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诘所说经》卷一中提出:“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26)佛教认为作为初发心立志信奉佛教的人应首先具备两种心,于《菩萨地持经》卷一中提出:“初发心坚固有二事于诸众生起真净心,一者安隐心,二者快乐心。安隐心者,为诸众生除不善处安置善处;快乐心者,贫乏众生无所依怙,能以摄法等心饶益。”(27)如此看来,佛教所说的“真净心”并非仅仅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而是包含了人们能够积极有益地去对待他人的健康行为。“摄法”义指能益于他人的“四摄法”。
七、净心灵之法
正是因为佛教重在解决人与自我的问题,所以佛教的一切思想紧紧围绕着人心灵的净化。除上述六个方面可表明佛教对人心问题的具体认识外,在如何净化把握自心的问题上,佛教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一系列方法,或名“摄伏”、“调伏”,或名“治心”、“制心”。
在此首先引述“摄伏”和“调伏”的有关内涵。“摄”义指收摄和引导;“伏”义指降伏。“摄伏”于佛教经典中或合而用之,或分而用之。从社会现象上来看,人们几乎都是穷尽一切手段去摄伏他人、社会和自然,而极少有人来摄伏自我。佛教注重摄伏自我,而关键之处在于使人摄伏自心。
《月灯三昧经》卷十对“摄伏心”作界定说:“云何名摄伏于心?所谓思念一切白法不失利益智故。”(28)“白法”又名清净之法或善法;“利益智”义指利益自他的智慧。以此作为摄伏自心的准则,才是积极有益的。在摄伏自心和他人心的关系上,于《三慧经》中提出“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29)此说的含义在于说明,只有在摄伏自我内心的前提下,才能去帮助他人摄伏自心。于《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六提出了摄伏心的具体方法:“云何能调伏心?……不滥他事先思后行,心性调直离谄曲行,不自矜高意常柔软……如是行者能调伏心。”(30)这一方法具有很现实的生活和道德意义。对于摄伏心的意义于《优婆塞戒经》卷七提出:“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缘应当摄心,如人执镜则见一切善恶之事。”(31)(“三昧”为古梵文samadhi的音译,义译为正定、正受或正心行处,即是“摄心”的主要目的。)又如《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提出:“应善调伏心,心调能引乐。”(32)
八、结语
在当今日趋纷繁的世界中,随着信息的发达和交通的便捷,人类不可避免地朝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不论是政治、文化、信仰、民族的差异多大,其根本之处在于内在的心理思想差异。如《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所说:“心导世间。”(33)
现人类的内心须面对两大问题:人类一体化的发展潮流;心灵的净化。
这两方面的问题实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一体化的发展潮流是不可回避的,但因人们心灵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净化,其结果势必因一体化而增加恶性竞争,更多地耗费资源难以持续发展,甚至难免战争的风险。至于人类工业生产对生存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迟早会导致自我毁灭的后果已是可预见的。要解决这些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唯有做好自心的净化环保工作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而佛教给人类所提供的思想与方法是最值得借鉴的!
注释:
(1)《大正藏》第十七卷629页A8-14行
(2)《大正藏》第八卷697页C9-13行
(3)《大正藏》第三十二卷577页B18-23行
(4)《大正藏》第十八卷2页C
(5)《大正藏》第三十二卷572页C5-9行
(6)《大正藏》第十七卷482页B8-9行
(7)《大正藏》第十七卷432页C29行-433页A1行
(8)《大正藏》第十七卷365页A10行
(9)《大正藏》第二十五卷40页B15行
(10)《大正藏》第二十六卷23页C27-28行
(11)《大正藏》第二卷566页C14行
(12)《大正藏》第六卷657页A27-C1行
(13)《大正藏》第六卷657页C9-11行
(14)《大正藏》第六卷657页C16-18行
(15)《大正藏》第十四卷769页B20-21行
(16)《大正藏》第十七卷731页B11-12行
(17)《大正藏》第十七卷482页C29行
(18)《大正藏》第八卷659页B11-13行
(19)《大正藏》第三十二卷697页B21行
(20)《大正藏》第十五卷617页B11-12行(21)《大正藏》第十七卷687页C10-12行
(22)《大正藏》第三十二卷259页C17行
(23)《大正藏》第二十八卷656页A21-24行
(24)《大正藏》第十四卷538页C4-5行
(25)《大正藏》第十四卷538页C3行
(26)《大正藏》第十四卷538页C3-4行
(27)《大正藏》第三十卷890页B19-22行
(28)《大正藏》第十五卷617页B17-18行
(29)《大正藏》第十七卷702页C28行-703页A1行
(30)《大正藏》第八卷717页C10-14行
(31)《大正藏》第二十四卷1074页B11-13行
(32)《大正藏》第二十九卷9页C22行
(33)《大正藏》第二十九卷366页C29行
《佛教心灵环保有利于世界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