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再迎和谐世界

  再迎和谐世界

  珠康•土登克珠

  一、引言

  再迎一个和谐的世界,是人类的最大愿望,更是佛教的根本要义。再创一个和谐世界,佛教大有可为,因为佛教的要义就是大悲,不害世间万物是佛教的法相。据以上的要义和法相,可知佛教一个突出的擅长就是恶行自断。这从大的方面讲可促进世界和平,从近的方面讲,可促进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从小的方面讲,可促进一个家庭的和谐。另外佛教是任何人都便于修习的,大者修习佛法可得菩萨行的六波罗密多,成为一个觉者;次者作为一个行者断“十不善”,得人天道;小者虽未能修行,也可如云:“断一切恶不善,行一切妙净善,修道养自心,此乃佛教也。”修得今生安逸,来生平安。佛教的今生和来世,因果和报应认为如犯“五无间罪”则来世转生三恶趣。从科学观来讲,当今于社会上如犯“五无间罪”,则必被处死或判刑。

  佛教盛行两千五百多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佛祖曰:“我教为活教,后来者应视环境而行”。今后佛法应按规律清廉施教。这样佛教即能与社会相适应并做出贡献。

  二、正题

  这里向广大信教群众提供八种讲说佛经的有关资料,仅供参考。

  (一)皈依法

  佛法中提出要学佛经首先要学皈依法,因为皈依法是佛道入门之法,故此先探究皈依处和奉持皈依的理由

  lt;/p>

  “三宝”是佛教徒的唯一皈依处,这里所说的“唯一”,是指只皈依“三宝”,否则不是佛教。所谓“至宝,即最上稀世之珍”,是指“在世间稀有,功德尊胜者”。这里先说佛宝,综观佛教史,释迦牟尼为什么称为“第四导师”?因为他是在远古的灭累佛、金寂佛、饮光佛以后成佛的。释迦牟尼的称呼不是随欲之名,而是后成之名。为何称释迦牟尼为出有坏世尊?“出”谓超出生死涅槃二边,“有”谓有六功德,“坏”谓坏灭四魔。世尊为六道众生降自兜率,入住母胎,出胎降生,妃眷嬉游,谙练技艺,由家出家、行难苦行、趣金刚座、降伏魔军、现证菩提,转妙*轮和双林涅槃。度五比丘后,人世间就有了三宝。宝可以分为佛宝、法宝、僧宝三种。佛宝指的是无明睡眼已经醒悟,证一切智如莲盛开,福智资粮增长广大,故名为佛宝。佛教需要集中解决的是三毒,三毒是寺庙正殿门外侧壁画之一的生死流转图,中心层绘鸡、蛇、猪以表贪、嗔、痴三种烦恼。那么为什么以猪来表示痴?因为它对于事物的实际,不能如实了知,或颠倒了知,总之如同沉迷于昏睡中杂染生痴。佛祖说:“世间的一切毁败,都源于痴。”另外鸡喻为贪,是因为一种强烈的贪欲,促使贪者贪恋有漏诸蕴。此外蛇喻为嗔,因为生起嗔恨之心,嗔生恨,有着强烈的憎恨之心。

  这三者间的关系是:第一,“痴”,由于对事物实际不能如实了知,或颠倒了知而出现取舍不当。又是这种“痴”,促生强烈的贪心,不修习善业之念。由贪心产生的欲望,不可能自然实现,为达到此欲望,犹如充满嗔心的蛇一样,伤害他人。这三毒在世间重度散发时,世界就不得安宁,发生各种战争;中度散发时,一方不得安宁;轻度散发时,家庭和邻居不能和睦相处。佛教的最终目的是征服并阻扼“三毒”。为何叫释迦牟尼?释迦是姓氏,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够征服“三毒”。如果能从“三毒”中彻底醒悟,可称之为觉者,即佛。

  法宝:佛法的宗旨是止恶行善,慈悲平等,慧观缘起,无常无我。使其可以概括为佛法的见、行、修、果之见。四法印指的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指的是如除了天空等无为法的世间一切事物。正如毛主席在《矛盾论》里讲过的一句话“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事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动植物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漏皆苦从广意上讲是六道众生之苦,简单的讲是人的生老病死之苦。诸法无我指的是世间所有事物,没有超越六道众生依存的世界及有漏五蕴之外的,需要因和果,缘起等等。比如圆圆的豌豆、尖尖的刺等各种植物的形状都是自然形成,但其必须具备水土、温度等其它外部条件。拿物来举例,种子播下去后,会相应地发芽和结果。拿人来举例,行善事就会有善果,但这些都是由各种因果关系和缘起所决定的。涅槃寂静指的是脱离一切忧苦。释迦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尊者米拉热巴说:“征服自心者,乃正法也。”佛祖首先以自身的实践来征服自己的烦恼,而后为调伏他人弘扬教证教法。这就叫法宝。

  僧宝指的是断除烦恼,止恶行善者。通常所说的和尚、尼姑,大小瑜伽师等,泛指僧和比丘。他必须具备的性相是:从观点上坚持自己比他人更谦虚,行动上比他人更清净,享受上比他人更俭朴。这就是说僧人具有三藏和三学,以及智者喻发心、金刚喻发心、大地喻发心、高山喻发心、岩石喻发心、扫帚喻发心、大乘喻发心、狗喻发心,舟喻发心等九发心。僧人在装束上剃着光头,以示自己比他人低下,怕死伤虫类,珍惜时间,不引欲惑人等等。具备以上性相者称为僧宝。

