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保護。你的祈請文不須要有優美的文辭,也不必受限于某種詩詞規律、或其它任何規矩。只要以自己的話,表達出你受到保護與幫助的願望;而且,如果你太害羞而無法大聲說出來,在心裏默想這此字眼也可以。
皈依佛爲指引,皈依法爲道路,皈依僧爲道上的同伴,然後請求他們保護你免于世俗的災禍,例如得到嚴重的病毒感染、染上瘟疫、遭遇車禍,以及各種不幸的意外,例如吞下塑膠牙簽等等。更爲重要的,是請求他們保護你免于你一己的私利、自我中心、無止盡的欲望、烏雲般的無明、毀滅性的嗔恨、分別心、二元念頭、不淨觀、以及所有其它許許多多蒙蔽我們的障礙。
我們初學者常在皈依佛的時候,把他想象成救世主,因此我們的祈請文都會顯得有點卑微。事實上,從一個觀點看,我們沒有理由不應該祈請世俗的幸福,像是健康、良緣、事業成功、甚至我們的足球隊勝利等等。畢竟,輸掉一場足球賽,很容易會讓我們掉入郁悶的心情,可能有好幾個禮拜都無法想到佛法的事。所以,雖然我們應該牢記欲求身體健康、個人財富、球賽冠軍等,不是一個真正想要超越世俗生活的人所應祈請的方式,但是我們只不過是凡人而已。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求世俗的快樂。因此,如果我們能夠稍微轉移一下世俗祈願所強調的重點,例如祈請我們能獲得保護、免于身體不健康,因爲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來幫助他人;或者祈願我們擁有權力與金錢,所以我們能護持佛法等等;如此一來,本來是我們自私的欲求,就會轉變爲能夠利益他人最深奧的泉源。理想上,你應該永遠將一切
有情衆生包括在你的祈請文中;最低限度,你至少應該包括你的朋友與所有認識的人。而且不要只是祈願他們在世俗上的努力得到好運,也要祈願他們能與佛法結緣,證得正覺,解脫億萬有情衆生。
最後,要讓皈依更爲深刻,你在念完祈請文時,想象所有諸佛與菩薩都融入于你,因此你自己與你所皈依的對象成爲無二無別。花點時間安住在這個狀態中。最後這個步驟非常重要,因爲它提醒我們,從究竟的觀點而言,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並非一個住在天堂,對我們做出審判、處罰、獎賞,實存于外在的全能庇護者。
如果你修持大乘之道,在你以皈依奠定了修行的基礎之後,接下來就是受菩薩戒的時候了。偉大上師們造訪聖地時,他們通常都花最多的時間在受菩薩戒,或至少重新受戒。根據大乘的傳統,在受戒之前,你應該先積聚一些福德,例如念誦七支祈請文。
七支祈請文
大乘佛法提供了一個結合智慧與方便的絕妙法門,它既容易做,又能帶來殊勝的成果。也許你認爲要積聚無量福德,就得付出超過你能力所及的極大犧牲,比如供養你的皮肉、骨頭或房子等。但實質的供養並非我們唯一能做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它就不是一個實際可行的系統了,因爲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辦不到。所幸,大乘之道有智慧和方便來適應所有的修行者,而非只是富有者。它提供了觀想供品的方法,可以積聚與實質供養完全等量的福德;換句話說,大乘之道簡單、愉悅、不麻煩,但它的方法卻能獲得和實質供養等量的福德與智慧。
「七支供養」就是這些殊勝法門之一,它包含了七種不同積聚福德的方法,而且每個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目的。這些供養是:禮拜、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福德回向。你可以選擇任何一個經典或法本裏的「七支祈請文」來念誦。
禮拜
我們以大禮拜來摧毀我們最頑強的外殼,那就是驕慢。一個人若是驕慢,證悟的功德就無從增長;而缺乏證悟的功德,菩薩的利生事業就會受到阻礙。除此之外,驕慢的本質是缺乏安全感,而且它還造成許多層面的僞善。
想象你能將自己的身體數量倍增,因而有成億成兆的你,在皈依對境面前做大禮拜。佛陀說,這個做法能讓每個想象的大禮拜都積聚完全等量的福德。
化身微塵數,匍伏我頂禮,叁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禮敬佛靈塔,菩提心根本,亦禮戒勝者,方丈阿阇梨。⑾
⑾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第 24-25偈頌。供養
對治悭吝的方法是作供養。悭吝是根植于一種與貧窮完全無關的貧乏心態;這世界上有許多人擁有豐富的物質財富,然而他們總覺得缺少某些東西。器量狹小是悭吝的一個副作用,
一個器量狹小的人無法發展出吸引他人所必要的莊嚴特質。
你能供養的數量是沒有限製的,事實上是無邊無際的。雖然「無限的」供養在我們耳裏聽來,好像就是我們應該進行大量、繁複又美妙的供養,但它完全不是這個意思。一個無限的供養也可以非常小,比如一個名叫「月官」的小男孩所作的供養。月官家境很窮,他的父母、兄弟、姊妹都被迫去乞食,以免餓死。有一天,當月官出去行乞時,他注意到路旁的寺廟裏恭奉著一尊觀世音菩薩像。他被這尊菩薩像的慈悲面容所吸引,于是把當日上午乞得的一些米粒灑向菩薩像的手上。令他詫異的是,無論他如何小心翼翼地供養,米粒總是從菩薩像滑落到地面。他再供養一些,米粒還是從菩薩像的手中滑落到路上。月官開始擔心,是否觀世音菩薩由于某個原因而不接受他的供養。他不斷朝口袋深處再掏出一些米粒來供養,直到最後一粒不剩。至此,月官感到十分沮喪,他眼含淚水、滿懷歉意地向觀世音菩薩說:「我現在已經沒有東西可以供養你了!」就在那一刻,這孩子深信觀世音菩薩事實上就在他面前的專注力量,讓菩薩像活了起來,並且以緊緊的擁抱來安慰他。很顯然的,我們都應該做實質的供養;不過,想象的供養或許更爲重要。在你的心中和眼裏,觀想堆積成山的所有傳統供品,以及其它任何你想得到的美麗、貴重、令人喜愛、或非凡的東西,比如加拿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或北京的紫禁城、優雅誘人的藝妓舞娘或魁梧全副武裝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讓你的想象盡情飛揚,而且不要局限你的供品只在自己的文化所欣賞的範圍內。
