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遍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迎請他現身,即便就在自己的家鄉也行。從這個觀點來看,雖然洛卓的五臺山之旅是沒有必要的,但絕對不是浪費時間。因爲
假若他不去朝聖,也許就經驗不到這個內在的旅程,也許也就不會有任何的了悟。
聽聞了德松( Ddshung)仁波切說過這個故事之後,我造訪五臺山數次,結果都比洛卓還不成功。我不僅完全無法迎請文殊師利菩薩現前,甚至連個夢都沒有。唯一發生的,是我對大部分寺廟的售票機製與售票僧人感到厭煩,尤其是看到許多神聖的殿堂被簡化爲曆史紀念建築,令我極爲失望。然而,過了一下子,我的智識心開始懷疑,那些只在乎門票銷售量、傲慢又貪得無厭的僧人當中,是否有一位正是文殊師利菩薩本人?誰知道呢?
在世尊佛陀入滅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佛法修行者得以造訪許多聖地,比如我們的導師證得正覺的菩提伽耶( Bodhgaya),或他曾經說法的瓦拉納西( Varanasi),以及所有其它在兩百年前都還不太爲人所知佛教聖地。我們在這些聖地重溫曆史,大多的故事都溫馨感人而且栩栩如生,我們藉此鼓舞自己、也相互激勵。然而,並非所有的聖地都有如此振奮人心的曆史。
在公元前叁世紀中葉,阿育王曆經許多血腥與征服之後,控製了印度絕大部分的疆土。但是羯陵迦( Kalinga,現今的奧禮薩幫 Orissa)的領導者拒絕降服于他的意志,于是阿育王派遣印度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軍隊入侵,要把對方完全殲滅。戰爭的結果,總共有超過十萬以上的士兵被殺,無數的家庭被迫離散,阿育王贏得了空前的勝利。戰後的羯陵迦滿目瘡痍,就像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到原子彈轟炸的廣島一般。
當這位大王視察這一大片屍首成堆、血流成河的戰場時,他突然被一股強烈的領悟所沖擊,他了解到自己必須爲這麼巨大的痛苦與恐怖負起最大的責任;最後,他終于能夠由自己的暴力所帶來的傷痛中有所收獲。他深刻的悔恨,使他成爲世尊教法的追隨者,而且將自己的下半輩子,完全致力于廣揚佛法,成爲佛教史上佛弟子轉化最著名的例子。如今,對于發願修持非暴力(ahimsa)的人而言,這個可怕的戰場成爲真正具有啓發性的聖地。
鹿野苑是遠近馳名而且備受尊崇的聖地,因爲就在此處,佛陀與他的五名弟子第一次討論了四聖谛。從此以後,這個教法傳遍了亞洲,對遠至中國、日本、緬甸等國家的國王、政治家與學者們,都産生了極大的影響。由于四聖谛深遠廣大,而且放諸四海顛撲不破,如今也開始進入西方靈性追尋者與學者的心靈。也因如此,數以百萬的人們得以睜開雙眼,見到佛陀話語的真理,轉變了他們的心靈,也完全轉化了他們的生命。
雖然「聖地」一詞是個相對的說法,佛陀在「祝願文之王」:《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中,談到究竟真理時說: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根據這段祈願文,現象界的每一個原子(塵)裏,就包含了如同宇宙中所有原子等同數量的佛;這表示,我們不能排除目前有佛住在北京的叁裏屯或巴黎的布洛涅森林裏的可能性。事實上,這不只是可能性,而是百分之百的確定。然而,大多數人的心都是十分僵化,因此任何造訪這些地方的人,都極不可能感知他們當中有佛存在。
大致上說,一般對「聖地」的觀點,都認爲它們應該是高貴、華麗而且幾乎是完全靜態的。我們從小就一直受到所有社會規範與期待的桎梏,對于真正廣大見地的心所具有的彈性與開放,我們無法習慣。對多數人來說,聖地應該是安祥、潔淨而且井然有序;而非燥熱、吵雜、塵土飛揚、蠅蟲亂飛而且臭氣沖天的。然而,像菩提伽耶或瓦拉納西等地,完全是一片混亂,卻仍然被尊崇爲真正神聖的地方。我們絕對不該忘記,二千五百年前(當時印度與尼泊爾的邊界不像今天那麼准確),釋迦牟尼佛選擇誕生在古印度,而且未來還有九百九十八尊佛將于該處出世,這就是多數人都認爲這些地方遠比潔淨的瑞士更爲神聖的主要原因。
佛教聖地並不一定是與釋迦牟尼佛生平有關的地方——比如他誕生、證悟、說法、涅槃之處;有許多聖地與其它諸佛,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阿羅漢、菩薩、佛陀弟子等有關。在佛教的黃金時期,許多大師在亞洲各地弘法,包括突厥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中國、西藏、尼泊爾,當然還有印度。然而,數世紀以來,有些地方已經失去與佛法的緣,雖然現在還有可能造訪它們的聖地,但這些地方大都已經難以辨認,或經常處于政治不穩定,甚至是危險的情況當中。
