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现分

  萨钦哲仁波切开示:三现分(感受、觉受、清静)

  开示:宗萨钦哲仁波切

  日期:2003 年

  地点:新加坡

  编按:宗萨钦哲仁波切于二○○三年在新加坡开示「三现分」,这是有关三种感知的教授。在第一天的开示里,仁波切论及学佛闻法的动机──「我们为何要听闻佛法?」以及「三现分」中的「不净现分」,亦即第一种感知「不清净感知」。

  我们首先讨论动机发心。你们现在在这里一定有很好的理由,特别是在周末,你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却牺牲那些事情来到这里!尤其是有些人已经听过这个教法很多次了,却仍然决定牺牲别的事情来这里。当然,你们可以响应说,来这里是为了接受教授,为了听闻佛法。

  有时候我们是因为传统而如此做,或因为这样做是对的,或因为某位宗教老师刚好来这里开示,而你觉得有义务要来,假如你不在这里,特别是亚洲人,可能会觉得丢脸,我们觉得至少应该把房间填满。这可能就是动机,我们并不知道。

  检视自己的动机很重要,但愿这触发我们想要接受教法的动机,能够使我们成佛。我说「但愿」,是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听闻教法或修持佛法并不是为了要成佛。成佛几乎像是:假如发生的话很好,没有发生也没关系。大多时候我们去寺庙或去闻法是因为想要活得快乐,我们想要活得更舒适些、更快乐些,不是吗?我们去庙里或念咒是为了长寿,这是亚洲人的弱点。

  长寿不是成佛,长寿就是长寿,而且我们并不知道长寿是不是就会有更好的生活。我们接受教授以便让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成功不见得就是成佛。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要强调动机:你有哪种动机?我有哪种动机?我们大家有哪种动机?

  理想上,所谓的长寿、成功、健康、美满的婚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全都应该是我们所称的附带好处。对菩萨们以及我等行者而言,这些应该是额外奖金,成佛才应该是真正的目标、终极的目标。

  我提到两种目标──最终的目标和相对、暂时的奖金或目标。我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因为,假如我们有正确的目的,特别是正确的最终目的,那么即使日常生活出现不如意,我们对三宝的信任、对上师的信任、对道的信任都还会存在。

  在我作为佛教徒的期间,看到有人接近佛法是希求世俗活动的成功,那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如果怀抱着那种动机,当然,我们生活当中总有不如意,那是生命的本质。我们今天很快乐,但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你在摊贩市场享受美食时,一颗西红柿可能卡住你的喉咙,然后就这样,你的生命因为一颗蠢西红柿而来到终点。这有可能会发生!生命是全然脆弱的,这就是我们如此珍惜地紧紧抓住的生命。可悲的是,生命是最脆弱的,特别是现在,它如此快速、如此脆弱。

  我看到很多以这种动机〈注:追求世俗活动成功的动机〉来修持佛法的人,当事情不顺时,他们就失去对三宝的信心:「哦,佛陀没帮助我们!」这种趋近佛的方式是非常有神论的,就像某些宗教的方式,例如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假如你有那样的态度或动机,那么你的行为、你所运用的,和你的见地,就互相矛盾,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求大家要好好分析我们来的理由,即或只是理性的分析也好。

  我要讲述来自维如巴(注:藏文译为「毕哇巴」)的甚深教法,由圣者维如巴、嘎雅达拉、卓弥译师,以及萨迦巴所有伟大的上师们所传下的教法,这个教法被称作《道果》。我并不是要给完整的《道果》教授,而只是讨论前行部分的「三现分」。

  我想它是这么称呼的,虽然英文「Vision」(注:「视觉」、「所见」)并不是那么正确的字眼,藏文是「囊颂」(Nang Sum)。因为许多原因,我的解说会很简短。首先,我自己没有充分了解这个教法。第二,是懒惰。我过去给教授的时候,至少怀有某种自豪与自我,并不是说我现在没有自我了,但是懒惰已经凌驾其上,所以即使讲授、教导也令人非常厌倦。

  因为懒惰,所以我不会讲得很仔细。今明两天我们会以一种实用的方式来探讨这个伟大的教法:「囊颂」或「三现分」。

  感知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教法,它具备证悟成佛的完整道途。了解我们以何种动机和原因来接受这个教法是很重要的。我不喜欢「视觉(vision)」这个用词,因为我个人觉得它有点误导的成份,我会用「感知」、「觉受」(perception)。

  维如巴和萨迦派的大师们并不是在这里编写出一个独特的视觉,用「视觉」一词可能会误导(注:此处仁波切解释英文的翻译「Vision」可能会误导学人,但中文译为「三现分」应无此顾虑)。我们并不是建构出一个新的视觉,然后把它注入、编辑至你的头脑里,让你的所见因而改变――并不是这样。

  人们问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在问生命的目的之前,你应该问生命是什么?

