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可以被去除。
佛陀在此指陳另外一點,也許更爲重要,那就是:證悟者能體現一切尊聖的證悟功德,包括遍知與全能。所以很顯然的,我們之中沒有誰是證悟的——因爲如果我們記不起昨天吃了什麼,我們就不是遍知;我們對自己衆多的問題一個都解決不了,因此我們也絕非全能,更不用說我們對自己不斷産生的嗔恨、忌妒與傲慢完全無能爲力。麻煩的是,認知這個事情會讓證悟的可能性看起來非常渺茫,而且許多人會開始懷疑:「我怎麼可能成佛?這根本是太異想天開了,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務!」畢竟,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都在做惡,我們一直是肮髒、世俗、「有罪」的,而且我們太過平庸,以致不可能成佛。但是,根據世尊佛陀,這位具足真正遍知全能與無量功德者所說,所有令我們平凡的因,都可以去除。這是他第一句宣說的精要:悉達多曾是個與我們有同樣難題與執著的人,但他設法盡除了它們,因而變得不平凡。
2.悉達多證得正覺在此,佛陀告訴我們,任何人而言,證悟必須是、也確實是可以達到的;而且染汙也必須是、也確實是可以去除的。如果證悟的目標不可能達成、染汙無法去除,那麼我們所依循的這條道路,本身就是欺騙而毫無意義的途徑。
想象要從一堆芝麻子裏淬取麻油。你知道芝麻子裏有油,這是你會試圖淬取它的原因。換一種說法,芝麻子裏有油的事實,就是費力去運用淬取之道的理由。如果芝麻子裏沒有油,試圖淬取的努力就完全是浪費精力。在這個例子中,芝麻子用來比喻靈性追尋者,而芝麻油則比喻爲佛的功德。是芝麻子,就有芝麻油;同樣的,如果你是有情衆生,你就具有佛陀的證悟功德。也就是這個原因,佛陀說他自己設法盡除了染汙而達到證悟的這句宣說,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
當我們看著芝麻子,我們只見子而不見裏面的油,但我們確定:在適當的條件下,油就會出現。這就是正見,而正見不會讓你失望。但另一方面,削鑿一塊石頭而相信終究會榨出油,只會導致失望。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建立信心,相信我們的真實本性具有與佛陀的本性完全一樣的潛能,而且相信我們只需要依循悉達多的例子,運用正確的方法,就能讓那潛能成熟。
3.佛陀開示教導現在我們知道,無論我們覺得自己有多壞,每個人都有潛力成佛。我們也知道一位名叫
悉達多的印度王子,他曾經就像你我一般,然而他完全開發了那份潛能,因而證明發現一己的佛性是可能的。如果沒有解脫之道,如果釋迦牟尼是有史以來唯一能達到證悟的人,那麼我們剩下的這些人就毫無希望,而且佛陀的前面兩句宣說也就只空談而已。但是世尊佛陀以他偉大的悲心,教導了解脫之道,讓所有對證得正覺有興趣的人,能夠選擇各種方式來達成。然而佛陀從不將他的教法教條化,他從不強迫任何人遵從他的建議;相反的,他總是建議我們分析他的所教導的每件事,自己確定這些教法是否能幫助我們;如果聽起來沒有道理,我們根本就不應該去嘗試。
4.佛陀滅入無余涅槃佛陀的最後一句宣說告訴我們,達到證悟後,他並未因而成爲不死的救世主,以真實存在的神祇身份永遠活著,或者有一天他會回來審判我們。他也並未因此而變化那種喜歡大家爲他供燈、上香的神靈。佛陀無法被賄賂,再多的谄媚也不能影響他的判斷;他不以獎賞或懲罰的形式來展現他的悲心;他也永遠不會灰飛煙滅。雖然嚴格地說,在世俗意義上,他並非「不死」,但他也並非從此就不存在了。成就佛果和滅入無余涅槃是指超越時間、空間以及所有的一切,包括超越「佛陀」這個概念。我們所凝視的象征性金身佛陀——具足叁十二相和八十隨好、赤足托缽、教導弟子等——是一個相對的化現。一旦世尊佛陀滅入無余涅槃,他就超越了性別、時間、空間等一切的概念,而成爲「究竟的佛陀」。
當你造訪這四個聖地的每一處時,要試著憶念起佛陀這四句宣說。
藍毘尼(Lumbini)
很多聖地都位于開發地區,所以你要有心理准備,這些地方的生活條件不能與法國阿爾卑斯山奢華假期所提供的相比擬。當你抵達位于現今尼泊爾的藍毘尼,要記得這裏既是悉達多誕生之地,也是他發現自己被生、老、病、死這些極爲痛苦的現實所圍困之處。從某方面說,對佛教朝聖者最重要的,並非他肉體的誕生,而在藍毘尼此處,真誠的出離心在悉達多的心中生起。他因此將舊有的生活完全抛棄,丟下皇宮、全部的財富與整個家庭,包括他的妻子與幼兒,而令有些人認爲他過于激烈或懦弱。然而,那些追尋真理的人,卻能欽佩他真正超凡的勇氣;而那種勇氣、那種無畏、那種膽識,正是在藍毘尼此處誕生的。
如果你是由于靈性渴望的激發,而千裏迢迢來到尼泊爾的話,那麼光是對著聖地的遺迹和佛像拍幾張照片,或展示一點考古學的嗜好,大概得不到滿足。反而,你應當好好利用這個機會來減少你的染汙,增加你福德與智慧的累積。