密乘佛教對分布在全世界五十六個地點的聖地與聖殿③,有不可思議的描述。此外,還有一些隱匿的聖地,例如不局限于單一地理位置的香巴拉王國等。這些秘境都是由過往的密乘大師所發現,後來成爲人們終身投入修行之處。曆史上經常可見,精進的佛法修行者犧牲了家園、親人、事業與所有的世俗財富,爲的就是前往這些隱秘之處修行。有些地方頗有名氣,例如錫金的紮西頂(Tashi Ding),以及中印邊界的白馬崗 (Pemako)等。
③一般稱爲「二十四個聖殿與叁十二個聖地」。位于印度與喜馬拉雅山區的古老聖地,經過曆代諸佛與菩薩不斷的加持,以及數百萬朝聖者絡繹不絕的參訪,因此這些地方至今仍生動鮮活,而且深刻感人。這些聖地未經任何人規劃或控製,也沒有人主導類似「聖地體驗營」的東西,更沒有過多的宣傳與剝削;換句話說,到目前爲止,沒有任何「迪斯尼」心態的痕迹,至今我們還可于午後坐在恒河邊上,看著火葬儀式的進行,聞著火燒屍體的氣味,沈醉于缭繞的吠陀唱誦聲中,仿佛叁千年來,一切都未曾改變過。
一般而言,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會影響我們思考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對周遭的看法。值得我們牢記的是,在億萬個星球當中,釋迦牟尼佛選上了我們這個地球來出生;在上百個國家當中,他卻選上了古印度;而在所有可以選擇的地點當中,他選上了印度的比哈爾省來證悟。在第一眼的印象中,比哈爾省既不清靜又不具靈性;事實上,它正好完全相反。但是當你一到菩提伽耶,特別是你進入內圍(inner circle)時,馬上就會感受到這是個非常殊勝的地方。靈鹫山也是如此,它非常狹小,十步之內就可以從這一頭走到那一頭。若是看在地産商的眼裏,這簡直是個社交沙漠。然而在這裏,世尊佛陀曾對數百比丘、阿羅漢與菩薩們,開示了非常重要的教法。
佛陀的四句宣說
在佛陀即將滅入究竟涅槃(般涅槃 parinirvana)之前,親近的弟子問他:「作爲佛弟子,我們應該如何向全世界描述您呢?」于是,爲了利益他的弟子與所有的衆生,佛陀給了
很多忠告,其中包括了這四項特別的內容:
「諸位要告訴世人,有位凡人悉達多,來到這個世界上,他證得正覺,教導了證悟之道,最後滅入究竟涅槃,而非成爲不死之身。」
換句話說,佛陀教導我們:
●雖然有情衆生因染汙而凡庸,我們卻都本具佛性;●我們的染汙是暫時的,並非究竟的本性,因此是可以去除的。染汙去除的結果,我們得以成佛;●有一條道路指引我們,如何去除染汙、證得正覺;●依循此道,我們便可證得離于各種極端(邊見)的解脫。佛陀的教法提供各種不同的方式,從單純地念誦咒語,到最繁複的禅定修持,來幫助我們記住這四句宣說。事實上,牢記這些教法,並將之付諸實行,就是佛教修持的骨幹;而在傳統上,有一個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的之法,就是朝聖。
許多宗教都鼓勵信徒們前去朝聖,由于釋迦牟尼佛是所有佛弟子所皈依的無上導師,他的教法是我們努力遵循的,因此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聖地就是佛陀爲了利益有情衆生而開示教法的地方。雖然我們應該發願造訪所有的這些聖地,但是傳統上,有四個地點是大家公認最重要的。它們是:
●藍毘尼:悉達多以凡人之身誕生之處;●菩提伽耶:悉達多證得正覺之處;●瓦拉納西(鹿野苑):佛陀教導邁向證悟之道之處;●拘屍那羅:佛陀證入究竟涅槃之處。然而,我們必須牢記在心裏的是,朝聖的重點並非只是去參訪聖者的誕生地,或只是去凝視發生過重大事件的場所而已。我們前往朝聖,爲的是要幫助自己記住佛陀所有的教法,而其精髓就包含在他入滅前所開示的四句宣說。身爲佛教徒,憶念佛陀並不是對自己的導師做白日夢,而是憶起他的第一個教法,因爲佛陀不僅是導師,他本身就是教法。也因此,在泰國、西藏、緬甸等傳統的佛教地區,都會以印度聖地之名爲寺廟命名,甚至複製自己的菩提伽耶的大覺塔,以及許多其它聞名的聖殿與聖像。
1.悉達多以凡人之身誕生這句宣說涵蓋了佛陀教法的核心之一,也是大乘佛教哲學的中心思想——佛性(如來藏, tathagatagarbha)。藉由告訴我們悉達多一開始是個凡人,佛陀清楚地表明他不曾是、也不會
變成本初完美的上帝或全能的造物者。《本生鬘經》(Jatakamata Sutra)裏有很多故事,關于佛陀曾經如何在多生當中投生爲各種不同的有情衆生,像是鳥、龜、魚等;而在這些轉世的過程中,他承受了與我們相同的所有煩惱和問題。而後,這位凡人曆經種種形式的淬煉,其中包括幾乎無法想象的精神與肉體的煎熬,直到最後,他終于發現了真谛。
佛陀以第一句話宣說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絕對都與他具有相同的潛力,能夠覺醒證悟;而且我們只要實行正道,就能跟他完全一樣。每一位有情衆生都有佛性,因而都可以證悟;所以,即使我們完全相信自己愚蠢而無知,而且經常對自己做的可笑或可怕的事情——所謂「負面的行爲」——感到絕望,但是不論我們的染汙多麼厚重,它們全…
《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