  根据萨迦派大师们的看法,生命不过就是感知,它是一种连续的感知,一个感知接着另一个感知,这就是生命。

  「囊颂」所要做的,就是改变和重新修饰感知。

  我们已经有某种特定的感知,我们有很多感知,这些都将会被探讨到。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再次修饰这些感知,巧妙地操控它们、使用它们,最后你将会有不同的感知,也就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那就是所谓的「证悟成佛」。

  听闻此教法前,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大部分时候,在我们脑海里,「证悟成佛」是某种具有实体的东西。我们一谈到「成佛」,就好像谈论一个境界、一个地方、某种身形,某种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以及种种复杂叙述的向度。但是用容易了解、实际的言语来说,「成佛」仅只是离于偏执妄想,就只是这样。

  我相信有些保守的佛教徒可能会不以为然,没有关系,我可以跟他们讨论。基本上,「成佛」就是没有偏执妄想。然而,我们总是有如此多的偏执妄想存在。

  为何有所有这些偏执妄想?因为「感知」。基本上,你现在看着我,我就是你的感知;我看着你,你是我的感知。由于对彼此的了解不多,现在你我之间就有两个戏剧性的感知。你我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不只是有形的距离──你们坐在地板上,我坐在比较高的椅子上;而且还有某种广告般的距离――有关一位西藏上师这个或那个的讯息。

  那些从没见过我的人,一定对我具有某种感知。你们当中某些人一定在想:「他一定是个菩萨!」某些人一定已经在想:「我们能信任这个人吗?」还有一些人可能在想:「这到底什么时候会结束?还要一个半小时!」这些感知视不同种类的动机而定,这又回到动机。

  还有很多情况继续发生。我们可能变得比较亲近,可能有些交谈,然后我们的感知变得比较具体。我们可能一起用晚餐或午餐,可能愈来愈常见面,然后感知变得更具体、更细微。到那时,这感知已经开始指挥我们的期望、希求、恐惧――根据你的动机而希望更常见到彼此或者不再相见。连续的感知存在于你我之间。

  假定你们当中有人决定要喜欢我,你可以描绘出关于我的各种形像:「哇!他是最棒的……等等」,于是我一直跟你在一起。然后有一天,有个你非常信任的人跟你说:「你要小心。知道吗?这个人每当月圆就会长出一条尾巴!〈笑声〉」我相信你看待我的方式就会受到影响,你对待我的方式就会改变。发生了什么事?感知被改变了,被修饰、被操弄了。

  现在你不会再想跟我待在同一个房间里,特别是在月圆的夜晚〈笑声〉!你之前跟我无话不说,没有恐惧,完全地信任我,现在你却得三思而行。我去浴室时,你可能会想:「他把尾巴放在哪里?」情况就像这样,你对这个人的感知现在已经改变了。我只是给各位一个大概的例子。

  我确定这种情况在你们的生命中发生过很多次。对于那些爱情幸运儿,你们曾经多少次堕入情网?当你恋爱时,你爱上的那个人,天哪,他如此的完美!不是吗?你对他朝思暮想;想念他时,即使仅是一个晚上,你也食不知味。你多么渴望他!所以你怎么办?

  订婚、结婚、和这个人定下来。过了两个多星期,突然有些状况改变了――甚至看到这个人你都嫌烦,都让你心生反感。我相信这发生在几乎你们所有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没什么,只是你的感知改变了。

  这是关于「囊颂」教法的例子,基本上就是感知的改变。所以这里有三种感知(注:即「三现分」):一,不清净现分;二,觉受现分;三,清净现分。关于不清净现分,我们能谈的很多;关于觉受现分,我们可以半猜半谈论;

  关于清净现分,我们只能大幅臆测,然后讨论。这就是我们将要讲的三种感知──「三现分」。

  让我们回到动机。首先,听闻此教法的动机应该是想要成佛。假如你听此教法的动机是为了在股票市场上成功地买卖股票,我很诚实地告诉你,这个教法不会有帮助。这里面连一个字都帮不上买卖股票的忙,去商业研讨会或读其他的书还比较有用。

  全然相反的,这教法告诉你轮回无益,完全没有意义、没有用。若你仍然为了寻找有助事业成功的教法而参加某个教授,这是错误的,而且不会有效果。这是第一个动机发心。

  第二个动机发心是大乘独有的:我们听闻这个教法应该不只是为了自己个人成佛,也要为一切众生的成佛。若你是大乘行者,这点非常重要,但是说来容易做时难。简单来说,很多大乘行者,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不太如此修行;即使修行,我们也非常担心自己的修行以及修行的结果,而不真正在乎其他人成佛。

  一个大乘行者不应当在乎自己灵性修持的成功与否,而必须为了他人修持佛法。假如一个大乘行者看到别人在做灵性修持或者看到别人在物质上、世俗上比自己更好而觉得羡慕嫉妒,那就表示缺乏菩提心,表示你觉得自己比其他所有人都重要,这点需要改掉。我们必须想,接受这个教法是为了一切众生。这是第二种动机。

  第三种动机我不会太强调。你们…

《三现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