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P10

  ..續本文上一頁(……一步一步,我將依止並勤勉自修。)

  至此,你已經受了菩薩戒。你可以爲自己慶賀,爲自己做了一件真正很有價值的事感到高興。讓你自己對剛剛完成的這件事加以珍惜,並鼓勵自己;讓你一想到菩薩戒就精神振奮;而且不斷提醒自己,你今天有最好的理由應該開心。寂天的這一段話,對我們會有幫助:

  智者如是持,清淨覺心已,複爲增長故,如是贊發心:今生吾獲福,幸得此人身。複生佛家族,喜成如來子。爾後我當爲,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猶如目盲人,垃圾獲至寶;如此菩提心,如果我何幸!滅死聖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貧無盡藏,是此菩提心;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

  彼爲泊世途,衆生休憩樹;複是出苦橋,迎衆離惡趣。

  彼是除惱熱,清涼心明月;複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現在,你已令自己升座成爲菩薩。懷著身爲菩薩所帶來的信心和喜悅,你現在可以向所有衆生宣告你新的身份。

  于諸漂泊客、欲享福樂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

  今于依怙前,筵衆爲上賓,宴飨成佛樂,普願皆歡喜。(25)

  (25)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叁品,第 25-34偈頌。接下來是四無量心。在這個修持裏,你祈願所有的衆生都永遠快樂、免于受苦;而可能更重要的,是願他們永遠具足快樂的因、免于痛苦的因,並且永不離于快樂。最後,你祈願一切衆生離于分別心,比如說,願他們不再區分敵友、常持平等舍心。平等舍心的修持,與究竟菩提心的修持非常接近。

  有時間的話,你可以修持施受( Tonglen)。在這個修持裏,當你吸氣時,觀想你吸入所有衆生的痛苦和焦慮;而你吐氣時,觀想你將所有的快樂、喜悅、慈愛與智慧,都給予所有的衆生。

  爲利有情故,不吝盡施舍,身財諸受用、叁世一切善。(26)

  (26)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第叁品,第 11偈頌。在目前這個階段,若要修持行菩薩心,你可以把朝聖之旅與所有你所供養的水、燈、香等,視爲將菩提心付諸實行的第一步。至于究竟菩提心,如果你接受過教法了解如何修持,就在此時修習之;如果你未曾接受過此教法,就念誦《心經》一遍。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需。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波诃。(27)

  (27)般若波羅多心經,唐叁藏法師玄奘譯。然後,做爲修持究竟菩提心的開胃菜,你可以靜坐,注視你念頭的來去,不作任何分別。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它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積聚福德,例如:

  .造橋修路;

  .提供錢財、食物和居所給窮困的人,提供他人訊息、甚至只是一個微笑;

  .憶念佛、法、僧叁寶;

  .誓願受戒;

  .思惟慈愛、悲心與實相;

  .修持安忍;

  .禅修智慧。

  佛陀親自推薦了這些方法,並且說,如果以正確的發心來修持這些方法,會獲得無可計量的善德之果;不過對于在家修行者,最好還是把重點放在布施、持戒和安忍的修持上。

  布施包含以任何一切的方式對他人給予與付出,例如給予錢財、空間或保護。朝聖者可以藉由供養花、香等行布施。

  根據佛教的修持,持戒一定與不傷害衆生有關,這是能積聚大量福德的修持。如果可能的話,除了不傷害之外,你也應該努力修持幫助衆生的戒律。雖然戒律並不局限于爲了健康而不吸煙、不吃意大利面、不喝大量威士忌等,但對朝聖者來說,誓願在朝聖途中不吃肉或不喝酒,會是很好的一件事。

  根據寂天菩薩,安忍是累積福德最迅速、最有力的方法。朝聖者一定會有很多機會修持安忍,特別在印度。最有效的一個方法,是將你所遇見的每個人都視爲菩薩。既然我們不可能只從外相就知道誰是不是佛或菩薩,那麼就不要分別。

  另外一個方法,是在下次你的行程被打亂時——也許是巴士或火車延誤了,這在印度經常發生——你自己這麼想:「如果連這種瑣碎的事情,我都沒有足夠的安忍來應付,那麼我怎麼能夠承受地獄之火的磨難?」

  朝聖的地點不僅吸引朝聖客,投機分子的大軍也如磁吸般地湧現。像是白天看起來有義肢的斷腳乞丐,到晚上就奇迹般地及時長出腳來,以方便他們走路回家;還有穿著酷似比丘的高明騙子。要如何因應這些機會而行布施,完全取決于你自己。舉例來說,也許你決定在朝聖途中不給任何乞丐一毛錢,而到最後把剩余的現金分給大城市裏情況更糟、更沒機會獲得溫飽的乞丐;或者你把錢布施給婦女,因爲她們的生活遠比男人艱困;你也可以只贈送食物或衣服,或只給所有那些深陷貧困的人由衷的祈願,而不給錢以免被他們花在酒精或藥物上;或者你也可以決定把錢給予任何一個向你乞討的人,不管他們看起來是否應得。

