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三)▪P2

  ..续本文上一页土,本性弥陀。””

  问:“如果是这样,只能说唯心而已,为何还要说净土呢?”

  答:“我们应当要知道,自心的体性的确不是生灭的因果法,一切万法都在一念间唯心所现本自具足。但是众生迷惑和觉悟程度既然有所差别,那么因果的生灭法也就清楚分明而毫无差错了。阿弥陀佛是证入佛果的究竟觉悟境界,而我等仍然尚在因地的迷惑颠倒里。既然贪恋和嗔恨的爱憎分别心念,仍然会时时不断地生起,因此我们应当随顺佛陀的劝化,厌离娑婆求生净土,以取舍分别来达到唯心净土、不取不舍不生不灭的境界。所以说,从究竟涅槃的体性上来说“唯心”,而从众生迷惑颠倒的事相上则要称赞“净土”了。”

  问:“那么如果有欣求厌离的取舍分别,难道不会造成虚妄执著的过失吗?”

  答:“应当知道,圆教的学人,“舍”则把一切的垢秽舍得究竟无染,三种国土九法界都舍尽无余。“取”则求取一切的清净善法直到了止于至善的究竟之处,直取上上品的常寂光净土。因此《妙宗钞》说:“取舍若到了极点,与不取不舍,也没有什么不同。”实在是因为常寂光净土,并不曾离开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等三种国土,十法界也都是在四土之中。

  如果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等四眼,以及一切智、道种智来观察,则无量三千世界的森罗万象,三种国土九法界皆须舍除。但是如果以佛眼观之,则一切法当下即是究竟真空虚灵寂静,并非离开三土九界,别有一个常寂光净土,也不是在常寂光净土之外,另外有一个娑婆世界。

  如同古代大德所说:“即使是懂得即心是佛,仍须假藉修行而证得。”乃是这个意思。若是了解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依循这一念三千圆融深奥的妙法,十万亿国土的遥远,都不能成为障碍。何以故?以心性具足一切法故,以心性遍于三千性相故,以互相圆融互相含摄故,所以可以如此。”以上约略地提示其中的大要,如果要深入证得这个义理,必须要努力除去情执妄想。

  道琛有一天在禅定当中,见到一位老僧坐在禅床上,看著道琛说:“我就是四明法智法师。”道琛惊喜而恭敬作礼,问说:“道琛对于天台家的法相,未能透彻通达,乞求大师慈悲垂示指导教诲。”老僧点头表示答应。道琛出定之后,心地豁然开朗,智慧辩才日日突飞猛进。从此以后凡是谈论研究天台教观的人,都追随遵从道琛的说法。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西元一一四二年),主持南湖寺,修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放光加持。创建净土系念会,在每月的二十三日,集合僧俗二众共修念佛,参与盛会的有万人之多。绍兴二十三年(西元一一五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合大众讽诵《观无量寿佛经》,昼夜不断。不久大众都闻到异香满室。道琛说:“佛来接我了。”随即沐浴更衣,书写偈颂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菩萨住)。”又令弟子们诵《法华经》(安乐行品),尚未诵完,即忘我洒脱地往生,停留龛柩满一个月,仍然面貌如生。(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宋 子元

  子元。平江昆山人(江苏昆山)茅姓人家的子弟。母亲柴氏,夜里梦到一尊佛入门来,第二天天亮就生下子元,因此把他命名为“佛来”。后来前往延祥寺出家,学习天台的止观法门,有一天在禅定中听到乌鸦的叫声,忽然大悟。从此以后息心专念于极乐净土,自己号称“万事休”。平日在一切的逆顺境界之中,都不曾起心动念。

  子元非常仰慕庐山远公莲社所遗留下来的风范,平日多劝人归依三宝,受持五戒。教人念阿弥陀佛五声,以证明五戒,普遍地广结净土因缘。为了欲令世间人清净五根、得五力,出离五浊恶世。因此集合经藏的精要言词,编辑成晨朝忏悔仪轨,代为法界众生礼佛忏悔,期愿往生极乐净土。后来到淀山湖(江苏青蒲县西三十里)创立白莲忏堂,集众同修净土功业。著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众生净土的入道要义。又作劝人发愿偈说:

  “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辗转难脱离。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虽然获得聪明,但是心思散乱而难以出离三界之苦。不如念佛好,现世不求名和利,只要行、住、坐、卧不愚痴鲁莽,则是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再加上坚持戒律的力量,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若能如是各个精进行持,就算是一千人来修行也绝不错失一个。这是释迦如来金口所说,阿弥陀佛愿力弘深亲自慈悲摄受的,并且是一切诸佛共同护念,所有诸天乐于护持的。这样子忆佛念佛的人,与佛则不相远离,将来必当坐于菩提道场,成就无上正觉,转大*轮,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譬如贫穷人家的女子,胎中怀著转轮圣王,诸天鬼神时常关爱护持,而贫女并不自知腹中有贵子。同样地,现在念佛的人,其意思也是如此。若能时时忆佛念佛,不久当成佛,这是诸佛菩萨所爱念护持的。而那念佛的人也不自知自己将会往生净土成就佛道,却希望在后世再来投生这个世界为人。