  佛经上把六道众生比喻为被“三毒”折磨的一个病人,那么佛宝犹如给这个病人治病的医师,法宝犹如治愈疾病的良药,僧宝犹如看护∪说幕な俊S纱丝杉

  寄艹晌

  ΑH绻

  责的入宝理解与实践不够,那就不能准确地解释“三宝”。佛的入宝分为智慧法身、受用报身、变化身三身。不顾私利、无我者为自性身,努力为他人者为色身。色身也分为受用报身和变化身二身。灭谛行相和智见是自行身,具备五决定的色身终归是变化身。比如像本尊和天神之类是令得佛果,身居天界净土,以彩虹般千姿百态的身躯观望人世间的为受用报身。如同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宗喀巴等以及转世的高僧大德都是令得佛果后到人间为众生义利者。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教派四种谕,以小乘的声闻乘和独觉乘既不承认大乘,同时也不承认受用报身。祖国内地各寺院除信仰佛祖和阿罗汉外,几乎没有其它本尊。释迦牟尼在世时出了大乘德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经书,但未能弘扬大乘佛法。佛祖圆寂四百年后龙树和无着二尊弘扬了大乘佛法。分析上述可以得知,声闻乘和独觉乘对小乘的理论研究较深,中观派和唯识派对佛法大乘的见识和领悟较深。概括上述,三宝是佛教的唯一皈依处,也是信奉三宝的所在。但有不少人由于受封建迷信的影响,虽然虔诚佛法,可是弄不清楚托庇和皈依处二者间的关系,而出现盲目地信仰一些自然现象和鬼神的现象等等。这如同放着骏马不骑,却找蠢驴当坐骑一样?

  (二)法的真髓

  大发悲心是佛教的真髓,不伤害众生是佛法之根本。六道众生是大悲之物件,不伤害众生是大悲的具体实践。六道众生是分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和天、人、非人三善趣。地狱也有热地狱和寒地狱之分。忍受饥渴之苦,自我毁灭者是饿鬼。旁生是指集聚和散居,愚昧而相互残食,被宰割役使的畜类。非天是指由于多行善事而接近佛位,但是由于贪婪嫉妒他人荣利兴盛主事而相互争斗,从而不但忍受各种折磨,而且逐渐消失已经集得的善业。天是存在于密严刹土。天有两种,一种是证得十地的菩萨,即无贪嗔,属于至宝,为皈依处。另一种是由于福分到了天界,但自相续存贪嗔,贪图享乐而最终堕入恶途。

  人生活在四洲八中洲,具有因圆满、果圆满、利济圆满之三圆满。人是能说、解义、身心识正常和欲界所摄等暇满人生,难得义大。令得佛果和堕入恶途都是依附此因。佛经中称人是六道众生的三有之顶,毛主席说:人是世间所有东西中最可宝贵的。佛法中说人有生老病死之苦和爱别苦,怒憎怨苦,求不得苦等等之苦。

  以上是针对佛法中生起悲心的六道众生而言的。

  佛经中说:如何对六道众生生起悲心?这里从“自他平等相换”和“因果七诀”两方面进行讲解。

  “自他平等相换”是指自身安乐界之于人,人之痛苦归诸于己的一种菩提心修法,总之以儿童专门利己的缺点和能仁王毫不利己的优点进行对比,从中悟出“只图私利是祸根,努力利他是福根,宁愿自他平等交换”之道理。在我们党的纲领中这样写道:“要忘我地为人民服务”和“把艰辛留给自己,享乐让给别人”。

  大乘发菩提之心的七支要诀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和发菩提心”。

  一要知母。要懂得一切众生是流转生死,把众生视为自己的母亲,要认母。二要念恩。已经知道是自己的母亲之后,必须懂得母亲的恩情。三要报恩。既然想到母亲的恩情,那么必须报恩。四慈心。报答母恩必须要有慈心。五要悲心。一般说来,人世间的众生对自己的父母、夫妻、子女有着悲心是亲近关系所致,是一种普通的悲心;而佛法中所说的“大悲心”指的是我们不但要对一切众生怀有生母般的悲心,那怕是对自己的敌人,不但不怀敌意,相反要发大悲心,消除矛盾,最终知晓其中道理,做到寂静。六要增上意乐。视所有众生为母亲,并以诚恳对待。七要发菩提心。是要用上述的观点谙练自心,使之发扬光大。

  三、论得绳

  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要有一个明确的得绳和境相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得绳和境相,盲目地去信仰、苦行、花费钱财是迷信,为了一种得绳和境相去守戒、苦行和花费钱财是一种真正的信仰。得绳和守戒应分巨细两种,但本文论述为巨。巨有三种,1.佛果2.人天果3.恶途缘。根据各得绳的境相修持各宗,各得绳的修持内容大多与世俗的政治和精神文明的内容相符合。因此,根据“古为今用”和“扬弃”的精神,将其德行用来为社会进步服务。

  (一)论佛果

  修持佛果要修持菩萨行“六度”。综上所述,觉者(佛)是二障清净,二智圆满之意,“六度”为修行得到顶点之意。六度即:布施度、戒…

《再迎和谐世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真理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