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西游记文化的民族性▪P2

  ..续本文上一页奘大师回到长安,长安城里万人空巷,欢迎这位名扬中外的高僧。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唐王有盛大的仪式送别玄奘大师,天才的作家吴承恩将历史上的唐王迎候玄奘改编成小说中的送别唐僧西去。

  玄奘大师回国后,在长安弘福寺和玉华宫组织译场,着手翻译佛经。他精通汉梵语文,佛学造诣高深,所译经文,语意妥切、文辞流畅。在中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中,他的译作最多、最精。唐太宗亲自为玄奘大师的译经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三藏”者,乃佛教的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后人又称玄奘为唐三藏或三藏法师。玄奘大师接受唐太宗旨意,由他口述、弟子执笔,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共计十二卷十万余字,追述了他西去天竺取经的经历。

  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玄奘大师在长安玉华寺圆寂。朝廷用金棺银椁存放他的骨灰,有一百多万人护送他的骨灰安葬于兴教寺内。

  上述就是历史人物玄奘大师的真实情况。此后产生的西游故事中的唐僧形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在唐僧取经的故事框架、西行路线、艰难险阻及其坚定志向、最终取得的伟大成功中都有玄奘大师的痕迹。小说《西游记》中也同样如此。

  文学家鲁迅一生疾恶如仇,对丑恶现象无情鞭挞,对民族的精神高歌颂扬。是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宣导者和思想家。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大声疾呼: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里虽然没有提及玄奘,但是季羡林先生认为,舍身求法,当包括玄奘西行取经的伟业。

  国学大师季羡林这样评价他:玄奘的翻译对原文忠实,读起来又不别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记》,久已蜚声士林,在国内和国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印度史、中亚史,《大唐西域记》是不可缺少无法代替的瑰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中印两国的交往日益发展。许多中国僧人排除万难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到印度求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法显(5世纪)、玄奘(7世纪)和义净(7世纪)。他们游历印度的记述,今天已经成为研究印度古代史和中世史的极可宝贵的文献。

  曾任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长的星云法师,对玄奘大师推崇备至:一个人在少年的时候,应该要爱惜光阴,爱惜学习的机会。隋朝末年,炀帝下诏度僧,年仅十三岁的玄奘,即前往应试,并立下宏愿,要“远诏如来大法,近光佛陀遗教”。玄奘因为少年励志而学,到了壮年时即成就非凡,是中国伟大的佛学家、译经家、外交家、地理学家。我的师父一诚法师曾对我说过:“感谢你对佛家文化的宣传,功德无量。”

  印度是比较不重视历史记载的国家,记载于历史的原始资料,非常缺乏。后来发现中国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对于古代印度的地理、佛教圣地、风俗民情及语言等记载,非常详细。循此宝典的线索,终于一一找回佛陀的圣迹,以及古代印度的面目。真令人难以意料,玄奘大师的丰功伟德,至今犹能润泽于整个印度。

  2006年10月15日,西安大慈恩寺举行了盛大的“玄奘之路o世界和平祈福典礼”,并在古城南门广场举行古典的“通关文牒”颁发仪式,为“玄奘之路”考察队员们壮行。“玄奘之路”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是“中印友好年”系列活动之一。考察队10月15日从西安出发,于11月中旬进入印度,11月底结束活动回国。考察行程共1.2万公里途经6个国家,26个城市。我的好友王石和冯其庸老先生也参加了,我参加了印度段的考察。

  在那烂陀,我们参观了玄奘纪念堂、那烂陀寺庙遗址和那烂陀大学遗址,与现任那烂陀大学校长PANTH先生及部分学生交流。在德里公共学校巴特那分校,学校临时找了一根水管让我充作金箍棒,在《通天大道宽又阔》的歌声伴奏下表演了猴棍,赢得了满堂喝彩,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无数的摄像机、照相机对准我,闪光灯亮成一片。我表演结束后四五次的谢幕,学生们争着让我在他们的手绢、手上、后背上签字。

  我左手的无名指上一直戴着哈努曼的猴像的戒指,我一直认为孙悟空与哈努曼是有血缘关系的,希望通过孙悟空与哈努曼的文化艺术间的交流,使中印人民与艺术有更深入的接触与交流。

