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叁)▪P2

  ..續本文上一頁土,本性彌陀。””

  問:“如果是這樣,只能說唯心而已,爲何還要說淨土呢?”

  答:“我們應當要知道,自心的體性的確不是生滅的因果法,一切萬法都在一念間唯心所現本自具足。但是衆生迷惑和覺悟程度既然有所差別,那麼因果的生滅法也就清楚分明而毫無差錯了。阿彌陀佛是證入佛果的究竟覺悟境界,而我等仍然尚在因地的迷惑顛倒裏。既然貪戀和嗔恨的愛憎分別心念,仍然會時時不斷地生起,因此我們應當隨順佛陀的勸化,厭離娑婆求生淨土,以取舍分別來達到唯心淨土、不取不舍不生不滅的境界。所以說,從究竟涅槃的體性上來說“唯心”,而從衆生迷惑顛倒的事相上則要稱贊“淨土”了。”

  問:“那麼如果有欣求厭離的取舍分別,難道不會造成虛妄執著的過失嗎?”

  答:“應當知道,圓教的學人,“舍”則把一切的垢穢舍得究竟無染,叁種國土九法界都舍盡無余。“取”則求取一切的清淨善法直到了止于至善的究竟之處,直取上上品的常寂光淨土。因此《妙宗鈔》說:“取舍若到了極點,與不取不舍,也沒有什麼不同。”實在是因爲常寂光淨土,並不曾離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等叁種國土,十法界也都是在四土之中。

  如果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等四眼,以及一切智、道種智來觀察,則無量叁千世界的森羅萬象,叁種國土九法界皆須舍除。但是如果以佛眼觀之,則一切法當下即是究竟真空虛靈寂靜,並非離開叁土九界,別有一個常寂光淨土,也不是在常寂光淨土之外,另外有一個娑婆世界。

  如同古代大德所說:“即使是懂得即心是佛,仍須假藉修行而證得。”乃是這個意思。若是了解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依循這一念叁千圓融深奧的妙法,十萬億國土的遙遠,都不能成爲障礙。何以故?以心性具足一切法故,以心性遍于叁千性相故,以互相圓融互相含攝故,所以可以如此。”以上約略地提示其中的大要,如果要深入證得這個義理,必須要努力除去情執妄想。

  道琛有一天在禅定當中,見到一位老僧坐在禅床上,看著道琛說:“我就是四明法智法師。”道琛驚喜而恭敬作禮,問說:“道琛對于天臺家的法相,未能透徹通達,乞求大師慈悲垂示指導教誨。”老僧點頭表示答應。道琛出定之後,心地豁然開朗,智慧辯才日日突飛猛進。從此以後凡是談論研究天臺教觀的人,都追隨遵從道琛的說法。

  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西元一一四二年),主持南湖寺,修行法華叁昧,感得普賢菩薩放光加持。創建淨土系念會,在每月的二十叁日,集合僧俗二衆共修念佛,參與盛會的有萬人之多。紹興二十叁年(西元一一五叁年)十二月十六日,集合大衆諷誦《觀無量壽佛經》,晝夜不斷。不久大衆都聞到異香滿室。道琛說:“佛來接我了。”隨即沐浴更衣,書寫偈頌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菩薩住)。”又令弟子們誦《法華經》(安樂行品),尚未誦完,即忘我灑脫地往生,停留龛柩滿一個月,仍然面貌如生。(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宋 子元

  子元。平江昆山人(江蘇昆山)茅姓人家的子弟。母親柴氏,夜裏夢到一尊佛入門來,第二天天亮就生下子元,因此把他命名爲“佛來”。後來前往延祥寺出家,學習天臺的止觀法門,有一天在禅定中聽到烏鴉的叫聲,忽然大悟。從此以後息心專念于極樂淨土,自己號稱“萬事休”。平日在一切的逆順境界之中,都不曾起心動念。

  子元非常仰慕廬山遠公蓮社所遺留下來的風範,平日多勸人歸依叁寶,受持五戒。教人念阿彌陀佛五聲,以證明五戒,普遍地廣結淨土因緣。爲了欲令世間人清淨五根、得五力,出離五濁惡世。因此集合經藏的精要言詞,編輯成晨朝忏悔儀軌,代爲法界衆生禮佛忏悔,期願往生極樂淨土。後來到澱山湖(江蘇青蒲縣西叁十裏)創立白蓮忏堂,集衆同修淨土功業。著述《圓融四土叁觀選佛圖》,開示衆生淨土的入道要義。又作勸人發願偈說:

  “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回,輾轉難脫離。看經無慧眼,不識佛深意,後世雖然獲得聰明,但是心思散亂而難以出離叁界之苦。不如念佛好,現世不求名和利,只要行、住、坐、臥不愚癡魯莽,則是阿彌陀佛。發願往生再加上堅持戒律的力量,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若能如是各個精進行持,就算是一千人來修行也絕不錯失一個。這是釋迦如來金口所說,阿彌陀佛願力弘深親自慈悲攝受的,並且是一切諸佛共同護念,所有諸天樂于護持的。這樣子憶佛念佛的人,與佛則不相遠離,將來必當坐于菩提道場,成就無上正覺,轉大*輪,普度無量無邊的衆生。

  譬如貧窮人家的女子,胎中懷著轉輪聖王,諸天鬼神時常關愛護持,而貧女並不自知腹中有貴子。同樣地,現在念佛的人,其意思也是如此。若能時時憶佛念佛,不久當成佛,這是諸佛菩薩所愛念護持的。而那念佛的人也不自知自己將會往生淨土成就佛道,卻希望在後世再來投生這個世界爲人。

