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P9

  ..续本文上一页品,第 1-4偈颂。请转*轮

  我们处于末法时期,对于五浊恶世以及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无明,最有力的对治方法,就是请诸佛与菩萨转动*轮。

  佛陀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灭入究竟涅槃,因此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还要继续请佛教导我们?

  首先,在日常生活里,每当我们遭遇困难,大部分人最先想要做的,就是请求我们尊敬或信赖的人给予帮助。在目前的状况,我们在轮回里普遍面对的问题,就是根本无明,所以我们应该去请教确定能解决这无明的那个人。「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请教佛陀?又该如何请教他呢?」这是大部分人立即的反应。「他现在并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难道我们要等到未来佛出世,才能得到答案吗?」很遗憾的,这样的问题完全错失了重点。

  请转*轮并不只是以一般的方式请求法教而已,*轮转动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举例来说,*轮可能在你做非常平凡的事情时转动,比如正在看一局你最喜欢的连续剧、或见到一棵枯树、或读到一本书的某个章节等;因为任何能触动火化,点燃你的悲心以及对此生徒劳的了悟,那就是「*轮转动」。佛法学子常在第一次翻阅神圣的法本时有所障碍,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然而到后来,积聚了多一点的福德之后,当他们再回去阅读相同的法本时,就会发现相当容易了解。这是诸佛与菩萨转动*轮的方式之一。

  历史上说,佛陀曾经三转*轮。同时,佛陀也曾向我们每个人承诺,每当我们心怀虔敬,他就与我们同在。这就表示佛不曾间断地一直在转动*轮,而这种教法也永远不会停止。

  普于十方佛,合常诚祈请,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⒃

  ⒃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5偈颂。请佛住世

  请求诸佛与菩萨住于轮回而不要灭入究竟涅槃,是我们反击邪见和怀疑的方法。轮回众生的心,是二元分别的;而二元分别的心,其本质充满怀疑;而怀疑滋生邪见。灵性追求者,耗费许多时间怀疑关于他们的修行、他们的法道,以及灵性生活的方式;这可能是我们多数人必须面对的最艰难的挑战;然而,怀疑会伴随着我们,一直到我们灵性修行的最终点。有人认为,我们的智能愈增长,我们的怀疑也就更敏锐;这很有道理,因为我们愈聪明,我们的怀疑也就会愈聪明。事实上,我们有很多的怀疑是我们最大的障碍,主要是因为它占去太多的时间。怀疑愈严重,我们就愈可能困在连续的自我遣责状态中;我们的注意力因而被导离正见,造成我们对业果定律失去信任,并且腐蚀我们对缘起、空性、三宝的究竟实相之信念。

  怀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侵扰我们的心。你也许会困惑:为什么完成了这么多佛法修持之后,我的健康状况仍然不佳?或者,如果佛是遍知的,为什么他不能消灭爱滋病、贫穷、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他们究竟有没有法力?真的有「来生」吗?我们第一个人真的都有佛性

  吗?许多类似的怀疑,只要我们听闻教法就很容易清除;不过大部分的人也需要某种与逻辑推理无关的启发来增强信心,比如经历了某种超凡的体验,或遇见了一位具启发性的人物。通常,遇见一位我们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代表佛的身语意化现的佛教大师,这是最好的一种启发——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而我们所请求的,不只是具足全套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圆满诸佛住于轮回而已,我们也请求那些能启发众人、体现教法、示现诸佛与菩萨一切尊胜功德的人住世;同时还要伴随着一切令我们振奋鼓舞的事件或活动,不管它们是多么不合逻辑或多么不切实际。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⒄

  ⒄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 6偈颂。回向

  最后,我们必须尽快地回向我们的修持和善行,才不致于浪费我们所积聚的福德。藉由回向,将福德给予一切众生的究竟快乐与证悟成佛,我们不仅保障了福德安全,也保证它会持续累积——就像银行存款的利息一般——因此,我们的善行就会成为我们的成佛之道。假使我们不立即回向,这些福德资粮可能被突发的嗔火,或任何其它折磨我们的极端恶行或恶念烧毁殆尽。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⒅

  ⒅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 7-10偈颂。供品

  净水是极为普遍的供品,你在寺庙或佛堂里,常常可见许多套的净水供养。水除了象征清净之外,它对所有形态的生命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供养的时候,我们需要培养的重要心态,就是对供品不要有任何执着,而且当它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要毫不后悔。我们的心是易变的,无论从事多么有利益的活动,在月底结算时,也许有那么一刹那,我们会后悔不应该供养了一万盏灯,而希望当时应该控制在五千盏就好。相较之下,供养净水的花费就少很多,所以我们也就比较没有机会后悔。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⒆

