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契理融和与契机创新▪P2

  ..续本文上一页且许多所谓小乘佛教徒,包括在家人和出家人,都信奉菩萨道,都希望成就无上菩提。(Richard S. Cohen, “Discontented Categories: Hinayana and Mahayana in Indian Buddhist History” 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v. 62, n. 1, pp.1-25)。

   为此,为了达到融和的目的,人们可以搁置一些富有争议的问题,如有关究竟不究竟的问题。小乘佛教认为阿罗汉果即是究竟,而大乘佛教则认为唯有佛乘才是究竟。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和自我认定的问题,在宗教多元化的今天,一个佛教传统、或一个宗教很难,而且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点强加于他人,或自赞毁他。法句经偈六云:“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pare ca na vijananti: "mayam ettha yamamase")若彼等如此,则诤论自息。(ye ca tattha vijananti tato sammanti medhaga.)”作为宗教,每一佛教传统都有自己的终极关怀以及实现此终极关怀的宗教实践和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唯心的和个体宗教体验表现形式。因此,每一佛教传统在奉行自己的佛教同时,不一定要全部否定其它佛教传统的宗教体验。宗教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佛教同其它宗教已经展开了交流对话、相互尊重和学习,不同形式的佛教更应去除历史陈见,以缘起法为准则,以和为尚,在融和中共生,共同为这个时代的社会人生服务。

   有关大小乘佛教的融和,太虚大师的理论可以作为参考。曾经在斯里兰卡学习上座部佛教的法舫法师,有一次问太师大师是否可以不用“小乘”和“大乘”这样的名称,因为钖兰、缅甸等国佛教徒聴到“大乘”就不欢喜,更不喜欢被人称为“小乘”。太虚大师这样回答道:“这些名称,要之可以劝发大乘心,不要可令止息嫌嫉心,随宜不定。不过大小乘的分别在明阿罗汉果和佛果的功德不同,在这点上说,又似乎是免不了的。” (太虚,《判摄一切佛法座谈会》张漫涛编,“大乘佛教的问题研究”23页)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太虚大师认为,佛果与阿罗汉果是有不同的,故不能混为一谈,佛陀的福慧远高于阿罗汉。这一点,即使是小乘佛教徒亦会有共识,佛陀与阿罗汉犹如老师和学生,所不同的是佛陀是第一个发现真理的人,而阿罗汉则是依佛陀之教而行才觉悟真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通过自己的修行实践才能觉悟,即重行。太虚大师曾经批评中国佛教虽口头上遵奉大乘佛教,但实际行的正是大乘佛教所批评的小乘“闭关自守”的“自私自了”。太虚大师十分赞赏当时发生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与僧伽罗民族独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广大佛教徒,特别是青年僧伽纷纷以佛教思想为指导,推动社会和政治改革。太虚大师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虽然信奉“小乘”佛教,但他们实际上却在实践大乘佛教的利他菩萨行。因此,大小乘佛教虽有理论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只要真正行菩萨道,为社会人生服务的人,无论是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还是在大乘佛教国家,都是在实践大乘佛教。就当前世界佛教发展趋势而言,“小乘”佛教徒正在发菩提心而行菩萨道,而大乘佛教徒也有必要学习阿罗汉实修的精神,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结合。太虚大师是近代人间佛教的发起人,人间佛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在世界各地发展的主流。同样地,上个世纪初开始,斯里兰卡佛教界发起了风起云涌的佛教复兴和民族独立运动,广大僧伽走入人间、服务社会,从而开启了当代风行于世界各地的参与佛教运动的先声。如果说人间佛教缘自于大乘佛教,参与佛教主要缘自于“小乘”佛教,那么,人间佛教和参与佛教思想和实践的产生和流行,标志着两个传统佛教都在契机地寻找自己的时代因缘,都试图在服务社会中发展和提高自己。如何加强大小乘佛教传统、或者说人间佛教与参与佛教之间的融和与合作,这是当代佛教徒和佛教学者应该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今天,世界佛教论坛为两大佛教传统之间的融和与合作提供了理论性探讨的平台。为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大小乘正名,即大乘是佛教,小乘非自私。当前,学术界建议不复使用带有贬意的“小乘”一词,改用“上座部”“南传佛教”或“巴利语佛教”来代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人民信奉的佛教。另外,一般学者也认为大乘佛教虽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但亦是佛教,是早期佛教的进一步契机发展。因此,所谓的正名,就是明白佛法与佛教之关系,重新认识大小乘佛教传统,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小不自立,应相互尊重、融和共存,在人间佛教和参与佛教思想和实践基础,进一步开创佛法契机应化世间的新佛教。融和不是统一,而是为了更有效地整合各佛教资源,共同为当代社会人生服务的同时,更为积极地传播佛法与世间。这正是人间佛教和参与佛教的历史使命。人间佛教和参与佛教的出现正体现了佛法无限的生命力,能够自生出多种时代法门,满足众生需要,上契诸佛圣贤之觉悟,下契当代社会文化之因缘,共同为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生幸福作贡献。

   为此,我们可以把世界佛教论坛作为一个理论平台,共同探讨佛教传统融和思想,寻求合作的方法;然后,我们可以以人间佛教和参与佛教为实践平台,把这种思想和方法具体地落实于当代佛教的各个实践方面,创立佛教在二十一世纪弘化的新文化。

  

  契理契机accord with the truth and one”s capability

  学愚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

  

《契理融和与契机创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