  就好像穷人的家里,地底下有无量的宝藏,宝藏神常守护著,不令它有所损失。而穷人却不自知家内有宝藏,每日辛苦地到别人家去找工作,以求取衣服饮食的满足。现在念佛的人也是一样,自己不知道念佛的人,具足如来藏的清净自性,自己认为我没有成佛的份,反而要从别人身边求取智慧。

  又譬如病人的家里,自己有真正的仙丹妙药,由于不了解妙药的特性,不能自己治病,每天在床上枕边,受无量的痛苦。现今念佛的人也是一样的,不知道念佛的心,能息灭贪嗔痴,能为众生的大医王,是具足一切的大宝藏,能够利益济度一切人,能为大法王,遮荫保护一切众生。而却自己自认为是凡夫,不能够往生净土,因此自己奉持斋戒,却只期望后世能够再生为人,以为要经过如此辗转不断地修行,才可以往生到极乐净土。

  现今常常见到有很多的修行人,时常作前面那种无知的说词,不称赞阿弥陀佛的大愿,又不合于净土的经典,邪知邪见障蔽真心,究竟难以出离三界。这个并不是他人来障碍我们修行,而都是自己障蔽自己的本心。今世如果不能得生净土,一旦错失机会,就是错失了百世的机会。

  奉劝诸位修行的人,应当相信我佛释迦如来所说。佛陀从没有不实的言说,怎么可以认为念佛得生净土是虚诳的妄语呢?只要自己精勤用功,一心求生净土,就如同藉著风力鼓吹以助长火势,这样用力不必很多而却能够快速地究竟成就佛道。

  期望大家要有念佛的心,回向发愿要超出三界。如果今世遭逢珍宝却不知道要取宝,遇到食物却仍然让自己长时饥饿痛苦。如此岂是真正的大丈夫,这样也不能算是真正了解佛法的真实意义。我今日大略地劝勉赞扬,希望能辗转传给众人,代我广为流通,作为如来的使者,这样才是真正的诸佛之子,真正名为报佛深恩,普愿大众如说修行,同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西元一一六六年),奉诏到皇宫的德寿殿,演说开示净土法门,皇上赐号为“慈照宗主”。同年三月二十三日,在铎城的倪普建居士住宅,告诉徒众们说:“我化度的因缘已尽,此时应当要走了。”然后合掌辞别大众,接著突然往生。二十七日,火化,得舍利子无数。曾经集结《弥陀节要》流行于当世。(莲宗宝鉴)

  宋 妙云

  妙云。字慈室,俗姓杨,浙江明州人,受业学习于清修寺的久法师,通达天台宗的教观。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西元一一四九年),继承住持清修寺,接著经历了慈溪(浙江宁波)的南湖寺,最后退居在浙江奉化县溪口的吴氏庵。

  有一天,妙云前往告别吴居士,回来之后即沐浴趺坐。告诉侍者说:“我有一瓣名香,珍藏了有三十年之久,准备临命终时焚香供佛,用来报答佛恩,现今正是时候,我将要走了。”等到香木的云烟正炽盛的时候,即起身禀白佛陀陈述他的祈愿,希望能够归于净土,然后合掌,就座而坐化往生。(佛祖统纪)

  宋 睎颜

  睎颜。字圣徒,明州奉化人(浙江奉化),幼年考试经典而得度出家,追随清修寺的久法师,受教学习天台的观法。睎颜的文章词句高雅优美,后进的学者都非常爱慕敬仰。晚年,自己觉察仍有余留的习气尚未净除,因此居住在桃原的厉氏庵,专志念佛十多年。

  睎颜曾经告诉别人说:“净土之道,岂有一法可得,但于修行当中,不见一法,则上品的常寂光净土,自然无可证而证得。”自己命名居住的小屋子为“忆佛”。有一天步行在菜园里,见到许多昆虫正在吃菜叶,因为害怕会伤害众生的性命,所以不再吃蔬菜,只买海苔,以供给早晚所需的食用。临命终时,预先告别僧俗二众,沐浴更衣,面向西方作观想,过一会儿忽然说佛来了,然后合掌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道因

  道因。字草庵,俗姓薛,浙江明州人。十七岁,受具足戒。追随明智中立法师学习佛法。不久之后周遍游学于各个讲坛,屡次参访禅宗门庭。等到读四明法智大师的《十不二门指要钞》,有所省悟,因而遥向空中礼拜四明法智为师。曾经主持永明、宝云、广受、治平等寺院。晚年主持延庆寺。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西元一一六七年)四月十七日,告别徒众说:“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为适合我的心怀,我现今将要走了。”乃命令弟子读诵他所著述的弥陀赞:

  “无边的刹海含容了虚空,刹海虚空全都位在净土的莲华宫。净土莲宫广大周遍于一切的刹海和虚空,广大的虚空刹海独独显露出阿弥陀佛的金容。阿弥陀佛本来不生不灭,难以寻觅无可执取,就如同水中的月影。既是绝百非离四句的清净妙法身,而又如此不离事相地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如是地令人敬仰赞叹。我的本性与阿弥陀佛本来不二,但是因为妄想觉知暗中地生起,而忽然与阿弥陀佛的清净圆满有了不同。只要从今日起扫尽空、有二边的尘垢,本然一体的佛与众生这对父子,如今两人必然又再相逢。…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