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管理科学机制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的关联性▪P3

  ..续本文上一页态,而资料值祇要大于0皆属“有”的状态(即“无”发生的情况是数值的一个点,而“有”发生的情况则属数值的某一连续范围)。

  任何客观存在的现象,一旦经由语言转述就必然失真;概因转述者是依对该现象认知的部份,以其习惯的词汇作选择性的表达。即资讯失真的原因至少有三:(1)转述者祇报导现象的部份属性,而不是全部属性所造成的失真(即界定资讯范围所造成的资讯遗漏);(2)讯息传达工具(如采用文字语言或采用数学语言传讯工具)本身所造成之失真(即讯息传递工具效度所造成的资讯遗漏);(3)收讯人对讯息的认知与发讯人真正欲表达之意涵产生落差所引起的失真(收讯意涵认知所引起的资讯遗漏)。虽然佛教三藏十二部经有如暗夜之灯炬、苦海之宝筏,为人生带来光明与幸福;但佛教经典,古文艰涩以及拘泥于向来习惯的记述方法,再加上各书对经藏之解读诠释方式不同等等所造成之资讯遗漏,致使一般人很难理解其中真正的义理。固然佛教经典之哲理的组织与论理的体系,皆极为透彻而深远,且其内涵所引发之潜在思想结构亦是非常深妙,但理解这深妙义理之思维过程,却是多元、复杂,且易入歧途的,甚至永远没有保握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其原意。这种因没有把握理解而产生思虑复杂之部份原因,是佛学幽玄深妙义理哲学本质所引起,但不可否认仍有一部份确是属于表达工具以及表达方式不适或不够精准所引起。易言之,对佛教经典理解之所以困难,有一部份可能是转述者之转述工具限制及转述方式的适合性所造成的,即便转述的工具相同,转述的方法仍会影响阅听者理解程度,尤其必须把握阐释的顺序必然要用已理解之事物或词汇,解释尚未理解事项之原则。例如,某甲向某乙传述“我现在位于台北火车站东边100公尺处”这项讯息必须是甲、乙双方皆理解台北火车站在那里,某甲才适而借用它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否则某乙原来祇是未理解某甲的位置,现听完某甲的话后,又多了一项未理解事项,那就是“台北火车站在那里”而增加了对事理的迷惑程度。即描述事项者之失当的表达方式,可使阅听者对事项的理解程度随描述者描述而愈迷惑。

  因此如何将管理科学学术内容与人间佛教管理之学术内容之关连性作比较分析,便成为此种比较分析所采行之研究方法应如何选择的问题。基于上述所谓转述者应把握“必须用已理解之事项,解释尚待理解事项”原则,以及依循这原则一直往前追寻之转译态度,使得我们不得不关心构成佛学理论的基本要素为何,以及它与管理科学之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何的问题。概因当此二不同学域之各基本要素间,可寻得其一对一配对之对应关系后,则建立在这些基本要素上之后续推论所得的庞大理论内容,自然可以一连串展开。如何将一学域基本要素,对应另一学域基本要素,以建立两个学域的比较分析方法,可以说是本文认为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法。

  八、管理科学症因机制之间关系与佛教法界缘起论的比对分析

  兹以华严学之“缘”与“性”等二个基本要素([11] P.139)分别对应于管理科学之“症因”(含对症下药之症状对因下药之潜因)与“机制功能”为例说明如下。华严学在论述关于二起之课题说明上有下列一段文字([11] P.139):缘起与性起作用作为华严教学基本的理论,理解了各个所包含之意义及相互关系,当然吾人要想由此而所引导出诸多相关课题,必须予以解决。为何如此者,因为当在展开教学上,对于其基本的理论不许有丝毫缺点残留之原因。第一先说缘起、性起是否通于染净两法问题。……又华严学在论述法界缘起说之二起关系说明上有下列一段文字:…性起是不起之起,着重在不起上;缘起是起之不起,着重在起之重点上去观察,……。依我们的体会,此处所谓的性相当于管理科学的机制功能;而性起则意味着机制功能发挥作用。机制功能原本之静态的,是缘将静态的机制启动发挥其动态的功能;因而华严学称缘起为起之不起重点在起上。又如一建筑师在某条件下盖甲房子,在某条件下盖乙房子,在某条件下盖丙房子,盖出来的房子外貌皆不同,但盖房子之方法(建筑机制)是一样的。此盖房子机制平时是不发挥作用的(机制被述而不作,机制虽蓄势待发,却未被实践),在特殊条件下(缘起),此建筑机制才被启动,依各不同条件分别完成甲、乙、丙房子。因此才称性(建筑风格)是“不起之起”,着重在“不起”上。又如锁与匙的关系:匙相当缘,而锁相当于性。锁被设置于门窗,机汽车上才算实践行为(之前则属述而不作,蓄势待发状态);匙的起动使得锁发挥开关功能,而锁具有非认可之匙不能发挥开关功能的机制,故称性起是不起之起。