  就好像窮人的家裏,地底下有無量的寶藏,寶藏神常守護著,不令它有所損失。而窮人卻不自知家內有寶藏,每日辛苦地到別人家去找工作,以求取衣服飲食的滿足。現在念佛的人也是一樣,自己不知道念佛的人,具足如來藏的清淨自性,自己認爲我沒有成佛的份,反而要從別人身邊求取智慧。

  又譬如病人的家裏,自己有真正的仙丹妙藥,由于不了解妙藥的特性,不能自己治病,每天在床上枕邊,受無量的痛苦。現今念佛的人也是一樣的,不知道念佛的心,能息滅貪嗔癡,能爲衆生的大醫王,是具足一切的大寶藏,能夠利益濟度一切人,能爲大法王,遮蔭保護一切衆生。而卻自己自認爲是凡夫,不能夠往生淨土,因此自己奉持齋戒,卻只期望後世能夠再生爲人,以爲要經過如此輾轉不斷地修行,才可以往生到極樂淨土。

  現今常常見到有很多的修行人,時常作前面那種無知的說詞,不稱贊阿彌陀佛的大願,又不合于淨土的經典,邪知邪見障蔽真心,究竟難以出離叁界。這個並不是他人來障礙我們修行,而都是自己障蔽自己的本心。今世如果不能得生淨土,一旦錯失機會,就是錯失了百世的機會。

  奉勸諸位修行的人,應當相信我佛釋迦如來所說。佛陀從沒有不實的言說,怎麼可以認爲念佛得生淨土是虛诳的妄語呢?只要自己精勤用功,一心求生淨土,就如同藉著風力鼓吹以助長火勢,這樣用力不必很多而卻能夠快速地究竟成就佛道。

  期望大家要有念佛的心,回向發願要超出叁界。如果今世遭逢珍寶卻不知道要取寶,遇到食物卻仍然讓自己長時饑餓痛苦。如此豈是真正的大丈夫,這樣也不能算是真正了解佛法的真實意義。我今日大略地勸勉贊揚,希望能輾轉傳給衆人,代我廣爲流通,作爲如來的使者,這樣才是真正的諸佛之子,真正名爲報佛深恩,普願大衆如說修行,同生西方極樂世界。”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西元一一六六年),奉诏到皇宮的德壽殿,演說開示淨土法門,皇上賜號爲“慈照宗主”。同年叁月二十叁日,在铎城的倪普建居士住宅,告訴徒衆們說:“我化度的因緣已盡,此時應當要走了。”然後合掌辭別大衆,接著突然往生。二十七日,火化,得舍利子無數。曾經集結《彌陀節要》流行于當世。(蓮宗寶鑒)

  宋 妙雲

  妙雲。字慈室,俗姓楊,浙江明州人,受業學習于清修寺的久法師,通達天臺宗的教觀。南宋高宗紹興十九年(西元一一四九年),繼承住持清修寺,接著經曆了慈溪(浙江甯波)的南湖寺,最後退居在浙江奉化縣溪口的吳氏庵。

  有一天,妙雲前往告別吳居士,回來之後即沐浴趺坐。告訴侍者說:“我有一瓣名香,珍藏了有叁十年之久,准備臨命終時焚香供佛,用來報答佛恩,現今正是時候,我將要走了。”等到香木的雲煙正熾盛的時候,即起身禀白佛陀陳述他的祈願,希望能夠歸于淨土,然後合掌,就座而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睎顔

  睎顔。字聖徒,明州奉化人(浙江奉化),幼年考試經典而得度出家,追隨清修寺的久法師,受教學習天臺的觀法。睎顔的文章詞句高雅優美,後進的學者都非常愛慕敬仰。晚年,自己覺察仍有余留的習氣尚未淨除,因此居住在桃原的厲氏庵,專志念佛十多年。

  睎顔曾經告訴別人說:“淨土之道,豈有一法可得,但于修行當中,不見一法,則上品的常寂光淨土,自然無可證而證得。”自己命名居住的小屋子爲“憶佛”。有一天步行在菜園裏,見到許多昆蟲正在吃菜葉,因爲害怕會傷害衆生的性命,所以不再吃蔬菜,只買海苔,以供給早晚所需的食用。臨命終時,預先告別僧俗二衆,沐浴更衣,面向西方作觀想,過一會兒忽然說佛來了,然後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道因

  道因。字草庵,俗姓薛,浙江明州人。十七歲,受具足戒。追隨明智中立法師學習佛法。不久之後周遍遊學于各個講壇,屢次參訪禅宗門庭。等到讀四明法智大師的《十不二門指要鈔》,有所省悟,因而遙向空中禮拜四明法智爲師。曾經主持永明、寶雲、廣受、治平等寺院。晚年主持延慶寺。

  南宋孝宗乾道叁年(西元一一六七年)四月十七日,告別徒衆說:“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爲適合我的心懷,我現今將要走了。”乃命令弟子讀誦他所著述的彌陀贊:

  “無邊的刹海含容了虛空,刹海虛空全都位在淨土的蓮華宮。淨土蓮宮廣大周遍于一切的刹海和虛空,廣大的虛空刹海獨獨顯露出阿彌陀佛的金容。阿彌陀佛本來不生不滅,難以尋覓無可執取,就如同水中的月影。既是絕百非離四句的清淨妙法身,而又如此不離事相地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如是地令人敬仰贊歎。我的本性與阿彌陀佛本來不二,但是因爲妄想覺知暗中地生起,而忽然與阿彌陀佛的清淨圓滿有了不同。只要從今日起掃盡空、有二邊的塵垢,本然一體的佛與衆生這對父子,如今兩人必然又再相逢。…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