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P9

  ..續本文上一頁品,第 1-4偈頌。請轉*輪

  我們處于末法時期,對于五濁惡世以及我們所有問題的根源——無明,最有力的對治方法,就是請諸佛與菩薩轉動*輪。

  佛陀于二千五百多年前滅入究竟涅槃,因此你可能會問:爲什麼還要繼續請佛教導我們?

  首先,在日常生活裏,每當我們遭遇困難,大部分人最先想要做的,就是請求我們尊敬或信賴的人給予幫助。在目前的狀況,我們在輪回裏普遍面對的問題,就是根本無明,所以我們應該去請教確定能解決這無明的那個人。「可是我們爲什麼要請教佛陀?又該如何請教他呢?」這是大部分人立即的反應。「他現在並沒有活在這個世界上,難道我們要等到未來佛出世,才能得到答案嗎?」很遺憾的,這樣的問題完全錯失了重點。

  請轉*輪並不只是以一般的方式請求法教而已,*輪轉動可以有很多種形式。舉例來說,*輪可能在你做非常平凡的事情時轉動,比如正在看一局你最喜歡的連續劇、或見到一棵枯樹、或讀到一本書的某個章節等;因爲任何能觸動火化,點燃你的悲心以及對此生徒勞的了悟,那就是「*輪轉動」。佛法學子常在第一次翻閱神聖的法本時有所障礙,因爲他們根本就無法理解。然而到後來,積聚了多一點的福德之後,當他們再回去閱讀相同的法本時,就會發現相當容易了解。這是諸佛與菩薩轉動*輪的方式之一。

  曆史上說,佛陀曾經叁轉*輪。同時,佛陀也曾向我們每個人承諾,每當我們心懷虔敬,他就與我們同在。這就表示佛不曾間斷地一直在轉動*輪,而這種教法也永遠不會停止。

  普于十方佛,合常誠祈請,爲苦惑迷衆,燃亮正法燈。⒃

  ⒃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叁品,第5偈頌。請佛住世

  請求諸佛與菩薩住于輪回而不要滅入究竟涅槃,是我們反擊邪見和懷疑的方法。輪回衆生的心,是二元分別的;而二元分別的心,其本質充滿懷疑;而懷疑滋生邪見。靈性追求者,耗費許多時間懷疑關于他們的修行、他們的法道,以及靈性生活的方式;這可能是我們多數人必須面對的最艱難的挑戰;然而,懷疑會伴隨著我們,一直到我們靈性修行的最終點。有人認爲,我們的智能愈增長,我們的懷疑也就更敏銳;這很有道理,因爲我們愈聰明,我們的懷疑也就會愈聰明。事實上,我們有很多的懷疑是我們最大的障礙,主要是因爲它占去太多的時間。懷疑愈嚴重,我們就愈可能困在連續的自我遣責狀態中;我們的注意力因而被導離正見,造成我們對業果定律失去信任,並且腐蝕我們對緣起、空性、叁寶的究竟實相之信念。

  懷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侵擾我們的心。你也許會困惑:爲什麼完成了這麼多佛法修持之後,我的健康狀況仍然不佳?或者,如果佛是遍知的,爲什麼他不能消滅愛滋病、貧窮、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他們究竟有沒有法力?真的有「來生」嗎?我們第一個人真的都有佛性

  嗎?許多類似的懷疑,只要我們聽聞教法就很容易清除;不過大部分的人也需要某種與邏輯推理無關的啓發來增強信心,比如經曆了某種超凡的體驗,或遇見了一位具啓發性的人物。通常,遇見一位我們看得到、摸得著、聽得到、代表佛的身語意化現的佛教大師,這是最好的一種啓發——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而我們所請求的,不只是具足全套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圓滿諸佛住于輪回而已,我們也請求那些能啓發衆人、體現教法、示現諸佛與菩薩一切尊勝功德的人住世;同時還要伴隨著一切令我們振奮鼓舞的事件或活動,不管它們是多麼不合邏輯或多麼不切實際。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住世無量劫,莫遺世間迷。⒄

  ⒄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叁品,第 6偈頌。回向

  最後,我們必須盡快地回向我們的修持和善行,才不致于浪費我們所積聚的福德。藉由回向,將福德給予一切衆生的究竟快樂與證悟成佛,我們不僅保障了福德安全,也保證它會持續累積——就像銀行存款的利息一般——因此,我們的善行就會成爲我們的成佛之道。假使我們不立即回向,這些福德資糧可能被突發的嗔火,或任何其它折磨我們的極端惡行或惡念燒毀殆盡。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乃至衆生疾,尚未療愈前,願爲醫與藥,並作看護士。盼天降食雨,解除饑渴難,于彼災荒劫,願成充饑食。爲濟貧困者,願成無盡藏,願諸資生物,悉現彼等前。⒅

  ⒅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叁品,第 7-10偈頌。供品

  淨水是極爲普遍的供品,你在寺廟或佛堂裏,常常可見許多套的淨水供養。水除了象征清淨之外,它對所有形態的生命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供養的時候,我們需要培養的重要心態,就是對供品不要有任何執著,而且當它不再屬于我們的時候,要毫不後悔。我們的心是易變的,無論從事多麼有利益的活動,在月底結算時,也許有那麼一刹那,我們會後悔不應該供養了一萬盞燈,而希望當時應該控製在五千盞就好。相較之下,供養淨水的花費就少很多,所以我們也就比較沒有機會後悔。

