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P3

  ..续本文上一页都可以被去除。

  佛陀在此指陈另外一点,也许更为重要,那就是:证悟者能体现一切尊圣的证悟功德,包括遍知与全能。所以很显然的,我们之中没有谁是证悟的——因为如果我们记不起昨天吃了什么,我们就不是遍知;我们对自己众多的问题一个都解决不了,因此我们也绝非全能,更不用说我们对自己不断产生的嗔恨、忌妒与傲慢完全无能为力。麻烦的是,认知这个事情会让证悟的可能性看起来非常渺茫,而且许多人会开始怀疑:「我怎么可能成佛?这根本是太异想天开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毕竟,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在做恶,我们一直是肮脏、世俗、「有罪」的,而且我们太过平庸,以致不可能成佛。但是,根据世尊佛陀,这位具足真正遍知全能与无量功德者所说,所有令我们平凡的因,都可以去除。这是他第一句宣说的精要:悉达多曾是个与我们有同样难题与执着的人,但他设法尽除了它们,因而变得不平凡。

  2.悉达多证得正觉在此,佛陀告诉我们,任何人而言,证悟必须是、也确实是可以达到的;而且染污也必须是、也确实是可以去除的。如果证悟的目标不可能达成、染污无法去除,那么我们所依循的这条道路,本身就是欺骗而毫无意义的途径。

  想象要从一堆芝麻子里淬取麻油。你知道芝麻子里有油,这是你会试图淬取它的原因。换一种说法,芝麻子里有油的事实,就是费力去运用淬取之道的理由。如果芝麻子里没有油,试图淬取的努力就完全是浪费精力。在这个例子中,芝麻子用来比喻灵性追寻者,而芝麻油则比喻为佛的功德。是芝麻子,就有芝麻油;同样的,如果你是有情众生,你就具有佛陀的证悟功德。也就是这个原因,佛陀说他自己设法尽除了染污而达到证悟的这句宣说,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当我们看着芝麻子,我们只见子而不见里面的油,但我们确定:在适当的条件下,油就会出现。这就是正见,而正见不会让你失望。但另一方面,削凿一块石头而相信终究会榨出油,只会导致失望。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信心,相信我们的真实本性具有与佛陀的本性完全一样的潜能,而且相信我们只需要依循悉达多的例子,运用正确的方法,就能让那潜能成熟。

  3.佛陀开示教导现在我们知道,无论我们觉得自己有多坏,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佛。我们也知道一位名叫

  悉达多的印度王子,他曾经就像你我一般,然而他完全开发了那份潜能,因而证明发现一己的佛性是可能的。如果没有解脱之道,如果释迦牟尼是有史以来唯一能达到证悟的人,那么我们剩下的这些人就毫无希望,而且佛陀的前面两句宣说也就只空谈而已。但是世尊佛陀以他伟大的悲心,教导了解脱之道,让所有对证得正觉有兴趣的人,能够选择各种方式来达成。然而佛陀从不将他的教法教条化,他从不强迫任何人遵从他的建议;相反的,他总是建议我们分析他的所教导的每件事,自己确定这些教法是否能帮助我们;如果听起来没有道理,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去尝试。

  4.佛陀灭入无余涅槃佛陀的最后一句宣说告诉我们,达到证悟后,他并未因而成为不死的救世主,以真实存在的神祇身份永远活着,或者有一天他会回来审判我们。他也并未因此而变化那种喜欢大家为他供灯、上香的神灵。佛陀无法被贿赂,再多的谄媚也不能影响他的判断;他不以奖赏或惩罚的形式来展现他的悲心;他也永远不会灰飞烟灭。虽然严格地说,在世俗意义上,他并非「不死」,但他也并非从此就不存在了。成就佛果和灭入无余涅槃是指超越时间、空间以及所有的一切,包括超越「佛陀」这个概念。我们所凝视的象征性金身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好、赤足托钵、教导弟子等——是一个相对的化现。一旦世尊佛陀灭入无余涅槃,他就超越了性别、时间、空间等一切的概念,而成为「究竟的佛陀」。

  当你造访这四个圣地的每一处时,要试着忆念起佛陀这四句宣说。

  蓝毘尼(Lumbini)

  很多圣地都位于开发地区,所以你要有心理准备,这些地方的生活条件不能与法国阿尔卑斯山奢华假期所提供的相比拟。当你抵达位于现今尼泊尔的蓝毘尼,要记得这里既是悉达多诞生之地,也是他发现自己被生、老、病、死这些极为痛苦的现实所围困之处。从某方面说,对佛教朝圣者最重要的,并非他肉体的诞生,而在蓝毘尼此处,真诚的出离心在悉达多的心中生起。他因此将旧有的生活完全抛弃,丢下皇宫、全部的财富与整个家庭,包括他的妻子与幼儿,而令有些人认为他过于激烈或懦弱。然而,那些追寻真理的人,却能钦佩他真正超凡的勇气;而那种勇气、那种无畏、那种胆识,正是在蓝毘尼此处诞生的。

  如果你是由于灵性渴望的激发,而千里迢迢来到尼泊尔的话,那么光是对着圣地的遗迹和佛像拍几张照片,或展示一点考古学的嗜好,大概得不到满足。反而,你应当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来减少你的染污,增加你福德与智慧的累积。