爲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世間珍寶物,悅意澄淨水。巍巍珍寶山,靜谧宜人林,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蓮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福薄我貧窮,無余堪供財,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願以吾身心,恒獻佛佛子,懇請哀納受,我願爲尊仆。尊既慈攝護,利生無怯顧,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馥郁一淨室,晶地亮瑩瑩,寶柱生悅意,珠蓋頻閃爍。備諸珍寶瓶,盛滿妙香水,洋溢美歌樂,請佛佛子浴。香熏極潔淨,浴巾拭其身。拭已複獻上,香極妙色衣。亦以細柔服,最勝莊嚴物,莊嚴普賢尊,文殊觀自在。香遍叁千界,妙香塗敷彼,猶如純煉金,發光諸佛身。于諸勝供處,供以香蓮花,曼陀青蓮花,及諸妙花鬘。亦獻最勝香,香溢結香雲。複獻諸神馐,種種妙飲食。亦獻金蓮花,齊列珍寶燈。香敷地面上,散布悅意花。廣廈揚贊歌,懸珠耀光澤,嚴空無量飾,亦獻大悲主。金柄撐寶傘,周邊綴美飾,形妙極莊嚴,亦展獻諸佛。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唯願珍寶花,如雨續降淋,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吾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我以海潮音,贊佛功德海,願妙贊歌雲,飄臨彼等前。⑿
⑿寂天菩薩《入菩薩行》,第二品,第 1-23偈頌。忏悔
接下來,爲了拆解「我執」的藏身之處,你要揭露忏悔惡行;這是反擊嗔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把你的墮罪深藏在黑暗的隱密之處,那就好比你身患重病,卻不告訴醫生哪裏疼痛;隱瞞如此重要的訊息會讓醫生無法作出正確的診斷。如果你忘了曾經做過的一些事,或者不完全確定從佛教的觀點何者屬于惡行,你也不用擔心,就盡己所能地忏悔就好了。想象你在諸佛與菩薩面前,他們知道過去發生的一切事、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以及現在正在發生的事;你在他們面前揭露所有你感到羞愧的事情和念頭、所有我不該做的事情、不該想的念頭,或甚至你在未來可能會做的事或會想的念頭,不要遺漏掉任何一件。
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念誦寂天《入菩薩行論》中的忏悔文。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諸聖衆,合掌如是白:無始輪回起,此世或他生,無知犯諸罪,或勸他作惡,或因癡所牽,隨喜彼所爲,見此罪過已,對佛誠忏悔。惑催身語意,于叁寶父母,師長或余人,造作諸傷害。因昔犯衆過,今成有罪人,一切難恕罪,佛前悉忏悔。⒀
⒀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第 27-31偈頌。以及
吾因無明癡,犯諸自性罪,或佛所製罪,如是衆過罪,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叁禮諸佛,忏除一切罪。諸佛祈寬恕,往昔所造罪,此既非善行,爾後誓不爲!⒁
⒁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第 63-65頁。隨喜
隨喜他人的成功,也許是積聚福德最簡單的方式;這好似有著大量的福德在你的四周,就等著你去拾取。當你看到別人做了一些有價值的事,你只要隨喜他們的善行,就能積聚海量的福德。對治嫉妒——這個讓我們受苦的最荒謬、最可悲的情緒反應,隨喜最強而有力。當你看到他人的美貌或成功時,不要沈溺于嫉妒,要隨喜之;並且記住,這兩種功德是他們過去世安忍與布施的結果。
同樣的,在你的朝聖途中,想想你認識的每一個具有良善特質的人,隨喜他們所做的善事,不論是經營醫院或是創造美妙的花藝;也隨喜他們所享有的結果,不論是名望還是美貌。而隨喜諸佛與菩薩的佛行事業,更是特別有力。
欣樂而隨喜,一切衆有情,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隨喜積善行:彼爲菩提因。隨喜衆有情:實脫輪回苦。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亦複樂隨喜,能與有情樂。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⒂
⒂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叁…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