  大致上我们可以说一个没有学习性的组织机制,一旦被设计完成后,其功能即完全被确定,因而属于空性(无自性)。然而对一个具学习性的组织机制而言,它可依其过去成功或失败经验,回馈修正其原有的机制功能(如生物演化机制)。因此我们似乎不应将具学习性组织机制归类为空性。当然我们也可视其学习性本来就在机制设计者的设计范围内(可预料的);而认为即使是学习性组织机制仍属空性。此种说法,固然有几分道理;但具学习性组织机制在设计完成后之未来的如何发展,决定于其后续的机缘,而机缘的发生是随机发生的,此随机性是组织机制设计者当初无法预料的。因此应用华严学之法界缘起说(缘起性起说)于现代组织管理上,会比应用一般缘起说(缘起性空说)或缘起性具说,于组织管理上更为贴切也更契合管理意涵。

  上述所谓的起与不起,皆含有动的概念,就管理者而言,任何组织的动皆涉及动的方向及动力(能量)的大小问题、管理科学投入相当人力,于研究各种能量的有效转换上。相对地,佛学在资源、能量这些议题的诠释上着墨较少。笔者认为这种差异,乃是基于管理科学与佛学二者对问题因素中以何者为重之认定的价值观不同使然。兹说明如下:没有意向形成就没有意向形成后的后续行为;意向形成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为思考,思考除了耗用时间外没有耗用其他组织资源,而意向形成之后续行为才是耗用组织资源的主要活动。佛教精神不仅关心犯行,更提前关心犯意;其对组织资源管理的意义是:与其关注组织各资源转换率问题,不如以防患未然态度思考如何防止组织将资源耗用于错误行为上。兹引用印度恒河情景来形容其管理教育意义如下:虽然恒河沙粒个数数不清,毕竟是离散可数的有限,但如恒河水流念念相续之“意”的元素个数,却是黏稠不可数的无限;它才是决定组织资源是否有效应用,以及决定组织资讯穿透力效果的最重要因素。

  九、资讯穿透力

  佛教教化途径,除透过讲经说法之资讯传播外,亦包括可让人亲身体验佛理之佛教修行实践之活动及仪式的举办,这些修行活动及华严学之教即观([11])等主张之资讯穿透力效果,是现代资讯管理者值得借镜之处。所谓资讯穿透力,就是如何使重要收讯人在其脑海留下印象,进而激发其行为实践之资讯表达效果。

  另外,中文之文字“禅”的资讯穿透力亦是现代资讯管理者不可忽略的性质。兹举例说明中文之字貌、复字、拆字等资讯特色如下:

  (1)应用字型外貌来显示一单字欲表达的(哲学)意义。例如“税”左边代表人民缴给政府之农作物“禾”。右边“兑”字型状似人民跪地双乎举起礼物呈给政府表示感谢之意。这就是中国传统思想对于人民为何要缴税给政府的哲理:政府必须对人民的收成提供贡献在先,才能课税于后。这种课税的“贡献说”与西方公需说、代理说、保险说([2])等课税哲理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的课税思想皆是政府向人民课税在先,分别再依其公需、代理或保险等课税理由使用税款,而兑现其承诺在后。上述税的各种课征哲理及思想,亦可套用于“组织惠”的分配思维上,其中组织惠是组织安定的重要元素,其详细定义及铨释将延至本文结论内容中说明。既然税字左边兑是代表感谢之意,因此“悦”字即代表感谢之心。同理,中文文字譬如念(当现之心),信(人之言)等具有禅意之中文单字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它们皆是中国禅文化的一部份。

  (2)用两个以上单字组合成另一单字(复字),以显示其欲表示之意义。例如,用青米二字组合成代表营养之“精”;用白米二字组合成代表废渣之“粕”;用反食二字组合成代表错误食品选择之“饭”(指舍青米就白米之错误选择)

  (3)将数个单字拆解重组,以描述其欲表达的情节。例如“接”可拆成妾与手二字,“凄”可拆成妻与心二字,合并此六字,则可描述一故事情节如下“接妾手,凄妻心”。

  (4)如果我们不在乎字型美观,但求实用的话;则目前的字型设计,尚有改善空间。例如左与右二字之外貌太雷同了。若当初右字设计者将“右”字中从东北方滑斜至西南方的一撇,改方向成为从西北方滑斜至东南方的一撇;则目前的右字就不会与它真正欲表达的方位不一致了。

  但愿上述诸例子,能为现代图像资讯管理者带来一些创意;其中资讯穿透力及资讯遗漏为此创意思维的两点重点。概因现代资讯管理者不能祇着重于资讯存取的快速,佛学的教即观概念及中文之文字禅特色皆深具资讯管理意涵。

  十、管理者之间职责的计量

  当管理者所面临之情境,发生了效果与效率无法兼顾,而必须作适当取舍时,就会产生面临问题情境者是谁,该为谁的立场计量得失之问题。一般而言,面临一问题情境者有三类人,第一类人是直接面对问题情境,直接被授权处理不安症状者;第二类人是间接面对问题情境,授权前述第一类处理问题状况者;第三类人是客观面对问题情境者,也就是将问题状况制作成可具体讨论的研究者,或将问题状况视为…

《管理科学机制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的关联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