  在蓝毘尼此地,并没有一个特定、只能在这里做的修持;然而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最好的方式是尽可能地仿效他。你可以祈愿学习如佛陀一般去欣赏老、病、死,并唤起勇气,为了超越生死而义无反顾。对轮回生命产生深切的出离心,是迈向精神道路的关键;因此,你应该培养一个衷心的祈愿,愿心在你的心中滋长,因而你不会永远黏附于这个轮回的世界。佛陀最后一次转世为凡人,就是身为悉达多太子;你也可以发愿,让此生成为你的最后一世,因而你不必像瓶中的蜜蜂一般,忍受永无止尽的轮回流转。同时,随时都要记住,无论我们外表如何平凡,如我们一般的每个人,都具有佛性。

  菩提伽耶( Bodhgaya)

  菩提伽耶比起贫民区好不到哪里,大多数的访客对当地的灰尘、泥巴、乞丐和贫穷都会感到震惊——虽然(很不幸的),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善之中。然而许多人都经验到,离开了这片混乱与疯狂,一旦进入大觉寺( Mahabodhi Temple)④的内围时,这座寺庙所散发出来的强烈气氛,会让人仿佛掉入一种恍惚的状态之中。在这里,你会来到金刚座(vajra asana)之前;也就在此处,追寻真理多年,并在尼连禅河(Niranjana River)⑤畔苦行六年的悉达多,终于在这株菩提树下发现中道,证得正觉。

  ④或称「摩诃菩提寺」。⑤现今称为「帕古河」或「法古河」的古名。悉达多真正坐在其下的那株树,早在数世纪前就毁坏了;但是它的一颗种子被带到了斯里兰卡,繁衍成另一株树之后,其果实得以重返印度,在原本那棵树所在的位置再生(关于这颗种子的源由,有许多奇妙的故事)。对佛教徒来说,这株菩提树很重要,因为它是证悟的象征。尽管这附近地区有许多树林、洞穴和庙宇,悉达多选择了坐在这株菩提的树荫下,而且也就在此处,他粉碎了他最后的染污,证得正觉,成了三界的解脱者⑥。据信,贤劫千佛也都将在此同一地点证得正觉。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对菩提树表达敬意,是完全不同于巫师(萨满,shaman)对树神的崇拜,而是对其枝干下所发生过的殊胜事件,表达认同。

  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菩提伽耶的殊胜,还不仅只于一切诸佛都将在此处证得正觉。根据佛教密续的说法,这个世间的每个地方,以及我们身体外的一切现象,都在我们身体内有相互对应的存在。上等的修行者和瑜珈士能够在他们的修行中,在自己的身体内参访位于各个脉、轮的圣地,并藉由这种方式在证悟之道上进展。我们这些修行没有这么高深的人,至少可以造访这些内在圣地的外在投射,而一般认为其中心点就是位于菩提伽耶。

  可惜的是,居住在现今称为印度这个地方的古老人类,他们非常推崇记忆式的学习,而似乎不鼓励任何形式的书写记录。因此,今天我们并不确定大觉寺大殿中央主尊佛像的历史。关于是谁做了雕像、是谁将其供养给寺庙,流转着种种不同版本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位老妇人,她在年幼时曾见过释迦牟尼佛。她的儿子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有一次儿子问她,下次出差时可以帮她带什么东西回来,令她开心;「与世尊佛陀一模一样的一座雕像」,她立即回答:「我想念他。」于是儿子聘请了印度最有名的艺术家毘湿瓦·卡玛( Vishwa Karma)打造一尊佛陀的像。这项委托让毘湿瓦·卡玛得到极大的启发,结果他竟然一连创作了三尊佛像。儿子从中选择了目前在大觉寺的这一尊。据说,当老妇人第一次看到这尊佛像的时候,惊叹道:「除了没有光环,以及不会说话之外,这尊雕像和世尊佛陀毫无差别!」

  另外二尊佛像之一,是以佛陀十二岁时的形象所作的雕像,这尊佛像献给了中国皇帝唐太宗作为礼物。唐太宗后来把这尊佛像作为宗女文成公主下嫁藏王的嫁妆。这就是贡布阿班与之对话的觉沃仁波切佛像,现今供在拉萨大昭寺。

  除此之外,大觉寺还收藏了数尊非常殊胜而美丽的雕像,像是文殊像与观音像。据说历

  代伟大的修行者,都曾与他们有过深奥的对话。

  好好地利用你在此圣地的时间。在菩提树下禅坐;无论你修持时间多短,它都会帮助你在心中建立起净化染污及累积智慧福德的习惯。一而再、再而三地忆念佛、法、僧,并且藉由念诵祈请文、礼赞文与佛经,以及供养任何你能负担的供品,来强化他们在你心中的现前。对初学者来说,发愿是最重要的;因此,与其许愿世俗的健康与成功,不如一心祈愿你终将与悉达多一样,坐在菩提树下完全相同的位置,达到和他完全相同的成果。同时,要记住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管我们的念头与烦恼多么泛滥、多么狂野,所有这些染污都是可以去除的。

  灵鹫山和那烂陀大学(Nalanda University)的位置离菩提伽耶的不远,如果行程许可,你应该试着去参访。对大乘修行者而言,灵鹫山尤其重要…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现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