  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世間珍寶物,悅意澄淨水。⒆

  ⒆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第 18偈頌。供燈也非常普遍,它充滿著靈性的象征。我們遵循佛陀的教法的原因,是渴望獲得證悟,而只有在我們調伏或修持了自心之後,證悟才會發生。正如燈照亮了周遭而讓人得以看見,它同時也照亮了自己;相同的,心不只了知他人,同時也了知自己。由于這個原因,燈是我們對于心最近似的譬喻;因此,任何有力量可以驅逐黑暗的,都可以用來作爲供品。

  亦獻金蓮花,齊列珍寶燈。香敷地面上,散布悅意花。⒇

  ⒇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二品,第 17偈頌。供曼達

  曼達 <壇城>象征整個宇宙、以及宇宙之內所有事物的最清淨形式。我們將心所能企及、能想象的一切東西都拿來供養,比如大地、水、山、河、城市等;我們供養這個世間所有的財富,以及天人、阿修羅的財富;我們供養一切被視爲珍貴的物質,比如黃金與鑽石等;我們供養一切被認爲是強壯的東西,比如大象;我們供養一切被視爲吉祥之物,比如孤沙草或酸奶等。傳統上,西藏的儀式會以曼達盤、米粒和寶石等來供養,不過你也可以僅以抛灑米粒作供養,或者抛灑花瓣更好。當你這麼做的同時,念誦任何一個供曼達祈請文。例如:香水鮮花芬芳地,須彌四洲日月嚴,谛觀淨剎供諸佛,普願有情生淨土。

  Tram guru ratna mandala pudza megha 串咕噜拉特那曼達拉普乍每嘎 samudra saparana samaye ah hung

  薩目爪薩帕拉那叁味耶啊吽

  菩提心與菩薩戒

  雖然「菩薩」這個稱謂聽起來令人尊敬而且難以達成,但其字音只是「子」或「佛之繼承人」,並且不是那麼難以達成。它不需要通過資格考試,也不需要完成什麼不可能的任務;你所有要做的,只是發起衷心的祈願,願你能帶領一切衆生圓滿證悟。要作這樣的誓願,還有什麼地方比得上在佛陀的聖地,在神聖佛像的面前?所以你應該好好利用時間,在每個聖地受菩薩戒(立下菩薩誓願)。一如寂天菩薩所寫的:

  生死獄中囚,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應禮敬。(21)

  (21)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一品,第 9偈頌。以及如人雖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脫者,畏者何不依?(22) (22)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一品,第 13偈頌。不論你認爲自己多麼不完美、不清淨而且耽溺于輪回,但是身爲人類,你不可能從來沒有過一絲善念——雖然極其稀有,但一定曾經發生過。如同寂天菩薩所寫:猶如烏雲夜,刹那耀閃電;如是因佛力,世萌修福意。(23)

  (23)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一品,第 5偈頌。無論善念如何短暫,它都是菩提心的種子。然而,假如你在受菩薩戒的當下,內心沒有一絲善念自然升起的話,那就造作一個!造作一個善念,但是不要認爲它不純正而厭惡自己或這個善或這個善念。即使是一個假造的善念,也好過什麼都沒有,而且造作的善念終究會引導到真正的善念。

  菩提心是人類內心在某種狀態下所能産生的慈愛、大悲與善良;當它生起時,是無以言喻的美妙。這種美妙的心靈要能生起,我們一般都需要大量的福德,才能具足其助因與外緣。因此,在做完皈依與念誦「七支祈請文」之後,我們就在受菩薩戒或修持菩提心的最佳狀態下了。

  由于這也許是你唯一一次身處聖地,因此切勿錯過在這些神聖佛像面前受菩薩戒的機會。雖然你不一定需要在上師或某位聖者面前受戒,但如果附近正好有具格授予你菩薩戒的比丘、喇嘛或在家修行者,你當然應該跟從他們受戒。

  大部分的聖地都充滿了聖物,如佛的雕像或佛法經書。在這些代表諸佛與菩薩的聖物面前皈依,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要受菩薩戒,你首先供養花、香與燈。沒有把種子種在泥土裏,花就不會生長;只有種下種子,它才會萌芽、最終開成花朵。這是修行者在內心生起菩提心的最佳寫照。爲了讓菩提心的種子在我們內心綻放花朵,我們必須先將它播種在福德田裏。實際上來說,最重要、最需要培養的元素,是願菩提心;因此,從今以後,你的整個生命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將以成就一切衆生的證悟爲目標。然後念誦寂天《入菩薩行》的偈頌如下:

  菩薩戒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24)

  (24)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叁品,第 23-24偈頌。念誦這個偈頌一遍,或時間允許下盡可能多遍,並且加以思惟。如果你疑惑:「我怎麼可能成爲菩薩?我永遠無法割下我的肢體,拿它們來喂食餓虎!」別讓自己感到氣餒,因爲,恰如寂天寂菩薩所說的:「……次第勤修學。」…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現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