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法的科學宇宙觀對和諧世界的啓示

  大乘佛法的科學宇宙觀對和諧世界的啓示

  內容摘要:本文嘗試把大乘佛法中關于宇宙由來的描述,結合現代科學做一次分析,從佛教所闡述的“清浄圓明體”的宇宙本來面目,來體會“和諧世界”的真實意義;從性起繁興、攬真而成妙有的世界,來體會“衆緣和合”之妙用。

  關鍵詞:弦理論 宇宙觀 大乘佛法 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

  前 言

  大乘佛法不僅包含高等哲學,而且包含高等科學。本文嘗試把大乘佛法中關于宇宙由來的描述,結合現代科學做一次分析,從佛教所闡述的“清浄圓明體”的宇宙本來面目,來體會“和諧世界”的真實意義;從“性起繁興[1]”,攬真而成妙有的世界,來體會“衆緣和合”之妙用。希望對建立正確的科學宇宙觀,和促進和諧世界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

  一、宇宙由震動産生

  科學家所觀測到的宇宙,大至星系,小至塵埃,只要是物質,都由一些基本粒子組成。衆所周知,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又由誇克組成。科學家認爲,誇克和電子不能再分了,是沒有內部結構的點粒子,因此稱爲基本粒子,它們是一切物質的基本單位。

  那麼不同種類的粒子是如何聯系在一起而構成宇宙中的各種星系、物質和生命的呢?科學家們認爲,這是由于四種類型的基本力,將散沙般的基本粒子結合在一起,而組成了各種物質,並形成了宇宙間的秩序,它們是: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2]。整個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小至原子,大至星球、天體,不外乎是這四種基本力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現代物理學是建立在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礎上,可是這兩大理論在解釋這四種基本力的時候,卻産生了矛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關于引力的理論,但卻解釋不了其它叁種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3]。愛因斯坦又發明了量子力學,這個理論專門用于解釋微觀世界裏的基本粒子的運動,卻無法解釋引力[4]。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物理學家們通過努力的探索,提出並逐漸完善了一個新理論——弦理論(String Theory)。這個理論有希望解答物理學中的這些難題,也被稱爲是最具權威的描述宇宙現象的理論。弦理論認爲,在每一個基本粒子內部,都有一根細細的一維曲線在震動,就像吉他琴弦的震動一樣,這根細線被科學家稱爲“弦”。它實際上並不是我們現代科學儀器所能觀測到的實體,而“弦”只是震動或波動的代名詞而已。

  震動産生粒子,震動愈劇烈,粒子的能量、質量就愈大,震動得愈輕柔,它的能量和品質就愈小。科學家證明了宇宙完全是震動而産生的,根本沒有實在的物質存在,這就是弦理論的核心。

  這種結論跟釋迦牟尼佛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中所說的:“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真是異曲同工。所謂小至微塵,大至世界,原來沒有實體!物質研究到最後,是波動或震動而已。正是《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一語道破:“色即是空” 。

  從科學的探索上升到理性世界觀,可以認識到宇宙本體的空性。那麼隨順宇宙空性的法則,應當是沒有矛盾,沒有沖突,沒有對立,沒有控製,沒有占有。因爲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不可得、畢竟空的。這使我們人類化解沖突,找到了理性的依據。

  而科學家“弦”震動之說,又指出不同粒子的性質是由不同震動而形成,電子是一種方式的震動,而誇克又是另一種方式的震動等等,相上千差萬別。于是宇宙就像一首偉大的交響樂,由無數的“弦”震動組合而形成了。

  這證明了《心經》所說:“空即是色。”真空即是自性,能現妙有;而這妙有非有,並無實體。佛在《金剛經》中說:“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這裏“一”是指自性,不可分之爲二,一切相皆由自性所現,而相的基本構成則純是震動而已;“合”是指和合,由此震動的不同方式,漸次組合成千差萬別的相,故世界是衆緣和合而成。

  上升到理性世界觀,人類應該認識到,我們是彼此相依而共存的,是相聚在自性所現的同一個世界裏,我們都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正如中國儒家的基礎教育課本《弟子規》中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是隨順宇宙法則的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關懷,互助合作,是衆緣和合之妙用。

  日本江本勝博士用十余年的時間做水結晶試驗,一本《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記錄了他的心血研究。他發現用愛心、感恩的心,對試驗水祝福,或貼上“愛”字,“感謝,”“和平”的字在試驗瓶上,經過一段時間,水的結晶特別美麗;用“戰爭,”“仇恨”的字貼上,水的結晶特別醜陋。屢試不爽。于是他得出結論:愛與感恩是宇宙的真谛。

  水屬礦物,是人類的依報。它也是衆緣和合之物(水分子H2O),它也需要愛與和諧,才能呈現妙有,況人類乎?

