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現分▪P2

  ..續本文上一頁當中有些人在修持《道果》,教授裏說到,當你接受《道果》的教法,即使只是一部分,比如今天的這個教授,你也應該把受法的地方想成屍陀林,傳法者爲赫魯嘎,你自己是勇父、空行等等。不過,我認爲沒有這個必要,所以不會詳談這第叁種動機。

  我們回到叁種感知(叁現分)上。

  第一種感知─不清淨現分

  第一種感知:「不清淨現分」。在那個法座上,是很多人看過的生命之輪圖(注:即「六道輪回圖」),藏文是「西巴闊洛」(Sipa Khorlo)。假如你的非佛教徒朋友問你,佛教對生命的定義是什麼,你應該去書店買這個圖來給他們看,這就是佛教對生命的描述或定義。簡略來說,在圖的中央你看到一只豬、一只鳥、一條蛇,這代表愚癡、貪執、嗔恨,這些是我們所具有的妄想錯覺,這叁樣東西被感知到。

  當你有愚癡、貪執、嗔恨時,你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清淨的,就像戴著藍色、紅色、橘色的太陽眼鏡看白色的雪山一樣;當你看著雪時,它不是白色的,你看到的是一種近似紫色的雪。

  所以假如你問雪是不是紫色的,當然不是!但是你怎麼會看到紫色呢?因爲你戴著叁層太陽眼鏡。這就是爲何你所有的感知都是被改變、被操弄的。一開始我們就有叁副太陽眼鏡:蛇太陽眼鏡、鳥太陽眼鏡、豬太陽眼鏡。從這叁種眼鏡看東西時,你看到六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天道、人道;這就是你所體驗、感知的六道。既然我們在講「囊頌」,我們就繼續使用它的詞彙,所以這就是你得到的感知。

  在這個〈注:圖中間的豬、鳥、蛇〉外面,我們看到一個大怪獸抓著生命之輪,這個怪獸其實代表時間。時間就像是個怪獸,一直在改變。時間當然表示改變!假如事物不變,那意謂著它凝固住了,那麼就沒有過去的時間,沒有現在的時間,也沒有未來的時間。我們一方面喜歡時間,同時卻又憎恨時間,它是個怪物。

  所有這些感知都受控于時間,這意謂著我們的感知總是不斷在改變;有些感知比其他感知的時間長一點,但是沒有感知是永久不變的。

  特別是在大乘與金剛乘《道果》中,認識維如巴這位偉大的上師非常重要。聖者維如巴是瑜伽中觀派的偉大學者。

  讓我們從一個感知開始討論。舉例來說,地獄道,地獄在哪裏?它並不像很多宗教所說的在地底下,並不是你挖地就能找到地獄。餓鬼道,餓鬼在哪裏?我們不會在去吃飯的時候發現餓鬼道,南方、東方、西方都沒有真實存在于外的餓鬼道。

  其他道也是一樣。所以這些道究竟是什麼?它們不過就是感知,六種不同的感知。假定說我剛從歐洲長途飛過來,服了顆安眠藥後醒來,我醒來的那一刻很昏沈、不清醒,我不知道浴室的門在哪裏,試著尋找燈的開關――就像你們昏沈時候的樣子。我在早晨出現這種狀態,基本上我有點像是個動物,那時候我正經曆動物的感知;剛起床時我就像只豬。起床之後,我拖著身軀去廁所,沖澡、洗髪精、肥皂、刷洗、潤膚液等等。這是什麼?這是虛榮,你要讓自己漂亮。

  「哦,我變胖了」、「我的皮膚脫皮了」、「皺紋又多了」等等;但同時間你又覺得自己很美!當然你也會批評自己,「哦,我老了」,「我的皮膚幹燥」,但同時你又喜歡自己的模樣。愚蠢的虛榮心降臨到浴室裏,我是在說我自己,不是說你們〈笑聲〉。

  所以我是說,我起床後變成動物,然後沖完澡後經曆天道。接著來到餐桌前用早餐──單面煎蛋、卡布奇諾咖啡、牛角面包……,聞起來很香,我貪婪地吃著,雖然太多的卡洛裏對我不好。我的膽固醇很高,不應該吃巧克力,而應該多用跑步機鍛練或多遊幾圈;但當早餐在我面前時,那些都不重要。香腸、火腿,我就是要吃!我擋不住誘惑!有吃的欲望!那個時候,我正體驗人道。

  我舉這些例子的意思是,在一天之內、一小時之內,你就可能經曆這六道全部的感覺。大乘與金剛乘認爲六道不是存在于外在,它存在我們自己內在。

  在五種情緒當中──無知、貪愛、嗔恨、嫉妒、驕傲(注:即癡、貪、嗔、嫉、慢五毒),假如你問我哪一個最糟,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不是那麼在意癡、貪、嗔,因爲貪讓你做點事情,嗔也有助于完成事情,癡有點是天真的、笨笨的,所以也沒關系,但是另外兩種則是失敗者的情緒──驕傲與嫉妒。你從嫉妒中什麼也得不到,你太驕傲也什麼都得不到。

  你的感知會因爲驕傲而變得不同,這可講都講不完。一個很驕傲的人甚至不能好好約個會!

