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現分▪P4

  ..續本文上一頁需要許多的娛樂,一個不夠,這就是爲什麼有五百個頻道,娛樂愈多愈好。但是,娛樂愈多意謂著更多的厭倦,因爲你是在限製自己。你試了所有一切,逐漸地,你開始失去參照點,然後就産生抑郁,變得非常憂郁。有沒有這樣想過?

  四十年,每天你吃早餐、中餐、晚餐,跟朋友碰面,和朋友起爭執――一個月不跟他們說話,然後和好。同樣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地發生,而我們仍然希望在其他地方生活。我們都認爲自己將在某處定下來,這不是說移民到紐西蘭,我們說的是真正的生活還沒開始。是的,我們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准備要在某處生活,在某處定下來,這就是我們發展出來的一種心態。

  就是這樣,這是不清淨感知(不清淨現分)。我試著用現代的生活來講,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若你讀傳統的「叁現分」原文,有些例子你可能會找不到,但是不要以爲我教的和原文不同。基本上你要知道的是,我們一直都有不清淨的感知。怎麼辦呢?我們必須運用覺受現分(覺受的感知),這個我們明天談。

  〈趙雨青翻譯,馬君美審稿。〉

  叁現分(下)

  我們現在談的是「叁現分」,或說是叁種感知。如同昨天所討論的,應該花點時間想想我們爲何在這裏,我們是出于何種動機而來到這裏。我強調這點是因爲,你的動機決定或說明了你的感知。你們之中某些人可能剛接觸佛教,我很羨慕這些新人,因爲這是蜜月期――佛法對你非常具有啓發性。佛法對我們許多人熱愛佛法、熱愛用理性方式探討精神內容的人來說,是很美妙的;它具有邏輯性,它很理性,同時又有無盡的深度。

  因此,受到佛陀本人、佛陀的教法和佛陀的追隨者的典範所啓發,這令人贊歎,這真是美妙極了!但是,對那些作爲佛教徒多年的人,或是生來就是佛教徒者,我稱他們是疲乏的佛教徒;他們就像腳底的老繭,一部分的肉體變得幾乎沒有知覺。他們是沒有感覺的老繭佛教徒,疲乏的佛教徒。這些佛教徒,像是我自己,真的應該要想想動機,因爲動機産生的影響頗大。

  如同我昨天強調的,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走上佛教這個修道的原因是,我們認爲佛法將會解決我們充滿問題的生命;那不是正確的發心,那是非常有神論的動機。很多人這樣做,基督教徒這樣做,穆斯林也這樣做。其實你若想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不需要佛法,佛法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我敢說佛法帶來更多的問題〈笑聲〉。你們聽到一些像是「無常」這類的訊息,它幫不上忙,而且聽起來還很悲哀;像是「無我」等等的訊息,它們幫不了多少忙。

  我不怪你們,若要怪,就應該怪老師,特別是西藏的老師,他們把佛教塑造成某種沙文主義、某種充滿儀式的宗教──「好,你有某種問題,這就是解救之藥,修這個法或那個法。」假如這些是出自正確的見地、正確的行爲、正確的襌修、正確的解釋,那非常好!密續法門非常有威力,它具有啓發性,而且很慈悲,很不可思議!

  但若是出于只想要解決一時問題的這種動機,那就很危險,會造成誤導。就是因爲如此,你們很多人最後努力學習的是西藏文化,而不是佛法。假如你是個「西藏學」學者,盡管這麼去做,因爲這是你來這裏的原因;但是假如你想要成佛,你不需要西藏的教育、文化,它們不是究竟必需的條件。當然,不論老師給你什麼都是必要的。

  說這些是因爲我質疑我們許多人的動機,包括我自己的動機。至今爲止,作爲一名佛教徒,我可以很驕傲地對這世界說,我們還沒有用佛法僧的名義去屠殺許多人、造成流血、侵略別的國家、用武力改變別人的信仰,我們還沒有這麼做!我特別強調「還沒有」是因爲這有可能發生,我覺得有這個傾向,因爲大多數佛教徒是如此熱愛佛教的文化層面而不是佛法本身。所以,我相信,動機是我們必須自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質疑我們的動機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們爲何要成爲佛教徒

  我們爲何遵行佛法之道

  還有,我們遵行的到底是什麼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佛教只是一個規範,是道德的某種形式。特別是像我們這樣有儒家思想的人,我們熱愛倫理道德,我們基于倫理道德成長,我們聽了很多關于孝順父母、祖父母、師長等等的訓誡。我覺得我們這種對倫理道德規範的過度強調,淩駕在真正的佛法之上。

  真正的佛法是一種摧毀偏執的藝術,一種摧毀執迷的藝術。

  記得臥室拖鞋的例子,你把脫鞋丟到空中然後放松自己――那就是佛法,真的!完全不在乎,那是真正的佛法;而我們卻相反地變得如此偏執。

  告訴各位,身爲一個老師,我不斷擔心自己做這樣的事。我舉某個經驗爲例。最近我有些時間和我父親在一起,我的父親被認爲是一位偉大的大圓滿上師。多年來,我都沒有真正正式從他那裏接受教法,這次我去他那裏請求某些教導。當然,他大部分的教導是用批評責罵的方式,但是他說的某些話確實對我造成數日或數月的沖擊,令我置身在另一個世界,並且思索多日。之後,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出自他自身經驗的話語。

