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欽哲仁波切開示:叁現分(感受、覺受、清靜)
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
日期:2003 年
地點:新加坡
編按:宗薩欽哲仁波切于二○○叁年在新加坡開示「叁現分」,這是有關叁種感知的教授。在第一天的開示裏,仁波切論及學佛聞法的動機──「我們爲何要聽聞佛法?」以及「叁現分」中的「不淨現分」,亦即第一種感知「不清淨感知」。
我們首先討論動機發心。你們現在在這裏一定有很好的理由,特別是在周末,你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卻犧牲那些事情來到這裏!尤其是有些人已經聽過這個教法很多次了,卻仍然決定犧牲別的事情來這裏。當然,你們可以響應說,來這裏是爲了接受教授,爲了聽聞佛法。
有時候我們是因爲傳統而如此做,或因爲這樣做是對的,或因爲某位宗教老師剛好來這裏開示,而你覺得有義務要來,假如你不在這裏,特別是亞洲人,可能會覺得丟臉,我們覺得至少應該把房間填滿。這可能就是動機,我們並不知道。
檢視自己的動機很重要,但願這觸發我們想要接受教法的動機,能夠使我們成佛。我說「但願」,是因爲大多數時候,我們聽聞教法或修持佛法並不是爲了要成佛。成佛幾乎像是:假如發生的話很好,沒有發生也沒關系。大多時候我們去寺廟或去聞法是因爲想要活得快樂,我們想要活得更舒適些、更快樂些,不是嗎?我們去廟裏或念咒是爲了長壽,這是亞洲人的弱點。
長壽不是成佛,長壽就是長壽,而且我們並不知道長壽是不是就會有更好的生活。我們接受教授以便讓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會成功,成功不見得就是成佛。這就是爲什麼我現在要強調動機:你有哪種動機?我有哪種動機?我們大家有哪種動機?
理想上,所謂的長壽、成功、健康、美滿的婚姻、良好的人際關系等,這些全都應該是我們所稱的附帶好處。對菩薩們以及我等行者而言,這些應該是額外獎金,成佛才應該是真正的目標、終極的目標。
我提到兩種目標──最終的目標和相對、暫時的獎金或目標。我之所以強調這點是因爲,假如我們有正確的目的,特別是正確的最終目的,那麼即使日常生活出現不如意,我們對叁寶的信任、對上師的信任、對道的信任都還會存在。
在我作爲佛教徒的期間,看到有人接近佛法是希求世俗活動的成功,那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如果懷抱著那種動機,當然,我們生活當中總有不如意,那是生命的本質。我們今天很快樂,但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你在攤販市場享受美食時,一顆西紅柿可能卡住你的喉嚨,然後就這樣,你的生命因爲一顆蠢西紅柿而來到終點。這有可能會發生!生命是全然脆弱的,這就是我們如此珍惜地緊緊抓住的生命。可悲的是,生命是最脆弱的,特別是現在,它如此快速、如此脆弱。
我看到很多以這種動機〈注:追求世俗活動成功的動機〉來修持佛法的人,當事情不順時,他們就失去對叁寶的信心:「哦,佛陀沒幫助我們!」這種趨近佛的方式是非常有神論的,就像某些宗教的方式,例如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假如你有那樣的態度或動機,那麼你的行爲、你所運用的,和你的見地,就互相矛盾,這就是爲什麼我要求大家要好好分析我們來的理由,即或只是理性的分析也好。
我要講述來自維如巴(注:藏文譯爲「畢哇巴」)的甚深教法,由聖者維如巴、嘎雅達拉、卓彌譯師,以及薩迦巴所有偉大的上師們所傳下的教法,這個教法被稱作《道果》。我並不是要給完整的《道果》教授,而只是討論前行部分的「叁現分」。
我想它是這麼稱呼的,雖然英文「Vision」(注:「視覺」、「所見」)並不是那麼正確的字眼,藏文是「囊頌」(Nang Sum)。因爲許多原因,我的解說會很簡短。首先,我自己沒有充分了解這個教法。第二,是懶惰。我過去給教授的時候,至少懷有某種自豪與自我,並不是說我現在沒有自我了,但是懶惰已經淩駕其上,所以即使講授、教導也令人非常厭倦。
因爲懶惰,所以我不會講得很仔細。今明兩天我們會以一種實用的方式來探討這個偉大的教法:「囊頌」或「叁現分」。
感知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教法,它具備證悟成佛的完整道途。了解我們以何種動機和原因來接受這個教法是很重要的。我不喜歡「視覺(vision)」這個用詞,因爲我個人覺得它有點誤導的成份,我會用「感知」、「覺受」(perception)。
維如巴和薩迦派的大師們並不是在這裏編寫出一個獨特的視覺,用「視覺」一詞可能會誤導(注:此處仁波切解釋英文的翻譯「Vision」可能會誤導學人,但中文譯爲「叁現分」應無此顧慮)。我們並不是建構出一個新的視覺,然後把它注入、編輯至你的頭腦裏,讓你的所見因而改變――並不是這樣。
人們問生命的目的是什麼?但是在問生命的目的之前,你應該問生命是什麼?