  ⒆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 18偈颂。供灯也非常普遍,它充满着灵性的象征。我们遵循佛陀的教法的原因,是渴望获得证悟,而只有在我们调伏或修持了自心之后,证悟才会发生。正如灯照亮了周遭而让人得以看见,它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相同的,心不只了知他人,同时也了知自己。由于这个原因,灯是我们对于心最近似的譬喻;因此,任何有力量可以驱逐黑暗的,都可以用来作为供品。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⒇

  ⒇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 17偈颂。供曼达

  曼达 <坛城>象征整个宇宙、以及宇宙之内所有事物的最清净形式。我们将心所能企及、能想象的一切东西都拿来供养,比如大地、水、山、河、城市等;我们供养这个世间所有的财富,以及天人、阿修罗的财富;我们供养一切被视为珍贵的物质,比如黄金与钻石等;我们供养一切被认为是强壮的东西,比如大象;我们供养一切被视为吉祥之物,比如孤沙草或酸奶等。传统上,西藏的仪式会以曼达盘、米粒和宝石等来供养,不过你也可以仅以抛洒米粒作供养,或者抛洒花瓣更好。当你这么做的同时,念诵任何一个供曼达祈请文。例如:香水鲜花芬芳地,须弥四洲日月严,谛观净剎供诸佛,普愿有情生净土。

  Tram guru ratna mandala pudza megha 串咕噜拉特那曼达拉普乍每嘎 samudra saparana samaye ah hung

  萨目爪萨帕拉那三味耶啊吽

  菩提心与菩萨戒

  虽然「菩萨」这个称谓听起来令人尊敬而且难以达成,但其字音只是「子」或「佛之继承人」,并且不是那么难以达成。它不需要通过资格考试,也不需要完成什么不可能的任务;你所有要做的,只是发起衷心的祈愿,愿你能带领一切众生圆满证悟。要作这样的誓愿,还有什么地方比得上在佛陀的圣地,在神圣佛像的面前?所以你应该好好利用时间,在每个圣地受菩萨戒(立下菩萨誓愿)。一如寂天菩萨所写的:

  生死狱中囚,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应礼敬。(21)

  (21)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第 9偈颂。以及如人虽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脱者,畏者何不依?(22) (22)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第 13偈颂。不论你认为自己多么不完美、不清净而且耽溺于轮回,但是身为人类,你不可能从来没有过一丝善念——虽然极其稀有,但一定曾经发生过。如同寂天菩萨所写:犹如乌云夜,刹那耀闪电;如是因佛力,世萌修福意。(23)

  (23)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第 5偈颂。无论善念如何短暂,它都是菩提心的种子。然而,假如你在受菩萨戒的当下,内心没有一丝善念自然升起的话,那就造作一个!造作一个善念,但是不要认为它不纯正而厌恶自己或这个善或这个善念。即使是一个假造的善念,也好过什么都没有,而且造作的善念终究会引导到真正的善念。

  菩提心是人类内心在某种状态下所能产生的慈爱、大悲与善良;当它生起时,是无以言喻的美妙。这种美妙的心灵要能生起,我们一般都需要大量的福德,才能具足其助因与外缘。因此,在做完皈依与念诵「七支祈请文」之后,我们就在受菩萨戒或修持菩提心的最佳状态下了。

  由于这也许是你唯一一次身处圣地,因此切勿错过在这些神圣佛像面前受菩萨戒的机会。虽然你不一定需要在上师或某位圣者面前受戒,但如果附近正好有具格授予你菩萨戒的比丘、喇嘛或在家修行者,你当然应该跟从他们受戒。

  大部分的圣地都充满了圣物,如佛的雕像或佛法经书。在这些代表诸佛与菩萨的圣物面前皈依,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要受菩萨戒,你首先供养花、香与灯。没有把种子种在泥土里,花就不会生长;只有种下种子,它才会萌芽、最终开成花朵。这是修行者在内心生起菩提心的最佳写照。为了让菩提心的种子在我们内心绽放花朵,我们必须先将它播种在福德田里。实际上来说,最重要、最需要培养的元素,是愿菩提心;因此,从今以后,你的整个生命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以成就一切众生的证悟为目标。然后念诵寂天《入菩萨行》的偈颂如下:

  菩萨戒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24)

  (24) 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 23-24偈颂。念诵这个偈颂一遍,或时间允许下尽可能多遍,并且加以思惟。如果你疑惑:「我怎么可能成为菩萨?我永远无法割下我的肢体,拿它们来喂食饿虎!」别让自己感到气馁,因为,恰如寂天寂菩萨所说的:「……次第勤修学。」…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现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