  他不只是一位學者,藏文裏有「給叢桑坡」一詞,「給」是有學問的人、學者,「叢」是戒律,「桑坡」是仁慈。我們很多人受到學者的吸引,那是值得贊揚的,所以請繼續保持;但是我們也應該尊崇那些有學問也有戒律的人。不過,我們也還可以忘掉這兩個特質。當你碰到一位仁者,而且這仁慈是出自經驗,你就可以忽略這兩個特質。

  我父親指著我這樣說:「你這輩子永遠不會成佛,」我感到訝異而震驚。「知道爲什麼嗎

  因爲你太理性,你陷入理性主義之中。」他的話非常真確,因爲我不管做什麼,都是爲了不讓別人失望,爲了讓大家喜歡我,甚至是爲了讓大家贊美我!有個人拿相機對著你,你就會像這樣淺淺的微笑(笑聲),因爲那是仁波切應該要做的;假如你坦胸露背,就會想要遮掩起來。

  所有這些行動藏文稱作「秀哲」,基本上就是虛榮。腿和胸沒什麼不同。記得我們昨天提到的時尚風格,這就是宗教的時尚,這完全是作秀、僞善,裏面空無一物。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表現和善,讓別人喜歡你,你在欺騙你自己,也欺騙別人。

  你們知道原因出在哪裏嗎

  它出于我們以爲佛法是好的規範或好的道德,或是我們用佛法來解決生活當中的各種問題。我們必須超越這些,怎麼做呢

  學習!利用任何的教授,像是大成就者維如巴及偉大的薩迦大師們的口訣,也就是「囊頌」。

  所以,我們應該以何種動機來取代這種動機(注:以爲佛法是個好的規範或好的道德,或是用來解決我們生活中各種問題的這種動機)

  想要改變、變更、重新整理我們的感知的這種動機,就是「囊頌」。

  我們有不清淨現分,那是因爲我們所有的感知都源于自我、嫉妒、驕慢等等,有關不清淨現分我們昨天談了很多。我們所有的感知,比如朋友、敵人、勞斯萊斯、腿等等,全都是不清淨的感知,因爲這些都源自希望與恐懼,希望能見容于社會。

  我有個用了很多次的好例子,現在再用一次。比如打領帶,這塊布其實是最沒有用的東西──它沒有口袋可以裝硬幣,用來保暖又不夠大,吃東西時它扼住你的喉嚨;但是你們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條紋繩索卻是你花很長時間去選購的一塊布。去到店裏時,你還得真正知道要如何選擇一條領帶!有哪件衣服或西裝可以搭配這條領帶

  

  皮帶或鞋子的顔色,一切都得配好。打領帶也並不容易,它不像外套,只要穿上就好,領帶你必須結好。此外,有時在大樓電梯裏,我注意到電梯裏都有鏡子,有些商業高級主管,一走進電梯就像這樣看著鏡子......(笑聲),

  他們都在調整領帶。從你戴上領帶的那一刻起,直到拿掉爲止,這是個連續不斷的偏執。有的領帶還很貴,由設計師專門設計的領帶是如此的昂貴,一條領帶足以提供衣索比亞一千個小孩一個月的食物!

  偉大的聖人維如巴在這裏是怎麼說的

  他並非說你不應該打領帶,完全不是這樣。假如你說領帶是無用的、是荒謬的,它不好所以你不應該戴它,維如巴可不是這樣說的;因爲假如他這樣說的話,那就有點像是聲聞乘之道了。逃避,抛棄領帶,擺脫領帶――他不是那樣說。他說你應該戴著領帶,但同時知道它是荒謬的。

  你戴著領帶,好好戴著,並且不斷地想,我戴的是最荒謬無用的一塊布。這是不清淨感知,這是我的不清淨感知,但是我戴著它讓我的老板、同事快樂,讓有些人可能因爲我的外表而受到啓發。假如你能結合這點,那就是我們所說的:接受輪回的荒謬,並且把它融入修道中。

  金剛乘密續道像是一個很大的資源回收器,收集各式各樣的垃圾,然後把它變成某種有用的東西。那就是密續的全部目的。

  第二種感知─覺受現分

  昨天我們討論了不清淨現分,今天我們要簡短地討論覺受現分。我們有各式各樣的不清淨感知,我們試著改變它們,試著用修行來改變,那就是我們所稱的瑜伽士的覺受現分,那就是我們在做的。

  慈心與悲心

  有很多方式可以改變這個感知。一個最受歡迎的,並且經濟、容易使用,沒有風險卻有很多額外好處、額外利益的方式,稱爲「慈悲的襌修」。現在你開始以慈悲來改變你的感知。

  慈心基本上就是希望別人快樂,並且希望他們知道如何擁有快樂的因,那就是慈心的襌修。

  希望衆生快樂,「快樂」是一個很大的字眼。對有些人來說,輕輕一觸是快樂;對其他人來說,鞭子和鏈條才是快樂。所以,作爲一個大乘行者,你兩個都給嗎

  那些想要撫觸或鞭子鏈條的人,你會給他們想要的嗎

  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的快樂對伊拉克前總統海珊〈或譯爲沙丹·胡笙)來說是不快樂;海珊的快樂對喬治·布什來說是個刺激。所以你要怎麼襌修呢

  

  當金剛乘談及快樂時,說的是有關佛法的快樂。大家都想要快樂,在佛陀與衆生之間,對于想要快樂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但是衆生不知道如何獲得快樂;相反的,…

《叁現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