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P2

  ..续本文上一页遍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迎请他现身,即便就在自己的家乡也行。从这个观点来看,虽然洛卓的五台山之旅是没有必要的,但绝对不是浪费时间。因为

  假若他不去朝圣,也许就经验不到这个内在的旅程,也许也就不会有任何的了悟。

  听闻了德松( Ddshung)仁波切说过这个故事之后,我造访五台山数次,结果都比洛卓还不成功。我不仅完全无法迎请文殊师利菩萨现前,甚至连个梦都没有。唯一发生的,是我对大部分寺庙的售票机制与售票僧人感到厌烦,尤其是看到许多神圣的殿堂被简化为历史纪念建筑,令我极为失望。然而,过了一下子,我的智识心开始怀疑,那些只在乎门票销售量、傲慢又贪得无厌的僧人当中,是否有一位正是文殊师利菩萨本人?谁知道呢?

  在世尊佛陀入灭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佛法修行者得以造访许多圣地,比如我们的导师证得正觉的菩提伽耶( Bodhgaya),或他曾经说法的瓦拉纳西( Varanasi),以及所有其它在两百年前都还不太为人所知佛教圣地。我们在这些圣地重温历史,大多的故事都温馨感人而且栩栩如生,我们藉此鼓舞自己、也相互激励。然而,并非所有的圣地都有如此振奋人心的历史。

  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阿育王历经许多血腥与征服之后,控制了印度绝大部分的疆土。但是羯陵迦( Kalinga,现今的奥礼萨帮 Orissa)的领导者拒绝降服于他的意志,于是阿育王派遣印度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队入侵,要把对方完全歼灭。战争的结果,总共有超过十万以上的士兵被杀,无数的家庭被迫离散,阿育王赢得了空前的胜利。战后的羯陵迦满目疮痍,就像在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原子弹轰炸的广岛一般。

  当这位大王视察这一大片尸首成堆、血流成河的战场时,他突然被一股强烈的领悟所冲击,他了解到自己必须为这么巨大的痛苦与恐怖负起最大的责任;最后,他终于能够由自己的暴力所带来的伤痛中有所收获。他深刻的悔恨,使他成为世尊教法的追随者,而且将自己的下半辈子,完全致力于广扬佛法,成为佛教史上佛弟子转化最著名的例子。如今,对于发愿修持非暴力(ahimsa)的人而言,这个可怕的战场成为真正具有启发性的圣地。

  鹿野苑是远近驰名而且备受尊崇的圣地,因为就在此处,佛陀与他的五名弟子第一次讨论了四圣谛。从此以后,这个教法传遍了亚洲,对远至中国、日本、缅甸等国家的国王、政治家与学者们,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四圣谛深远广大,而且放诸四海颠扑不破,如今也开始进入西方灵性追寻者与学者的心灵。也因如此,数以百万的人们得以睁开双眼,见到佛陀话语的真理,转变了他们的心灵,也完全转化了他们的生命。

  虽然「圣地」一词是个相对的说法,佛陀在「祝愿文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中,谈到究竟真理时说: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根据这段祈愿文,现象界的每一个原子(尘)里,就包含了如同宇宙中所有原子等同数量的佛;这表示,我们不能排除目前有佛住在北京的三里屯或巴黎的布洛涅森林里的可能性。事实上,这不只是可能性,而是百分之百的确定。然而,大多数人的心都是十分僵化,因此任何造访这些地方的人,都极不可能感知他们当中有佛存在。

  大致上说,一般对「圣地」的观点,都认为它们应该是高贵、华丽而且几乎是完全静态的。我们从小就一直受到所有社会规范与期待的桎梏,对于真正广大见地的心所具有的弹性与开放,我们无法习惯。对多数人来说,圣地应该是安祥、洁净而且井然有序;而非燥热、吵杂、尘土飞扬、蝇虫乱飞而且臭气冲天的。然而,像菩提伽耶或瓦拉纳西等地,完全是一片混乱,却仍然被尊崇为真正神圣的地方。我们绝对不该忘记,二千五百年前(当时印度与尼泊尔的边界不像今天那么准确),释迦牟尼佛选择诞生在古印度,而且未来还有九百九十八尊佛将于该处出世,这就是多数人都认为这些地方远比洁净的瑞士更为神圣的主要原因。

  佛教圣地并不一定是与释迦牟尼佛生平有关的地方——比如他诞生、证悟、说法、涅槃之处;有许多圣地与其它诸佛,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阿罗汉、菩萨、佛陀弟子等有关。在佛教的黄金时期,许多大师在亚洲各地弘法,包括突厥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中国、西藏、尼泊尔,当然还有印度。然而,数世纪以来,有些地方已经失去与佛法的缘,虽然现在还有可能造访它们的圣地,但这些地方大都已经难以辨认,或经常处于政治不稳定,甚至是危险的情况当中。

