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们反而制造出让自己在未来受苦的因缘。所以现在你知道,任何源自骄慢、嫉妒、愤怒、贪求等情绪的经验,会让你不快乐;任何源于没有自我、无明、嫉妒、骄慢、愤怒的经验,会带给你快乐。这是你希望众生得到的快乐。
给你们一些小的提示。
心里想着「愿一切众生都能快乐」很容易,这是一种抽象的想法。因为是一切众生,你其实没有什么责任,所以很容易。所以你应当这么想,像许多嘎当派大师所说的,当你这么思惟时,应当确实关懐每一个各别众生的快乐,所以选择一个众生来修慈心。假如你想要你的修行有实效,选一个你不是那么喜欢的人或是某个让你觉得受到威胁的人,像是你的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不一定是生意上的竞争者,可以是任何方面的竞争对象。假如你走在海边突然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一个漂亮的女孩或男孩,只有你们两个人。当你正要跟她搭讪、正要找个话题时,另一个人走过来,是个帅哥,这时你有了竞争对手――另一个人;
所以竞争对手无处不在。在你的想法里,在每天的生活当中,都有竞争对手,总是有人跟你竞争要夺取你的位子。他们可能不是真的要来取代你,但是你的偏执妄想产生许多的不清净感知。你认为,糟了,来了个竞争者。也许这个人是来帮你的,让你能做真正想做的事;但是我们不这样想,我们总是很偏执,我们总是想着某人将要来取代自己的职位。
所以,选一个人来开始修慈心。若你仍需要某种形式,那么你可以用「阿底襄帕拉(adishampara)」方法,像是「施受法(Tonglen)」:呼气时,给出所有的乐及乐因,吸气时,吸进他人的痛苦以及一切苦因。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对不清净感知的大改变。过去,你有不清净感知,那是因为你认为自我所解读的一切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你改变了这一点。过去你只想到自己的快乐,并没有真正为他人着想;现在你强迫自己:愿另一个人快乐,愿他或她拥有快乐的因。你看,不清净感知被中断了一次。若是不断做慈心的襌修,这样的瑜伽士将会有所谓的觉受现分。
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让我们回到海边的例子。一个瑜伽士走在沙滩上,他看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正要开始交谈时,另一个人走过来打断了。这个瑜伽士还是很开心――愿他或她快乐,哦,是的,你们两个继续吧,好好谈谈,然后走走。这就是觉受现分,现在感知改变了,没有偏执想法。你没问题,你完全不在乎,他们可以尽情地聊。
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改变我们的感知。你钟爱的男友、女友、丈夫、太太,你们在一起二十年了,只要在一个下午、一个谈话中,有人跟你说,你的男友有尾巴或有六个肚脐或三个乳头,你会想要去看看;出于偏执,你甚至试着想找出一个!从那以后,你会想要消毒所有的东西。你的男友或女友碰触过的每一个地方,你都觉得怪怪的。感知很容易被改变,我常见到这种现象,相信你们也有很多这样的经验。
我们这里有些人很会交朋友。「仁波切,这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们形影不离,不管去哪里都一块儿去;他们分享一切,包括秘密。六年后,只因为一个愚蠢的原因,愚蠢的像是一片干枯的枫叶掉落在你的头上,不需要任何重大的理由,可以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原因,而那个原因引发一个天大的误会。现在你的麻烦大了,因为他知道你所有的秘密(笑声)。
他可以告你,可以敲诈你,还有你们一起照的相片,你们两个一起偷偷做的所有事情,没有别人知道,你父母肯定不知道,而他或她威胁你说:「我要公开这张照片。」我相信类似这样的事情,也许没有到这种地步,但是类似的事情曾发生在你们身上,若你还记得的话。现在你最好的朋友变成最可怕的敌人,感知改变了。
从现在起,请把佛法修行想成改变感知的艺术!一旦你改变了感知,你就从这所有的偏执妄想中解脱出来,那就是成佛!这是你必须教育自己的方式。
我们为什么持咒
你们有些人,特别是萨迦派弟子们,念这些仪轨──《喜金刚》、《金刚瑜伽母》──像是在缴税一样。我们每一年都要缴税给政府〈笑声〉。你可能一边修仪轨,一边拿着电视遥控器或从手机收听谁赢了赛马,曼联还是利物浦赢了
而你仍然在念咒。因为不知为何有人告诉我们:灌了顶就一定要念仪轨,所以这变成一种负担。
仪轨有这么厚,甚至看到它们都让你不舒服!不过若你从改变感知的观点来想,特别是对修仪轨的人来说,它非常的重要。像是《喜金刚》仪轨,尽管现在这个时机不适合,所以我不会说很多,不然我就会损毁三昧耶戒。但是那些修仪轨,像是修《喜金刚》坛城的行者,创造出八大尸陀林、空行母、宝座、因果赫鲁嘎,还有改变眼球变成痴空行母等等,这些是改变感知最精巧的方式;基本上你是试着改变感知。
所以慈心是零风险、经济、方便、实用的禅修方式,用来改变不清净的感知。
