印度聖地來供養。在此要討論的,並不是加州的花比印度當地的花更能積聚福德,而是把花從加州帶到印度,一路上照顧的努力,以及爲此過程所耗費的錢,能積聚福德。同時,在聖地向一個小女孩買朵花,是希望能幫助她,用她的花拿來供佛,也會因爲這個供養而增加福德。或者你也可以有如此的發心:無論是誰賣給你花,願他們因此而終能與叁寶結緣。這類的發心是很深奧的積聚福德的方法,因爲你是利用自己的福德,當作橋梁來讓其它人與佛,法,僧結緣。

  朝聖是一個極爲強大的積聚福德的方法,甚至當你在作准備時,如存錢,計劃工作假期等,都能積聚大量的福德。如果我們能在自己的發心上更澆灑上菩提心的露珠,以最高的願心,願一切與我們有關朝聖之旅所做的事,不只回向來淨化自己的迷惑與痛苦,也回向給一切有情衆生令得證悟的話,那麼所有看似世俗之事,從打包行李,購買機票到繞行佛塔等,都會成爲追隨大乘之道者的圓滿事業。

  很多人常懷疑,忖度行善能積聚多少福德是否是自私的。雖然在積聚福德時,能夠經常覺知自己是否自私是很重要的事,但是作爲一個大乘行者與發願成爲菩薩的人,如果能將你所創造的一切福德回向給一切有情衆生的究竟快樂,你的行爲就絕對不會是自私的。

  修持

  雖然佛教有許多由過往大師所撰寫的修持儀式,儀軌文、祈願文等,但是積聚福德與淨化染汙並不需要依賴儀式。因此,如果你比較喜歡形式單純的修持,下面這些是你可以在聖地積聚大量福德的做法。

  假設你剛剛到達藍毘尼,首先你該做的,是清除佛塔邊上的垃圾與雜物。你不須要把整個地方都消毒一遍,只要把一小塊地方清幹淨——環繞佛塔大約兩尺寬的一圈即可。而且,用自己的手巾或面紙清理就好,不必去找人要清潔工具。如果你有香水的話,稍微噴灑一些,然後開始做供養或做你的修持。

  傳統的供品是:水、花、香、食物、燈,但你供的數量不需要很大。如果你只有一支蠟燭,那也就足夠了。而…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現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