在藍毘尼此地,並沒有一個特定、只能在這裏做的修持;然而作爲佛陀的追隨者,最好的方式是盡可能地仿效他。你可以祈願學習如佛陀一般去欣賞老、病、死,並喚起勇氣,爲了超越生死而義無反顧。對輪回生命産生深切的出離心,是邁向精神道路的關鍵;因此,你應該培養一個衷心的祈願,願心在你的心中滋長,因而你不會永遠黏附于這個輪回的世界。佛陀最後一次轉世爲凡人,就是身爲悉達多太子;你也可以發願,讓此生成爲你的最後一世,因而你不必像瓶中的蜜蜂一般,忍受永無止盡的輪回流轉。同時,隨時都要記住,無論我們外表如何平凡,如我們一般的每個人,都具有佛性。
菩提伽耶( Bodhgaya)
菩提伽耶比起貧民區好不到哪裏,大多數的訪客對當地的灰塵、泥巴、乞丐和貧窮都會感到震驚——雖然(很不幸的),這種情況正在慢慢改善之中。然而許多人都經驗到,離開了這片混亂與瘋狂,一旦進入大覺寺( Mahabodhi Temple)④的內圍時,這座寺廟所散發出來的強烈氣氛,會讓人仿佛掉入一種恍惚的狀態之中。在這裏,你會來到金剛座(vajra asana)之前;也就在此處,追尋真理多年,並在尼連禅河(Niranjana River)⑤畔苦行六年的悉達多,終于在這株菩提樹下發現中道,證得正覺。
④或稱「摩诃菩提寺」。⑤現今稱爲「帕古河」或「法古河」的古名。悉達多真正坐在其下的那株樹,早在數世紀前就毀壞了;但是它的一顆種子被帶到了斯裏蘭卡,繁衍成另一株樹之後,其果實得以重返印度,在原本那棵樹所在的位置再生(關于這顆種子的源由,有許多奇妙的故事)。對佛教徒來說,這株菩提樹很重要,因爲它是證悟的象征。盡管這附近地區有許多樹林、洞穴和廟宇,悉達多選擇了坐在這株菩提的樹蔭下,而且也就在此處,他粉碎了他最後的染汙,證得正覺,成了叁界的解脫者⑥。據信,賢劫千佛也都將在此同一地點證得正覺。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對菩提樹表達敬意,是完全不同于巫師(薩滿,shaman)對樹神的崇拜,而是對其枝幹下所發生過的殊勝事件,表達認同。
⑥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菩提伽耶的殊勝,還不僅只于一切諸佛都將在此處證得正覺。根據佛教密續的說法,這個世間的每個地方,以及我們身體外的一切現象,都在我們身體內有相互對應的存在。上等的修行者和瑜珈士能夠在他們的修行中,在自己的身體內參訪位于各個脈、輪的聖地,並藉由這種方式在證悟之道上進展。我們這些修行沒有這麼高深的人,至少可以造訪這些內在聖地的外在投射,而一般認爲其中心點就是位于菩提伽耶。
可惜的是,居住在現今稱爲印度這個地方的古老人類,他們非常推崇記憶式的學習,而似乎不鼓勵任何形式的書寫記錄。因此,今天我們並不確定大覺寺大殿中央主尊佛像的曆史。關于是誰做了雕像、是誰將其供養給寺廟,流轉著種種不同版本的故事。
其中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一位老婦人,她在年幼時曾見過釋迦牟尼佛。她的兒子是個非常成功的商人。有一次兒子問她,下次出差時可以幫她帶什麼東西回來,令她開心;「與世尊佛陀一模一樣的一座雕像」,她立即回答:「我想念他。」于是兒子聘請了印度最有名的藝術家毘濕瓦·卡瑪( Vishwa Karma)打造一尊佛陀的像。這項委托讓毘濕瓦·卡瑪得到極大的啓發,結果他竟然一連創作了叁尊佛像。兒子從中選擇了目前在大覺寺的這一尊。據說,當老婦人第一次看到這尊佛像的時候,驚歎道:「除了沒有光環,以及不會說話之外,這尊雕像和世尊佛陀毫無差別!」
另外二尊佛像之一,是以佛陀十二歲時的形象所作的雕像,這尊佛像獻給了中國皇帝唐太宗作爲禮物。唐太宗後來把這尊佛像作爲宗女文成公主下嫁藏王的嫁妝。這就是貢布阿班與之對話的覺沃仁波切佛像,現今供在拉薩大昭寺。
除此之外,大覺寺還收藏了數尊非常殊勝而美麗的雕像,像是文殊像與觀音像。據說曆
代偉大的修行者,都曾與他們有過深奧的對話。
好好地利用你在此聖地的時間。在菩提樹下禅坐;無論你修持時間多短,它都會幫助你在心中建立起淨化染汙及累積智慧福德的習慣。一而再、再而叁地憶念佛、法、僧,並且藉由念誦祈請文、禮贊文與佛經,以及供養任何你能負擔的供品,來強化他們在你心中的現前。對初學者來說,發願是最重要的;因此,與其許願世俗的健康與成功,不如一心祈願你終將與悉達多一樣,坐在菩提樹下完全相同的位置,達到和他完全相同的成果。同時,要記住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不管我們的念頭與煩惱多麼泛濫、多麼狂野,所有這些染汙都是可以去除的。
靈鹫山和那爛陀大學(Nalanda University)的位置離菩提伽耶的不遠,如果行程許可,你應該試著去參訪。對大乘修行者而言,靈鹫山尤其重要…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