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揭示了佛教生态意识的价值取向。
四、佛教生态意识的现代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说,佛教的观念及其生态意识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生态伦理学的观念。“事实上,环境伦理学的学者如施韦策、利奥波德、罗尔斯顿等人都承认环境伦理学与佛教之间的渊源关系。” 今试从三个方面略述佛教生态意识的现代意义。
(一)、“平等性”价值取向的意义是尊重一切生命,爱惜一切生命。在众生平等无有差别的前提下,应该以慈悲心去对待周遭万物,爱惜一切生命,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权。 “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净忍波罗密。” 为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能忍受一切,这就是普度众生、利乐有情的宗教风范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信仰情操。佛陀在《无量寿经》中说: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是一种在体认缘起基础上的自他不二的心灵境界和精神超越。由此,我们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尊重和关爱,由人而及万物,无私无求。罗尔斯顿有一段话论及佛教的禅、生命和环境资源可以互为增上的关系,带给我们不少的启示:“禅宗佛教有一种值得羡慕的对生命的尊重。东方的这种思想没有事实和价值之间或者人和自然之间的界限。在西方,自然界被剥夺了它固有的价值,它只有作为工具的价值,这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增加的价值。自然界只是人类开发的一种资源。但是禅学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它不鼓励剥削资源。佛教使人类的要求和欲望得以纯洁和控制,使人类适应他的资源和环境。禅宗佛教懂得,我们要给予所有事物的完整性,而不是剥夺个体在宇宙中的特殊意义,它懂得如何把生命的科学和生命的神圣统一起来。”
(二)、“整体性”价值取向的意义是加强人与自然的协调。人类的生命活动,要靠与极其微妙的自然界保有一种和谐关系才能维持。因此,即使自然界稍有变化,也有危及人类生存的可能。 我们应该避免在人与自然整体关系上的二元对立思考,而是要用整体的理念与眼光重新认真考量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生命而言,由生命以及与生命发生着各种关联的事物所形成的那个确定的空间,我们就把它称之系统或是共同体。正如生态学告诉我们的那样,生命总是存在于共同体(community)之中” 在生命的共同体中,人与自然之间应协调并存,共同随顺缘起法则,“只有当人们在一个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同为一员的共同体中,承担起一个公民角色的时候,保护主义才会成可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相互依赖,每个成员都有资格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 人与自然的协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道理,即是当人类了保护了环境,环境也必将保护人类。
(三)、“神圣性”价值取向的意义是重视万物的内在价值。无情有性思想与生态学中的大地伦理学有较多的相通之处,两者都主张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宇宙全体,还有其中的万物都有尊严性,它是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就是说,自然界的无生物和无机物也都有尊严性。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 对自然万物的价值认同,不仅对其尊严的认同,且时还要对其生命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只有如此,才能长久地保持对天地万物内在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 其中的道理与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诫偈所开示的义理完全契合。
五、结语
《联合国环境方案》里有一句话──“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佛教缘起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生存的宇宙是一定时空下的因缘和合而成的一个大聚合体,也是一个大生命共同体。佛教的慈悲理念和简单节约的生活态度,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环保,保障人类健康,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共融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给我们带来及时的警示和无穷的启迪。 众生平等、依正不二和无情有性的思想固然有宗教性的深层内涵,但其所蕴含的平等性、整体性和神圣性的生态意识的价值取向,以及尊重生命、协调发展和体验价值的生态意识的现代意义对当代全球环境伦理学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理论资源。佛教的生态意识,使得我们跳出人类中心的窠臼,向生命中心乃至生态中心的环境伦理的方向更有信心地迈进,从而将人类的道德关怀从人类自身扩展到多种生物甚至是整个自然界。环保理念的落实到位,还须从家庭环保、社区环保等做起,而佛教“心净国土净”的思想则启示我们生态意识最终要归向于每个人的心灵环保。在当下这一刻,我们应该不断地自我告诫:人类不应该完全停留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思想框架下,更需要加强贯彻落实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的环保理念。只有如此,人类才有希望。
《佛教生态意识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意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