  我参加重走玄奘路活动的最初动机就是走近历史,寻找真实的玄奘。他是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在印度、西亚,被奉为英雄,比如吉尔吉斯斯坦,他们把玄奘的肖像印在地图上,因为游牧民族没有记史的习惯,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帮他们记载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在19世纪的印度,许多人甚至不知道佛陀是黑人还是白人,是从英译的《大唐西域记》里,他们才知道原来印度是佛陀的故乡,重新认识和发现了自己的历史,也正是在这本书的指点下,他们找到了大量珍贵的佛教遗产。对于中国也是如此,玄奘取回来的不仅仅是经书,他引入了另一种文化,我们现在保留下来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佛教名山古刹、文学、雕塑等各种佛教文化的遗存随处可见。但是我们对历史上真正的玄奘却知之甚少。

  重走玄奘路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玄奘。玄奘的出现和唐朝的开放是分不开的。今天的中国也讲开放,但是要引入什么样的东西,塑造什么样的文化,才能提高我们民族的创造力,这些需要思考。

  玄奘的行动更加告诉我们如何以开放的目光面对全球化。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o森特别指出,玄奘西行是世界全球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它不光是贸易的,同时也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玄奘用极其开放的胸怀吸纳异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造就了亚洲特别是东亚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质,玄奘西行的历史意义,早已超越了时间、空间和宗教的限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今天重走玄奘路,并非是一种复古怀旧情结的宣泄,而是现代人对玄奘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其意义是多重的。按照活动组织者的定位,主要是通过重走来讴歌“玄奘不畏险阻、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孜孜不倦、执着求知的学习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进的进取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以为,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最具现实意义的是所有这些精神都不是物欲的诉求,重走玄奘之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价值追求。玄奘追求的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和信念远远超出了物质利益层面,而这可能与当今太过“物质化”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当然,不能说今天我们没有精神追求,但这其中掺杂了太多的物欲成分,与此相应,当今流行的一些时尚文化,其内涵都太过功利化。而那些有关理想信念的精神文化追求,则有远离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危险。

  人需要在精神文化的指引下前行,一个国家更要有民族精神,物欲享乐式的精神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玄奘西天取经所代表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反映,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玄奘取经的故事念念不忘、代代相传的根本原因。今天重走玄奘之路,既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次弘扬,更是对回归理想信念追求的一种呼唤,体验玄奘、解读玄奘为今天的人们点亮了一盏精神之灯。

  交通是与外界联络的通道和视窗,“环境能熏造性质,我民族受此种交通之酷遇,自然养成几分保守的单调的气息,固无庸讳言,然一民族对于外来文化而无容纳之可能性,则其族非久遂成为僵石化。”梁任公这番话论及中外交通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很是精辟。

  东汉时期,佛教东来,给当时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气息,引起了中国古代自儒学独尊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当时佛教经典基本上是西域僧人翻译的,而且残缺不全,难于满足中国佛教发展的需要,中国佛教徒决意西出阳关,直探佛教源头印度求取真经。玄奘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西行的目的是追求佛学意义,在中国建立印度正宗的佛学体系。

  中国在历史上不断与四邻异族相接触。中国对外族文化,常抱一种广大的兴趣,愿接受而消化之,用外面的新材料,来营养自己的旧传统。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事物,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

  在对佛教传入中国问题上,中华文化表现出了百川归海的吸纳性,这也是中国文化绵绵几千年,一直延续至今的原因。所有的外来文化,包括世界性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进入中国后,都逐渐本土化。佛教最典型的本土化代表就是禅宗,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

  佛教东来,僧人西行求法,中西文化的交流,带来了不仅在宗教信仰上的变化,在衣着、饮食、游戏、礼俗、美术、工艺等方面,中国接受西域、西方新花样的,不可胜举。对唐代的文化影响尤其显著。由于丝绸之路的产生,以及佛教的东来,在丝绸之路沿线还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最具代表性。佛教、石窟艺术,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乃至社会生活都有全面的影响,关于敦煌莫高窟,还形成了国际显学━─敦煌学,敦煌学影响在世界,敦煌学的中心则在中国。

  丝绸之路的畅通,实际带来了贸易的繁荣,文化的交流,甚至民族的融合。综观历史,南北中外民族、文化交融时期,必然带来文化的空前繁盛与发展。

  但是在比较中我们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玄奘等僧人通过丝绸之路西行求法,获得了思想感情的一次求真,乃至文化的昌盛。然而在中西文化交流、物质交换中,中国人似乎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而对物质的输入、吸收是比较淡化的。西方国家则不然,不仅获取了中华的文化精髓,也渴求*等物质的文明…

《佛教与西游记文化的民族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