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們反而製造出讓自己在未來受苦的因緣。所以現在你知道,任何源自驕慢、嫉妒、憤怒、貪求等情緒的經驗,會讓你不快樂;任何源于沒有自我、無明、嫉妒、驕慢、憤怒的經驗,會帶給你快樂。這是你希望衆生得到的快樂。
給你們一些小的提示。
心裏想著「願一切衆生都能快樂」很容易,這是一種抽象的想法。因爲是一切衆生,你其實沒有什麼責任,所以很容易。所以你應當這麼想,像許多嘎當派大師所說的,當你這麼思惟時,應當確實關懐每一個各別衆生的快樂,所以選擇一個衆生來修慈心。假如你想要你的修行有實效,選一個你不是那麼喜歡的人或是某個讓你覺得受到威脅的人,像是你的競爭對手。
競爭對手不一定是生意上的競爭者,可以是任何方面的競爭對象。假如你走在海邊突然看到一個長得很漂亮的人,一個漂亮的女孩或男孩,只有你們兩個人。當你正要跟她搭讪、正要找個話題時,另一個人走過來,是個帥哥,這時你有了競爭對手――另一個人;
所以競爭對手無處不在。在你的想法裏,在每天的生活當中,都有競爭對手,總是有人跟你競爭要奪取你的位子。他們可能不是真的要來取代你,但是你的偏執妄想産生許多的不清淨感知。你認爲,糟了,來了個競爭者。也許這個人是來幫你的,讓你能做真正想做的事;但是我們不這樣想,我們總是很偏執,我們總是想著某人將要來取代自己的職位。
所以,選一個人來開始修慈心。若你仍需要某種形式,那麼你可以用「阿底襄帕拉(adishampara)」方法,像是「施受法(Tonglen)」:呼氣時,給出所有的樂及樂因,吸氣時,吸進他人的痛苦以及一切苦因。
這裏發生了什麼事
對不清淨感知的大改變。過去,你有不清淨感知,那是因爲你認爲自我所解讀的一切是最重要的,但是現在你改變了這一點。過去你只想到自己的快樂,並沒有真正爲他人著想;現在你強迫自己:願另一個人快樂,願他或她擁有快樂的因。你看,不清淨感知被中斷了一次。若是不斷做慈心的襌修,這樣的瑜伽士將會有所謂的覺受現分。
你知道那是什麼嗎
讓我們回到海邊的例子。一個瑜伽士走在沙灘上,他看到一個長得很漂亮的人,正要開始交談時,另一個人走過來打斷了。這個瑜伽士還是很開心――願他或她快樂,哦,是的,你們兩個繼續吧,好好談談,然後走走。這就是覺受現分,現在感知改變了,沒有偏執想法。你沒問題,你完全不在乎,他們可以盡情地聊。
有時候,真的不需要太多時間就可以改變我們的感知。你鍾愛的男友、女友、丈夫、太太,你們在一起二十年了,只要在一個下午、一個談話中,有人跟你說,你的男友有尾巴或有六個肚臍或叁個乳頭,你會想要去看看;出于偏執,你甚至試著想找出一個!從那以後,你會想要消毒所有的東西。你的男友或女友碰觸過的每一個地方,你都覺得怪怪的。感知很容易被改變,我常見到這種現象,相信你們也有很多這樣的經驗。
我們這裏有些人很會交朋友。「仁波切,這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們形影不離,不管去哪裏都一塊兒去;他們分享一切,包括秘密。六年後,只因爲一個愚蠢的原因,愚蠢的像是一片幹枯的楓葉掉落在你的頭上,不需要任何重大的理由,可以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原因,而那個原因引發一個天大的誤會。現在你的麻煩大了,因爲他知道你所有的秘密(笑聲)。
他可以告你,可以敲詐你,還有你們一起照的相片,你們兩個一起偷偷做的所有事情,沒有別人知道,你父母肯定不知道,而他或她威脅你說:「我要公開這張照片。」我相信類似這樣的事情,也許沒有到這種地步,但是類似的事情曾發生在你們身上,若你還記得的話。現在你最好的朋友變成最可怕的敵人,感知改變了。
從現在起,請把佛法修行想成改變感知的藝術!一旦你改變了感知,你就從這所有的偏執妄想中解脫出來,那就是成佛!這是你必須教育自己的方式。
我們爲什麼持咒
你們有些人,特別是薩迦派弟子們,念這些儀軌──《喜金剛》、《金剛瑜伽母》──像是在繳稅一樣。我們每一年都要繳稅給政府〈笑聲〉。你可能一邊修儀軌,一邊拿著電視遙控器或從手機收聽誰贏了賽馬,曼聯還是利物浦贏了
而你仍然在念咒。因爲不知爲何有人告訴我們:灌了頂就一定要念儀軌,所以這變成一種負擔。
儀軌有這麼厚,甚至看到它們都讓你不舒服!不過若你從改變感知的觀點來想,特別是對修儀軌的人來說,它非常的重要。像是《喜金剛》儀軌,盡管現在這個時機不適合,所以我不會說很多,不然我就會損毀叁昧耶戒。但是那些修儀軌,像是修《喜金剛》壇城的行者,創造出八大屍陀林、空行母、寶座、因果赫魯嘎,還有改變眼球變成癡空行母等等,這些是改變感知最精巧的方式;基本上你是試著改變感知。
所以慈心是零風險、經濟、方便、實用的禅修方式,用來改變不清淨的感知。