接下来谈悲心: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与苦因。这和慈心非常类似,我不会解释太多。慈心、悲心,然后是菩提心。
菩提心
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法的重点、精华;没有它,就没有大乘之道,它非常的重要。因为菩提心,所以菩萨永不倦于帮助众生。菩提心有两种:「相对菩提心」与「究竟菩提心」。
菩提心不只是愿众生以某种方式过得愉快,那是幼儿园的东西,每个宗教都有;菩提心是愿众生都成佛,这是非常大的课题。
我要根据我的经验澄清一些事情。有时候我们去见喇嘛上师,有些喇嘛十分温文和蔼,他们不责骂骄傲、嫉妒、自我很重的弟子,只是和颜悦色地对待这些弟子。我们会怎么说
「哦,他是位大菩萨。因为他的菩提心,所以如此慈悲。」但是我无法忍受这些人!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例子。这类事情激起我的好奇和兴趣,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喇嘛是不是伟大的菩萨。
有时候你去见喇嘛,有些喇嘛确实在乎大家的想法,或是在乎他的弟子。有些喇麻可能苛责自己的弟子,不是为了一些小事,而是为了要摧毁弟子的自我与骄慢。他冒着可能因这责骂而失去弟子的风险,因为「隔壁是一位很好的仁波切,温文和蔼,」而这位仁波切却这样子责骂、诘问、折磨弟子。这是很大的风险,因为弟子可能跑去另一位仁波切那里。但是这位仁波切不在乎,他说他需要说的,他说学生需要听的,而不是学生想要听的。我觉得他是个菩萨,为什么
菩提心不只是希求别人快乐或给他们一根棒棒糖,不是这样。
菩提心其实是专注于去除他人的自我、骄慢等所有这些情绪,帮助他们成佛!而成佛是什么
是完全不在乎,完全没有偏执,记得吗
菩提心是希望截断不必要的形式、仪式、习性还有禁忌的锁链。「禁忌」是个正确的字眼,我们有这么多的禁忌。首先,我们有身为人类的禁忌;其次,有身为华人的禁忌;再来,有身为佛教徒的禁忌;然后还有身为大乘佛教徒的禁忌......各种各样的禁忌。
我们收集愈来愈多的禁忌,我们愈是收集,禁忌就愈精密复杂。精密复杂的禁忌意谓着更难以战胜,那就是我们所做的。所以,现在各位知道菩提心是愿他人成佛。总之那是相对菩提心,那是必要的。它令人赞叹,它如此特别。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大乘佛教之道。
在所有关于不清净现分与觉受现分的讲授中,有件事情很重要,必须要知道,特别是基于萨迦派的见地。当我们说感知时,一切都是你的感知,而所有这些感知被分为三类:不清凈的、觉受的和清净的。我们不是说这些是我们的感知,另有某个东西作为知者而真实存在,或是有某个超越这个感知的东西;这不是我们所说的。所有存在的是:不清净感知、觉受感知和清净感知。
我们见到的全部都是我们的感知,而这些感知不断在改变,而且它们不是真实、独立、不变的存在现象。
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这点。当你看着你的朋友时,你感知到一个现象,而把这个现象叫做「我最好的朋友」,至少现在是如此。然后有一点错误的讯息或你们两个之间发生某件事,情况在一夜之间全变了。第二天你看着这同一个现象,却把他看作是「不能信任的人」、「背叛的人」、「丑陋」、「惹人厌」。
昨天的「好人」或今天的「坏人」都不是独立存在于外在的某个地方。这是萨迦派的基本见地,你必须牢记在心上。
所以我们昨天说过,「生命是什么
」生命不过是一个连续的感知。若我们有不清净的感知就会受苦,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个不清净感知。用什么来改变呢
用慈悲的襌修与菩提心的襌修,用这些方法将能够改变不清净感知;这就是你们应该要了解的。
现在讲究竟菩提心。在佛教里,智慧应该被强调。智慧就是一切,这差不多就是我们谈究竟菩提心时所说的。相对菩提心是发愿救渡一切众生,不只是给他们一些食物饮料,不只是将他们从暂时的痛苦中救出来就好,而是要真正带领他们成佛。究竟菩提心是绝对必要的,若是没有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将无法运作。
我刚才走进来时,有人问我一个相关的问题,问得很好,所以我现在跟各位解说。对一个菩萨而言,当他或她帮助众生时,这位菩萨是以对于相对与究竟菩提心的了解来帮助。
谈到究竟菩提心时,我们说的是: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只是你的感知,没有什么是存在于外在的。这讯息非常重要。
记得我们昨天谈到医生吗
也许不是在这里,也许是在别处,我的脑袋变得像团浆糊,所以什么都记不住了。一位精神科医生试着帮助一个疯子,这位精神科医生可能不是佛教徒或者只是个小菩萨,但不是了知究竟真理的菩萨。
这位精神科医生帮助这疯子的方式是: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他发展出一个目标,目标说「这个人疯了,这个人不正常,我必须让他正常。」(我只是给你们一个很粗略的例子。)然后透过「骄傲先生」的书,透过他的教育,这医生发展出对于「…
《三现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