  二、震動起于心

  現代科學的“弦”理論給我們很深的啓示,宇宙原來就是由震動而來的。那麼震動又是由什麼産生的呢?

  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年來到法性寺(今廣州光孝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座下有兩名僧人看到堂外風吹幡動,一僧說:“是風動!”另一僧說:“不是,是幡動!” 二人爭執不下。惠能大師走上前去跟他們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才一語道破一切現象的根源:萬法源于心動。

  《華嚴經》[5]中明確地告訴我們,宇宙萬有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

  1、唯心所現

  此處的“心”是我們本有之真心,人皆有之,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它是宇宙的本體,在佛法中也叫本性、真如、自性、清浄圓明體、靈知心等名詞。

  佛教浄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對“心”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

  我們找到了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源頭 —— 自己的一念真心,它不是身體內的肉團心,它也不是能思慮攀緣的意識心,它廣大、圓滿、周遍,能攝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我們終于明白了,在真心之中是衆生平等,因爲我們擁有同一個源頭,同一個本體,唐朝賢首國師稱之爲“自性清浄圓明體。”我們找到了和諧世界的最高理論依據:和諧相處、平等對待,是隨順真心本性的性德,是隨順宇宙人生的真相。

  2、唯識所變

  識是衆生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由于念頭的震動,而有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幻相産生。在佛教中,早已有這種科學的闡述:在《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裏面,我們看到一段佛跟彌勒菩薩的問答:“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

  佛與彌勒菩薩的對話揭示出,人的心念是不停的波動,在舉手彈指之間,就有320萬億個念頭,驚人的數字!凡人自己根本不能覺察出來,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見到這種心念的微細震動。而且每一念頭都會形成宇宙中的物質世界(“念念成形”)和精神世界(“形皆有識”),生滅速度之快,無法抓住,不能執持。《楞嚴經》[6]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爲念頭相續,所以有宇宙的相在相續。因此,我們的世界的好壞,全由我們念頭決定的。如果我們自私自利、人我是非、貪嗔癡慢的念頭相續,那麼我們的識所變現的世界便是爾虞我詐、對立沖突的五濁惡世。如果我們真誠、清浄、平等、正覺、慈悲的念頭相續,那麼我們的識所變現的世界便是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

  叁、對和諧世界的啓示

  由上述可知,宇宙和世界本來是和諧的,因爲一切衆生本來是一體的。老子亦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然而,爲何目前世界上國家之間、政黨之間、宗教之間、族群之間的沖突與日俱增?是因爲人們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本心,才會妄起對立和角鬥,從心的迷惑産生錯覺和沖突,進而導致外面的對立沖突。

  譬如我們戴著有色眼鏡看外面的世界。戴紅色眼鏡的人說世界是紅的;戴藍色眼鏡的人說世界是藍的……于是互相爭吵不休。明白人知道我們必須摘下有色眼鏡,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這些有色眼鏡就是我們心中的迷惑:妄想、分別、執著。

  當年釋迦牟尼佛舍棄王位,出家修道,遍學名師,而最後放下一切學識知見,入深禅定,在菩提樹下證道後說:“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顚倒執著而不證得[7]”。 釋尊這句話道盡了宇宙的玄妙,是十方如來的心髓。一切經典、一切修行法門,莫不從此語流出,一切也莫不流歸此語。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摘下我們心頭的妄想執著的有色眼鏡,先化解自己內心的矛盾沖突,正如中國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辭“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那麼我們的宇宙就永遠在和諧之中了。

  中華傳統的童蒙教育課本《叁字經》有千古常新的佳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這句話指出叁點:一是人人皆有純善的本性,二是因受社會環境貪欲等染汙而形成後天的習氣(即是釋尊所說的“妄想執著”),叁是必須用教育才能使人回歸本性,保持純善。

  正如儒家經典《禮記》中所提倡的“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因此促進世界和諧化解沖突的下手處,在團結宗教,推動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使全民皆能化惡爲善,轉迷爲悟。

  日本高僧中村康…

《大乘佛法的科學宇宙觀對和諧世界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