接下來談悲心:希望衆生遠離痛苦與苦因。這和慈心非常類似,我不會解釋太多。慈心、悲心,然後是菩提心。
菩提心
菩提心,這是大乘佛法的重點、精華;沒有它,就沒有大乘之道,它非常的重要。因爲菩提心,所以菩薩永不倦于幫助衆生。菩提心有兩種:「相對菩提心」與「究竟菩提心」。
菩提心不只是願衆生以某種方式過得愉快,那是幼兒園的東西,每個宗教都有;菩提心是願衆生都成佛,這是非常大的課題。
我要根據我的經驗澄清一些事情。有時候我們去見喇嘛上師,有些喇嘛十分溫文和藹,他們不責罵驕傲、嫉妒、自我很重的弟子,只是和顔悅色地對待這些弟子。我們會怎麼說
「哦,他是位大菩薩。因爲他的菩提心,所以如此慈悲。」但是我無法忍受這些人!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例子。這類事情激起我的好奇和興趣,因爲我不知道這些喇嘛是不是偉大的菩薩。
有時候你去見喇嘛,有些喇嘛確實在乎大家的想法,或是在乎他的弟子。有些喇麻可能苛責自己的弟子,不是爲了一些小事,而是爲了要摧毀弟子的自我與驕慢。他冒著可能因這責罵而失去弟子的風險,因爲「隔壁是一位很好的仁波切,溫文和藹,」而這位仁波切卻這樣子責罵、诘問、折磨弟子。這是很大的風險,因爲弟子可能跑去另一位仁波切那裏。但是這位仁波切不在乎,他說他需要說的,他說學生需要聽的,而不是學生想要聽的。我覺得他是個菩薩,爲什麼
菩提心不只是希求別人快樂或給他們一根棒棒糖,不是這樣。
菩提心其實是專注于去除他人的自我、驕慢等所有這些情緒,幫助他們成佛!而成佛是什麼
是完全不在乎,完全沒有偏執,記得嗎
菩提心是希望截斷不必要的形式、儀式、習性還有禁忌的鎖鏈。「禁忌」是個正確的字眼,我們有這麼多的禁忌。首先,我們有身爲人類的禁忌;其次,有身爲華人的禁忌;再來,有身爲佛教徒的禁忌;然後還有身爲大乘佛教徒的禁忌......各種各樣的禁忌。
我們收集愈來愈多的禁忌,我們愈是收集,禁忌就愈精密複雜。精密複雜的禁忌意謂著更難以戰勝,那就是我們所做的。所以,現在各位知道菩提心是願他人成佛。總之那是相對菩提心,那是必要的。它令人贊歎,它如此特別。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大乘佛教之道。
在所有關于不清淨現分與覺受現分的講授中,有件事情很重要,必須要知道,特別是基于薩迦派的見地。當我們說感知時,一切都是你的感知,而所有這些感知被分爲叁類:不清凈的、覺受的和清淨的。我們不是說這些是我們的感知,另有某個東西作爲知者而真實存在,或是有某個超越這個感知的東西;這不是我們所說的。所有存在的是:不清淨感知、覺受感知和清淨感知。
我們見到的全部都是我們的感知,而這些感知不斷在改變,而且它們不是真實、獨立、不變的存在現象。
我曾經一遍又一遍地解釋這點。當你看著你的朋友時,你感知到一個現象,而把這個現象叫做「我最好的朋友」,至少現在是如此。然後有一點錯誤的訊息或你們兩個之間發生某件事,情況在一夜之間全變了。第二天你看著這同一個現象,卻把他看作是「不能信任的人」、「背叛的人」、「醜陋」、「惹人厭」。
昨天的「好人」或今天的「壞人」都不是獨立存在于外在的某個地方。這是薩迦派的基本見地,你必須牢記在心上。
所以我們昨天說過,「生命是什麼
」生命不過是一個連續的感知。若我們有不清淨的感知就會受苦,所以我們應該改變這個不清淨感知。用什麼來改變呢
用慈悲的襌修與菩提心的襌修,用這些方法將能夠改變不清淨感知;這就是你們應該要了解的。
現在講究竟菩提心。在佛教裏,智慧應該被強調。智慧就是一切,這差不多就是我們談究竟菩提心時所說的。相對菩提心是發願救渡一切衆生,不只是給他們一些食物飲料,不只是將他們從暫時的痛苦中救出來就好,而是要真正帶領他們成佛。究竟菩提心是絕對必要的,若是沒有究竟菩提心,相對菩提心將無法運作。
我剛才走進來時,有人問我一個相關的問題,問得很好,所以我現在跟各位解說。對一個菩薩而言,當他或她幫助衆生時,這位菩薩是以對于相對與究竟菩提心的了解來幫助。
談到究竟菩提心時,我們說的是:一切都是空性,一切都只是你的感知,沒有什麼是存在于外在的。這訊息非常重要。
記得我們昨天談到醫生嗎
也許不是在這裏,也許是在別處,我的腦袋變得像團漿糊,所以什麼都記不住了。一位精神科醫生試著幫助一個瘋子,這位精神科醫生可能不是佛教徒或者只是個小菩薩,但不是了知究竟真理的菩薩。
這位精神科醫生幫助這瘋子的方式是:作爲一個精神科醫生,他發展出一個目標,目標說「這個人瘋了,這個人不正常,我必須讓他正常。」(我只是給你們一個很粗略的例子。)然後透過「驕傲先生」的書,透過他的教育,這醫生發展出對于「…
《叁現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