根據薩迦派大師們的看法,生命不過就是感知,它是一種連續的感知,一個感知接著另一個感知,這就是生命。
「囊頌」所要做的,就是改變和重新修飾感知。
我們已經有某種特定的感知,我們有很多感知,這些都將會被探討到。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再次修飾這些感知,巧妙地操控它們、使用它們,最後你將會有不同的感知,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那就是所謂的「證悟成佛」。
聽聞此教法前,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大部分時候,在我們腦海裏,「證悟成佛」是某種具有實體的東西。我們一談到「成佛」,就好像談論一個境界、一個地方、某種身形,某種具有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以及種種複雜敘述的向度。但是用容易了解、實際的言語來說,「成佛」僅只是離于偏執妄想,就只是這樣。
我相信有些保守的佛教徒可能會不以爲然,沒有關系,我可以跟他們討論。基本上,「成佛」就是沒有偏執妄想。然而,我們總是有如此多的偏執妄想存在。
爲何有所有這些偏執妄想?因爲「感知」。基本上,你現在看著我,我就是你的感知;我看著你,你是我的感知。由于對彼此的了解不多,現在你我之間就有兩個戲劇性的感知。你我之間有很大的距離,不只是有形的距離──你們坐在地板上,我坐在比較高的椅子上;而且還有某種廣告般的距離――有關一位西藏上師這個或那個的訊息。
那些從沒見過我的人,一定對我具有某種感知。你們當中某些人一定在想:「他一定是個菩薩!」某些人一定已經在想:「我們能信任這個人嗎?」還有一些人可能在想:「這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還要一個半小時!」這些感知視不同種類的動機而定,這又回到動機。
還有很多情況繼續發生。我們可能變得比較親近,可能有些交談,然後我們的感知變得比較具體。我們可能一起用晚餐或午餐,可能愈來愈常見面,然後感知變得更具體、更細微。到那時,這感知已經開始指揮我們的期望、希求、恐懼――根據你的動機而希望更常見到彼此或者不再相見。連續的感知存在于你我之間。
假定你們當中有人決定要喜歡我,你可以描繪出關于我的各種形像:「哇!他是最棒的……等等」,于是我一直跟你在一起。然後有一天,有個你非常信任的人跟你說:「你要小心。知道嗎?這個人每當月圓就會長出一條尾巴!〈笑聲〉」我相信你看待我的方式就會受到影響,你對待我的方式就會改變。發生了什麼事?感知被改變了,被修飾、被操弄了。
現在你不會再想跟我待在同一個房間裏,特別是在月圓的夜晚〈笑聲〉!你之前跟我無話不說,沒有恐懼,完全地信任我,現在你卻得叁思而行。我去浴室時,你可能會想:「他把尾巴放在哪裏?」情況就像這樣,你對這個人的感知現在已經改變了。我只是給各位一個大概的例子。
我確定這種情況在你們的生命中發生過很多次。對于那些愛情幸運兒,你們曾經多少次墮入情網?當你戀愛時,你愛上的那個人,天哪,他如此的完美!不是嗎?你對他朝思暮想;想念他時,即使僅是一個晚上,你也食不知味。你多麼渴望他!所以你怎麼辦?
訂婚、結婚、和這個人定下來。過了兩個多星期,突然有些狀況改變了――甚至看到這個人你都嫌煩,都讓你心生反感。我相信這發生在幾乎你們所有人的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沒什麼,只是你的感知改變了。
這是關于「囊頌」教法的例子,基本上就是感知的改變。所以這裏有叁種感知(注:即「叁現分」):一,不清淨現分;二,覺受現分;叁,清淨現分。關于不清淨現分,我們能談的很多;關于覺受現分,我們可以半猜半談論;
關于清淨現分,我們只能大幅臆測,然後討論。這就是我們將要講的叁種感知──「叁現分」。
讓我們回到動機。首先,聽聞此教法的動機應該是想要成佛。假如你聽此教法的動機是爲了在股票市場上成功地買賣股票,我很誠實地告訴你,這個教法不會有幫助。這裏面連一個字都幫不上買賣股票的忙,去商業研討會或讀其他的書還比較有用。
全然相反的,這教法告訴你輪回無益,完全沒有意義、沒有用。若你仍然爲了尋找有助事業成功的教法而參加某個教授,這是錯誤的,而且不會有效果。這是第一個動機發心。
第二個動機發心是大乘獨有的:我們聽聞這個教法應該不只是爲了自己個人成佛,也要爲一切衆生的成佛。若你是大乘行者,這點非常重要,但是說來容易做時難。簡單來說,很多大乘行者,包括我自己在內,都不太如此修行;即使修行,我們也非常擔心自己的修行以及修行的結果,而不真正在乎其他人成佛。
一個大乘行者不應當在乎自己靈性修持的成功與否,而必須爲了他人修持佛法。假如一個大乘行者看到別人在做靈性修持或者看到別人在物質上、世俗上比自己更好而覺得羨慕嫉妒,那就表示缺乏菩提心,表示你覺得自己比其他所有人都重要,這點需要改掉。我們必須想,接受這個教法是爲了一切衆生。這是第二種動機。
第叁種動機我不會太強調。你們…
《叁現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