  從靈性的觀點來看,你對布施的對象所抱持的態度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記住,不論他們在此生是什麼身分,在某個前世他們曾經是你所愛的人,或是愛你的人;他們每一個人都曾經爲你流過血、流過淚,或甚至可能爲了保護你而犧牲過自己的性命。由于我們不知道所遇見的人是不是菩薩(佛能以多種外相地示現),爲了保險起見,你應該想象你所布施的每一個對象都是覺悟者。這對于密續行者而言更爲重要,因爲他們曾經誓願:視任何人都是本尊、所到任何處所都是壇城。如果我們在心中以這種想法來給予他人,我們的布施修持會變得更加深刻。

  因此,作爲一個聲聞乘的修行者,當你看到一個衣不蔽體的乞丐坐在肮髒的街道上,你應設身處地想象,如果你也必須睡在汙穢的窄巷、只能吃別人丟棄的食物,你會有多痛苦?然後,當你對他供養金錢或食物時,會油然生起尊重,因爲你了解他和你同爲人類,只是他的生活狀況遠不如你幸運而已。

  作爲一個菩薩乘的修行者,你要記住,在無數的生生世世,你和這個乞丐已經結下緣分,他必定多次曾是你的父親、母親、情人或先生。然後,不管你的供養多麼微薄,在心裏發願,希望藉由你布施所結下的這份業緣,能引導這位乞丐接觸佛法。

  可能的話,你也應該記住,你自己、這個乞丐和這份供養,全都是幻相。如是了解,丟擲銅板給他的這個簡單的行爲,就會成爲最深刻的布施修持。

  而密續行者,則要想象這個乞丐與自己的上師或本尊不二,而行布施。

  至于供養僧尼,無論他們是真是僞,你所積聚的福德主要是依于你的動機而定,而與他們的真實身分不太有關。乞丐常常有令人心酸的故事。站在你面前的這個假和尚,很有可能就完全沒有別的辦法了,才會穿上僧袍來行乞,爲的是養活他的家人,或急需藥物來緩和他的母親疾病末期的病痛。所以,先別急著譴責這個假和尚;而且還要記住,許多所謂的「真」和尚,他們開著奔馳轎車、戴著勞力士表以及蒂芬妮金鏈。我們甯願不要懷疑或挑剔遇見的每一個人,而只是單純地對僧袍(它象征佛、法、僧)表達尊敬;縱使和尚是假的,你也會積聚大量的福德。

  當佛陀還是菩薩時,他在某一生轉世爲一只有著漂亮藍色鬃毛的動物。這只動物天生就喜歡出家人,常常跑到他們身上,依偎在黃色的僧袍裏。有一天,一個奸詐的獵人假扮成比丘,將一支毒箭藏在袍子的褶層裏。當這只動物跳到他的腿上時,他一刺便把它殺死了。這個故事聽起來挺悲慘的,不過這只動物在那一刹那對僧袍産生的喜愛,卻積聚了累劫的福德。

  在朝聖途中,參訪寺廟可以讓我們有許多機會修持六度中的每一項:

  .盡你所能地供養,這是修持布施;

  .以謙虛的態度供養,不引入注目、不誇耀、也不爲任何世俗的理由而做,這是修持戒律;

  .假如寺廟管理員糾纏你,要你給的更多,不要對他們心懷惡意,這是修持安忍;

  .充滿喜悅地供養,這是修持精進;

  .供養時,不受到自己的虛榮心、不安全感、驕慢等影響而失去專注,這是修持禅定;

  .視你所供養的一切,不論大小,都是如夢如幻,這是修持智慧。

  祈願

  身爲初學者,不論我們做什麼,很粗率地說,我們的靈性道路一直就是個「假裝模擬」的法道。在佛教裏,有許多種的靈性法道,例如出離心之道、虔敬心之道、大悲心之道等,不過要隨時都能夠「真正」體驗所有這些法道,是極爲困難的。過往的偉大上師對我們的建

  議,是要以發願開始,願未來有一天,我們會感受到真正的出離心、虔敬心,大悲心等。藉由這麼做,我們會積聚大量的福德。

  曾經有位老婦人,她看到一個有錢的商人,以一頓豪華的午餐供養了佛以及全體隨從。當她注視著那些裝飾得極爲漂亮的桌子、金色的盤子以及許許多多精心擺設的菜肴時,她不斷地希望她也能夠做這樣的供養,可是她幾乎一無所有,沒有錢能使自己的願望實現。然而,只因爲希望與發願,據說她積聚了不可估量的福德。

  對于我們這些沒有智慧因而無法了解空性、仍然受製于時間、空間、方向、質量和數量的人,發願是爲我們所設計的修持法門。這個修持,是提供給那些心智受局限、只能假設「一切衆生皆成佛」也許有可能性的人。想要在世俗的層次上幫助一個人,就已經讓我們迅速地精疲力竭了;所以,「永遠」…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現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