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佛法的科学宇宙观对和谐世界的启示

  大乘佛法的科学宇宙观对和谐世界的启示

  内容摘要:本文尝试把大乘佛法中关于宇宙由来的描述,结合现代科学做一次分析,从佛教所阐述的“清浄圆明体”的宇宙本来面目,来体会“和谐世界”的真实意义;从性起繁兴、揽真而成妙有的世界,来体会“众缘和合”之妙用。

  关键词:弦理论 宇宙观 大乘佛法 唯心所现 唯识所变

  前 言

  大乘佛法不仅包含高等哲学,而且包含高等科学。本文尝试把大乘佛法中关于宇宙由来的描述,结合现代科学做一次分析,从佛教所阐述的“清浄圆明体”的宇宙本来面目,来体会“和谐世界”的真实意义;从“性起繁兴[1]”,揽真而成妙有的世界,来体会“众缘和合”之妙用。希望对建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和促进和谐世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宇宙由震动产生

  科学家所观测到的宇宙,大至星系,小至尘埃,只要是物质,都由一些基本粒子组成。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科学家认为,夸克和电子不能再分了,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点粒子,因此称为基本粒子,它们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那么不同种类的粒子是如何联系在一起而构成宇宙中的各种星系、物质和生命的呢?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四种类型的基本力,将散沙般的基本粒子结合在一起,而组成了各种物质,并形成了宇宙间的秩序,它们是: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2]。整个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小至原子,大至星球、天体,不外乎是这四种基本力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现代物理学是建立在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可是这两大理论在解释这四种基本力的时候,却产生了矛盾。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关于引力的理论,但却解释不了其它三种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3]。爱因斯坦又发明了量子力学,这个理论专门用于解释微观世界里的基本粒子的运动,却无法解释引力[4]。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物理学家们通过努力的探索,提出并逐渐完善了一个新理论——弦理论(String Theory)。这个理论有希望解答物理学中的这些难题,也被称为是最具权威的描述宇宙现象的理论。弦理论认为,在每一个基本粒子内部,都有一根细细的一维曲线在震动,就像吉他琴弦的震动一样,这根细线被科学家称为“弦”。它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现代科学仪器所能观测到的实体,而“弦”只是震动或波动的代名词而已。

  震动产生粒子,震动愈剧烈,粒子的能量、质量就愈大,震动得愈轻柔,它的能量和品质就愈小。科学家证明了宇宙完全是震动而产生的,根本没有实在的物质存在,这就是弦理论的核心。

  这种结论跟释迦牟尼佛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中所说的:“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真是异曲同工。所谓小至微尘,大至世界,原来没有实体!物质研究到最后,是波动或震动而已。正是《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一语道破:“色即是空” 。

  从科学的探索上升到理性世界观,可以认识到宇宙本体的空性。那么随顺宇宙空性的法则,应当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对立,没有控制,没有占有。因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不可得、毕竟空的。这使我们人类化解冲突,找到了理性的依据。

  而科学家“弦”震动之说,又指出不同粒子的性质是由不同震动而形成,电子是一种方式的震动,而夸克又是另一种方式的震动等等,相上千差万别。于是宇宙就像一首伟大的交响乐,由无数的“弦”震动组合而形成了。

  这证明了《心经》所说:“空即是色。”真空即是自性,能现妙有;而这妙有非有,并无实体。佛在《金刚经》中说:“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这里“一”是指自性,不可分之为二,一切相皆由自性所现,而相的基本构成则纯是震动而已;“合”是指和合,由此震动的不同方式,渐次组合成千差万别的相,故世界是众缘和合而成。

  上升到理性世界观,人类应该认识到,我们是彼此相依而共存的,是相聚在自性所现的同一个世界里,我们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正如中国儒家的基础教育课本《弟子规》中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随顺宇宙法则的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关怀,互助合作,是众缘和合之妙用。

  日本江本胜博士用十余年的时间做水结晶试验,一本《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记录了他的心血研究。他发现用爱心、感恩的心,对试验水祝福,或贴上“爱”字,“感谢,”“和平”的字在试验瓶上,经过一段时间,水的结晶特别美丽;用“战争,”“仇恨”的字贴上,水的结晶特别丑陋。屡试不爽。于是他得出结论:爱与感恩是宇宙的真谛。

  水属矿物,是人类的依报。它也是众缘和合之物(水分子H2O),它也需要爱与和谐,才能呈现妙有,况人类乎?