  密乘佛教对分布在全世界五十六个地点的圣地与圣殿③,有不可思议的描述。此外,还有一些隐匿的圣地,例如不局限于单一地理位置的香巴拉王国等。这些秘境都是由过往的密乘大师所发现,后来成为人们终身投入修行之处。历史上经常可见,精进的佛法修行者牺牲了家园、亲人、事业与所有的世俗财富,为的就是前往这些隐秘之处修行。有些地方颇有名气,例如锡金的扎西顶(Tashi Ding),以及中印边界的白马岗 (Pemako)等。

  ③一般称为「二十四个圣殿与三十二个圣地」。位于印度与喜马拉雅山区的古老圣地,经过历代诸佛与菩萨不断的加持,以及数百万朝圣者络绎不绝的参访,因此这些地方至今仍生动鲜活,而且深刻感人。这些圣地未经任何人规划或控制,也没有人主导类似「圣地体验营」的东西,更没有过多的宣传与剥削;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迪斯尼」心态的痕迹,至今我们还可于午后坐在恒河边上,看着火葬仪式的进行,闻着火烧尸体的气味,沉醉于缭绕的吠陀唱诵声中,仿佛三千年来,一切都未曾改变过。

  一般而言,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会影响我们思考的方式,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的看法。值得我们牢记的是,在亿万个星球当中,释迦牟尼佛选上了我们这个地球来出生;在上百个国家当中,他却选上了古印度;而在所有可以选择的地点当中,他选上了印度的比哈尔省来证悟。在第一眼的印象中,比哈尔省既不清静又不具灵性;事实上,它正好完全相反。但是当你一到菩提伽耶,特别是你进入内围(inner circle)时,马上就会感受到这是个非常殊胜的地方。灵鹫山也是如此,它非常狭小,十步之内就可以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若是看在地产商的眼里,这简直是个社交沙漠。然而在这里,世尊佛陀曾对数百比丘、阿罗汉与菩萨们,开示了非常重要的教法。

  佛陀的四句宣说

  在佛陀即将灭入究竟涅槃(般涅槃 parinirvana)之前,亲近的弟子问他:「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如何向全世界描述您呢?」于是,为了利益他的弟子与所有的众生,佛陀给了

  很多忠告,其中包括了这四项特别的内容:

  「诸位要告诉世人,有位凡人悉达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证得正觉,教导了证悟之道,最后灭入究竟涅槃,而非成为不死之身。」

  换句话说,佛陀教导我们:

  ●虽然有情众生因染污而凡庸,我们却都本具佛性;●我们的染污是暂时的,并非究竟的本性,因此是可以去除的。染污去除的结果,我们得以成佛;●有一条道路指引我们,如何去除染污、证得正觉;●依循此道,我们便可证得离于各种极端(边见)的解脱。佛陀的教法提供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单纯地念诵咒语,到最繁复的禅定修持,来帮助我们记住这四句宣说。事实上,牢记这些教法,并将之付诸实行,就是佛教修持的骨干;而在传统上,有一个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之法,就是朝圣。

  许多宗教都鼓励信徒们前去朝圣,由于释迦牟尼佛是所有佛弟子所皈依的无上导师,他的教法是我们努力遵循的,因此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圣地就是佛陀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开示教法的地方。虽然我们应该发愿造访所有的这些圣地,但是传统上,有四个地点是大家公认最重要的。它们是:

  ●蓝毘尼:悉达多以凡人之身诞生之处;●菩提伽耶:悉达多证得正觉之处;●瓦拉纳西(鹿野苑):佛陀教导迈向证悟之道之处;●拘尸那罗:佛陀证入究竟涅槃之处。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在心里的是,朝圣的重点并非只是去参访圣者的诞生地,或只是去凝视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场所而已。我们前往朝圣,为的是要帮助自己记住佛陀所有的教法,而其精髓就包含在他入灭前所开示的四句宣说。身为佛教徒,忆念佛陀并不是对自己的导师做白日梦,而是忆起他的第一个教法,因为佛陀不仅是导师,他本身就是教法。也因此,在泰国、西藏、缅甸等传统的佛教地区,都会以印度圣地之名为寺庙命名,甚至复制自己的菩提伽耶的大觉塔,以及许多其它闻名的圣殿与圣像。

  1.悉达多以凡人之身诞生这句宣说涵盖了佛陀教法的核心之一,也是大乘佛教哲学的中心思想——佛性(如来藏, tathagatagarbha)。藉由告诉我们悉达多一开始是个凡人,佛陀清楚地表明他不曾是、也不会

  变成本初完美的上帝或全能的造物者。《本生鬘经》(Jatakamata Sutra)里有很多故事,关于佛陀曾经如何在多生当中投生为各种不同的有情众生,像是鸟、龟、鱼等;而在这些转世的过程中,他承受了与我们相同的所有烦恼和问题。而后,这位凡人历经种种形式的淬炼,其中包括几乎无法想象的精神与肉体的煎熬,直到最后,他终于发现了真谛。

  佛陀以第一句话宣说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绝对都与他具有相同的潜力,能够觉醒证悟;而且我们只要实行正道,就能跟他完全一样。每一位有情众生都有佛性,因而都可以证悟;所以,即使我们完全相信自己愚蠢而无知,而且经常对自己做的可笑或可怕的事情——所谓「负面的行为」——感到绝望,但是不论我们的染污多么厚重,它们全…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现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