  因爲你跟這個新朋友約會時,不想當那個首先打破沈默的人,你會等對方先說話。驕傲使人脆弱,你愈驕傲就愈容易受傷害,你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如此地受限製。你不交朋友,使自己很受限製。嫉妒是另一個連續不斷的偏執妄想,因爲它,你杜撰出許多故事,創造出這麼多能量。

  五種情緒創造出五種感知,而這五種感知是我們必須改變、丟棄的――它們是不清淨現分。不清淨現分來自于因爲染汙而不清淨的主體,好比你戴著許多濾光鏡。我這樣說吧,藏文的瑜伽叫做「拿就(nal jor)」,「拿」的意思是自然,「就」的意思是財富,所以「拿就」就是自然的財富;瑜伽士被認爲是因爲保持自然而富裕的人。

  根據這點,若你問什麼是「般若」(prajna)──佛教的智慧,那就是我們的心最自然的狀態,完全自然的心就是智慧。沒有改變、沒有造作、沒有謀劃、沒被操弄、完全不受幹擾的,這樣的心就叫做自然的心,而這就是我們試圖要成就的。

  但是很難給「正常」下個定義,因爲對某些人正常的不一定對其他人也是正常。當聖衆、聖人看我們時,我們所見到的每個事物他們都覺得不正常、不自然,這是因爲我們感知事物的方式,我們所有的感知都是經由五種濾光鏡──憤怒、貪欲、嗔恨、無明、嫉妒、驕慢和許多其他情緒──的過濾、設計和造作。我們所有的情緒煩惱都是經由這種種濾光鏡而被感知,這就是爲何我們所見的一切都不正常。我們的感知不正確,我們所見、所體驗的都不是其本來面貌。

  我想知道我們的溝通有沒有問題,所以假如你們想要問問題,那就問吧。要是我講兩個小時而你們不理解我在說什麼,那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我必須知道你們是不是理解我所試圖傳達的。

  你們可能讀過「囊頌」(叁現分),但我覺得很多人忘失了要點,要點就是了解維如巴所講的感知。其實在他的金剛乘根本文裏,他爲那些具染汙者開示不清淨現分;這說明了很多事。我強調這點是因爲很多修持佛法的人像是在修基督教,他們把佛當成上帝而畏懼佛。他們以爲自己行爲不端正就會受到懲罰,不一定是被佛懲罰,而是被某種叫「業」的東西懲罰。

  他們若是恰巧忘了去廟裏就會有罪惡感,就像基督徒忘了周日上午去教堂而感到自己錯過什麼一樣。很多佛教徒,特別是現今,修持佛法就好像基督徒信基督教一樣,那很危險,而且不太好,應該要改過來。

  一般說來,佛教,特別是這裏所談的薩迦傳承的維如巴《道果》教授中,我們並不試著取悅佛陀,那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不過我能了解爲何有些人會那樣想。我們用蘋果、水、食物作爲供養,有時還供養食子――那是外來的東西,那是用西藏的糕點作供養;或者像是在泰國,人們澆水在佛身上,以浴佛作供養;或者以好聞的香作供養。

  所有這些都讓人覺得,「哦,現在是午餐時間,佛一定餓了,所以我們必須放點食物。」「快過一星期了,佛一定髒了,祂需要洗個澡。」這種有神論的態度不是修持佛法的方式。

  在佛教裏,特別是在薩迦傳承裏,修法的根本就是改變感知,這就是「囊頌」的內容。改變感知很重要,感知在我們每天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統治著我們,它支配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所有的感知都是錯誤的。

  就像每當我們看著自己的手、想著自己的手,我們都有叁個錯誤的感知。第一,我們以爲這只手和昨天的這只手是一樣的,這是錯誤的,這表示你認爲手是恒常的,昨天的手和今天的手是一樣的。這是我們的想法,它大錯特錯,它不正確。昨天的手已經過去了,今天的手是新手,二十年過後,你的手看起來會很不一樣――更多毛發、更多皺紋,它必然會改變。

  假如我們有一樣的手,想象你五十歲時還有嬰兒般的手,那甚至並不好看。手每時每刻都在改變,但是我們看不到這個改變,我們以爲它是同樣的手,這是一個錯誤的感知。

  另一個錯誤的感知是:當我們看著手時,我們將它視爲一個整體,而不看成個別部分,我們不把它看成皮膚、血管……等等。當我們說「讓我握你的手」,我們從來不會說:「我能不能握你的骨頭、皮膚和毛髪?」我們不那樣說,所以創造了一個叫做「手」的感知,然後有些人會非常驕傲自己曾經與喬治布什或奧薩瑪賓拉登握過手。

  也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手,像這只手是很普通的手,真可悲。但是奧薩瑪賓拉登的手很特別!或者是達賴喇嘛、特裏薩修女的手也都很特別。布萊德彼特等名人的手,哇,那甚至更好;或者也許凱瑟琳麗塔瓊斯的手,那是最棒的!我們有這種種錯誤的觀念和誤解,這些都是感知。

  第叁,我們忘了手的緣起本性──手的動作、存在、生命力全都依靠食物、元素以及許許多多其他因素。我們總是忘記這點,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感知事物的方式。我只是用手做個例子,同樣的道理可以用在與我們有關的所有事物上,像是你和你的男友或女友的關系。當妳看著妳的男朋友時,犯了叁個錯誤。

  妳以爲這是妳昨天有的同一個男友,而且今天、明天他都會是一樣;其實不然。他今天對妳很深情,明天變得很易怒,然後後天他要離婚!像這樣的事情會發生是因爲妳以爲他都是一樣的。看著他們時,我們是以抽象的方式看待他們。我的男友、我的女友──這是抽象的概念,幾乎像是畢加索或蒙德裏安(Mondrian)的畫,它們都是抽象的概…

《叁現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