  二、震动起于心

  现代科学的“弦”理论给我们很深的启示,宇宙原来就是由震动而来的。那么震动又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来到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座下有两名僧人看到堂外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不是,是幡动!” 二人争执不下。惠能大师走上前去跟他们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才一语道破一切现象的根源:万法源于心动。

  《华严经》[5]中明确地告诉我们,宇宙万有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

  1、唯心所现

  此处的“心”是我们本有之真心,人皆有之,在圣体而不增,处凡身而不减。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它是宇宙的本体,在佛法中也叫本性、真如、自性、清浄圆明体、灵知心等名词。

  佛教浄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对“心”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

  我们找到了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源头 —— 自己的一念真心,它不是身体内的肉团心,它也不是能思虑攀缘的意识心,它广大、圆满、周遍,能摄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我们终于明白了,在真心之中是众生平等,因为我们拥有同一个源头,同一个本体,唐朝贤首国师称之为“自性清浄圆明体。”我们找到了和谐世界的最高理论依据:和谐相处、平等对待,是随顺真心本性的性德,是随顺宇宙人生的真相。

  2、唯识所变

  识是众生妄想分别执着的念头。由于念头的震动,而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幻相产生。在佛教中,早已有这种科学的阐述:在《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里面,我们看到一段佛跟弥勒菩萨的问答:“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弥勒言: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

  佛与弥勒菩萨的对话揭示出,人的心念是不停的波动,在举手弹指之间,就有320万亿个念头,惊人的数字!凡人自己根本不能觉察出来,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见到这种心念的微细震动。而且每一念头都会形成宇宙中的物质世界(“念念成形”)和精神世界(“形皆有识”),生灭速度之快,无法抓住,不能执持。《楞严经》[6]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为念头相续,所以有宇宙的相在相续。因此,我们的世界的好坏,全由我们念头决定的。如果我们自私自利、人我是非、贪嗔痴慢的念头相续,那么我们的识所变现的世界便是尔虞我诈、对立冲突的五浊恶世。如果我们真诚、清浄、平等、正觉、慈悲的念头相续,那么我们的识所变现的世界便是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

  三、对和谐世界的启示

  由上述可知,宇宙和世界本来是和谐的,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一体的。老子亦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然而,为何目前世界上国家之间、政党之间、宗教之间、族群之间的冲突与日俱增?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本心,才会妄起对立和角斗,从心的迷惑产生错觉和冲突,进而导致外面的对立冲突。

  譬如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外面的世界。戴红色眼镜的人说世界是红的;戴蓝色眼镜的人说世界是蓝的……于是互相争吵不休。明白人知道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这些有色眼镜就是我们心中的迷惑:妄想、分别、执着。

  当年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出家修道,遍学名师,而最后放下一切学识知见,入深禅定,在菩提树下证道后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顚倒执着而不证得[7]”。 释尊这句话道尽了宇宙的玄妙,是十方如来的心髓。一切经典、一切修行法门,莫不从此语流出,一切也莫不流归此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摘下我们心头的妄想执着的有色眼镜,先化解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正如中国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辞“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那么我们的宇宙就永远在和谐之中了。

  中华传统的童蒙教育课本《三字经》有千古常新的佳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茍不教,性乃迁。”这句话指出三点:一是人人皆有纯善的本性,二是因受社会环境贪欲等染污而形成后天的习气(即是释尊所说的“妄想执着”),三是必须用教育才能使人回归本性,保持纯善。

  正如儒家经典《礼记》中所提倡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此促进世界和谐化解冲突的下手处,在团结宗教,推动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使全民皆能化恶为善,转迷为悟。

  日本高僧中村康…

《大乘佛法的科学宇宙观对和谐世界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