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且許多所謂小乘佛教徒,包括在家人和出家人,都信奉菩薩道,都希望成就無上菩提。(Richard S. Cohen, “Discontented Categories: Hinayana and Mahayana in Indian Buddhist History” 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v. 62, n. 1, pp.1-25)。
爲此,爲了達到融和的目的,人們可以擱置一些富有爭議的問題,如有關究竟不究竟的問題。小乘佛教認爲阿羅漢果即是究竟,而大乘佛教則認爲唯有佛乘才是究竟。這是一個價值判斷和自我認定的問題,在宗教多元化的今天,一個佛教傳統、或一個宗教很難,而且不應把自己的價值觀點強加于他人,或自贊毀他。法句經偈六雲:“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毀滅”(pare ca na vijananti: "mayam ettha yamamase")若彼等如此,則诤論自息。(ye ca tattha vijananti tato sammanti medhaga.)”作爲宗教,每一佛教傳統都有自己的終極關懷以及實現此終極關懷的宗教實踐和體驗,在很大程度上是唯心的和個體宗教體驗表現形式。因此,每一佛教傳統在奉行自己的佛教同時,不一定要全部否定其它佛教傳統的宗教體驗。宗教多元化已經成爲當今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佛教同其它宗教已經展開了交流對話、相互尊重和學習,不同形式的佛教更應去除曆史陳見,以緣起法爲准則,以和爲尚,在融和中共生,共同爲這個時代的社會人生服務。
有關大小乘佛教的融和,太虛大師的理論可以作爲參考。曾經在斯裏蘭卡學習上座部佛教的法舫法師,有一次問太師大師是否可以不用“小乘”和“大乘”這樣的名稱,因爲钖蘭、緬甸等國佛教徒聴到“大乘”就不歡喜,更不喜歡被人稱爲“小乘”。太虛大師這樣回答道:“這些名稱,要之可以勸發大乘心,不要可令止息嫌嫉心,隨宜不定。不過大小乘的分別在明阿羅漢果和佛果的功德不同,在這點上說,又似乎是免不了的。” (太虛,《判攝一切佛法座談會》張漫濤編,“大乘佛教的問題研究”23頁)作爲一個大乘佛教徒,太虛大師認爲,佛果與阿羅漢果是有不同的,故不能混爲一談,佛陀的福慧遠高于阿羅漢。這一點,即使是小乘佛教徒亦會有共識,佛陀與阿羅漢猶如老師和學生,所不同的是佛陀是第一個發現真理的人,而阿羅漢則是依佛陀之教而行才覺悟真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通過自己的修行實踐才能覺悟,即重行。太虛大師曾經批評中國佛教雖口頭上遵奉大乘佛教,但實際行的正是大乘佛教所批評的小乘“閉關自守”的“自私自了”。太虛大師十分贊賞當時發生在斯裏蘭卡的佛教複興運動。這場運動與僧伽羅民族獨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廣大佛教徒,特別是青年僧伽紛紛以佛教思想爲指導,推動社會和政治改革。太虛大師認爲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雖然信奉“小乘”佛教,但他們實際上卻在實踐大乘佛教的利他菩薩行。因此,大小乘佛教雖有理論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實踐,只要真正行菩薩道,爲社會人生服務的人,無論是在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還是在大乘佛教國家,都是在實踐大乘佛教。就當前世界佛教發展趨勢而言,“小乘”佛教徒正在發菩提心而行菩薩道,而大乘佛教徒也有必要學習阿羅漢實修的精神,做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結合。太虛大師是近代人間佛教的發起人,人間佛教已經成爲當代中國佛教在世界各地發展的主流。同樣地,上個世紀初開始,斯裏蘭卡佛教界發起了風起雲湧的佛教複興和民族獨立運動,廣大僧伽走入人間、服務社會,從而開啓了當代風行于世界各地的參與佛教運動的先聲。如果說人間佛教緣自于大乘佛教,參與佛教主要緣自于“小乘”佛教,那麼,人間佛教和參與佛教思想和實踐的産生和流行,標志著兩個傳統佛教都在契機地尋找自己的時代因緣,都試圖在服務社會中發展和提高自己。如何加強大小乘佛教傳統、或者說人間佛教與參與佛教之間的融和與合作,這是當代佛教徒和佛教學者應該關心和解決的問題。
今天,世界佛教論壇爲兩大佛教傳統之間的融和與合作提供了理論性探討的平臺。爲此,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爲大小乘正名,即大乘是佛教,小乘非自私。當前,學術界建議不複使用帶有貶意的“小乘”一詞,改用“上座部”“南傳佛教”或“巴利語佛教”來代表東南亞和南亞國家人民信奉的佛教。另外,一般學者也認爲大乘佛教雖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但亦是佛教,是早期佛教的進一步契機發展。因此,所謂的正名,就是明白佛法與佛教之關系,重新認識大小乘佛教傳統,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小不自立,應相互尊重、融和共存,在人間佛教和參與佛教思想和實踐基礎,進一步開創佛法契機應化世間的新佛教。融和不是統一,而是爲了更有效地整合各佛教資源,共同爲當代社會人生服務的同時,更爲積極地傳播佛法與世間。這正是人間佛教和參與佛教的曆史使命。人間佛教和參與佛教的出現正體現了佛法無限的生命力,能夠自生出多種時代法門,滿足衆生需要,上契諸佛聖賢之覺悟,下契當代社會文化之因緣,共同爲世界和平、社會和諧、人生幸福作貢獻。
爲此,我們可以把世界佛教論壇作爲一個理論平臺,共同探討佛教傳統融和思想,尋求合作的方法;然後,我們可以以人間佛教和參與佛教爲實踐平臺,把這種思想和方法具體地落實于當代佛教的各個實踐方面,創立佛教在二十一世紀弘化的新文化。
契理契機accord with the truth and one”s capability
學愚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
《契理融和與契機創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