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P5

  ..续本文上一页要往生彼国,只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修习彼佛的慈悲,一定为阿弥陀佛的广大本愿所摄取。当我们弃舍这个报身时,必定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完整的情况就如同经典所记载的,这实在不是任意捏造妄想推测的胡言乱语。

  今天结集万人来一起共修,而成为一个莲社,希望大家心心系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日日刻期精进发愿往生。每一年的仲春二月,集合在一起,一同修习供养,共同听闻法音。会集万人的心意,合成共同一致的志向,使大家圆满成就净土的清净功业,达到求生极乐世界的誓愿。更何况在劫浊的娑婆世界寿命短暂,生命的光芒就如同风中的烛火,只要一口气不来,三途的恶相即刻现前。怎么可以自我宽松懈怠,毫不思惟将来可能的果报呢?希望大家应当要依照佛陀的教化,不可随顺个人的情意欲望,顿时止息妄想攀缘的心,唯独精进不懈地忆佛念佛。”自从知礼发起结集莲社之后,每年只要一到了二月十五日,都会举办法会而成为贯例。

  知礼曾经集合十名僧人,一起修行法华忏法三年,期约三年忏悔完毕后,将要焚身供养《法华经》,以求生净土。后来为大众所阻止,因此没有完成愿望。然后又召集十名僧人,修习大悲忏三年,燃三根手指供养诸佛。北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一○二○年),驸马李遵勖将知礼的高尚德行上奏朝廷,因此皇上赐号为“法智大师”,并敕令住持世间弘扬教法。

  知礼认为从前的许多祖师,以及阐扬净土法门的贤者,大多只谈论净土的事相,而较少开示作观的法门,这样虽能暂时教化当世的根机,但是未能穷究圆顿的义理。因此取天台智者大师的《观无量寿经疏》,极力研究它义理深奥的地方,究竟通达地畅演阐示其中玄妙的宗旨,而著作成《妙宗钞》万言。他在释经题时,大略是这么说:

  ““观”者,总举能观,也就是十六种观法。“无量寿佛”,是举所观境的最重要之处,并以此统摄其他十五种所观的境界。能观都是一心三观,所观的都是三谛一境。毗卢遮那佛,遍满一切处,一切诸法,都是佛法。因此,所谓众生本性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性,并非自生也非他生,非因非果,当下即是圆满具足本来清净而究竟觉悟的体性。

  所以《大乘起信论》说:“所谓觉的意义呢?就是心体离念的意思,而离念的相状,就是等同虚空法界,无处不周遍。一真法界平等一相,就是如来的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而指出众生本具的觉性,称为本觉。”由前述可知,果地佛果圆满而明觉的体性,就是我们凡夫本来具有的性德。因此佛陀一切言教所谈的修行法门,无不是为了显示此本来具足的觉悟体性(佛性)。所以说四种三昧,通通称为念佛(一、常坐三昧,即一行三昧。二、常行三昧,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即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三昧,可名随自意三昧。详见《摩诃止观》)。

  虽然这些都称为念佛(念觉性),然而这些都是以一般通途的方式来显示诸佛性体。而如果是西方净土十六观门、以及般舟三昧,就是凭借著彼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境界,用微妙不可思议的观察,专就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来显示众生本来具足的真佛性体。虽然凭借了极乐世界的境界来作观想,但是必须要知道无论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都是同居于一心之内。心性遍周法界,无有一法不是唯心所造,无有一法不是本性具足。如果有丝毫一法从心外所生,则不名为大乘观法。

  所谓的心性,是具足一切法,遍造一切法的,然而实在来说也没有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就是法,即法就是心。能造的因缘以及所造的一切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因此今日所观想的境界,无论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乃是以法界的心来观想法界的境,而往生于法界之内的依报、正报、色法、心法,如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

  因此,解释“观”字,用一心三观,解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观无量寿佛经》的经体、经宗和力用,其义理都是属于圆教,判教都是属于顿教。寄语诸位修行的人,观行虽然甚深微妙,但是本来就普被于初发心之中。若是能够精进用功,何必忧虑不能成就。纵然尚未入于圆教的净土上品,但现今在因地力量也是很强大的。一旦往生到彼极乐世界,得以登入莲池海会,所见的依报、正报,都是圆教之中微妙不可思议的法界境界。很快地就能证入圣人的阶位,所度的众生也更加广大无边。何况娑婆世界六尘境界粗恶强盛,实在是生死轮回的险难之处。因此必须在外相上作事相忏悔,在内心中勤作义理的思惟和观想。正修与助行并进,加强愿力刻期修行,如此则必定得生于净土宝刹,速证无生法忍。今日解释观门,其意义就是在此。”知礼其他的撰述著作,大多指引归向极乐净土,而此《妙宗钞》是其中最肯切重要的。

  当时正当皇帝诏告天下,设立放生池,知礼每年遇到佛诞日,就结集放生会,集合大众一起修法,然后放生鱼鸟等众生。官府听闻到他的德行,命令枢密使刘筠撰写文章,立石碑于寺院内。北宋仁宗天圣六年(西元一○二八年)正月元旦,将要入寂往生之前,启建金光明忏七天,到第五天结跏趺坐,召集大众说法之后,突然称念阿弥陀佛数百声,然后气尽而往生,时年六十九岁。往生后,开著龛柩显露遗体有十四天之久,指甲头发却变长。火化时,舌根不坏,像莲华的形状。(四明教行录。观经疏钞。佛祖统纪)

  宋 遵式

  遵式。字知白,浙江台州宁海县叶姓人氏的子弟。母亲梦见吞食明珠而生遵式,年纪稍长,往东掖山依止义全法师出家,精勤苦行自我策励。最初专门学习戒律,后来进入国清寺,燃指供佛于普贤菩萨圣像之前,发誓愿要弘传天台宗的教法。北宋太宗雍熙初年(西元九八四年),往四明山宝云寺,师事义通法师。曾经修行般舟三昧,由于过于劳累而吐血,两只脚掌也皮肤破裂,而遵式毫不畏苦誓死精进地修行。有一天,忽然看到观世音菩萨,俯垂他的手指向著遵式的口,牵引出数条虫。又从手指端流出甘露水而灌入遵式口中,遵式顿时觉得身心清凉,所患的病苦即刻消除。不久之后头顶高出数寸,声音如同响亮的钟声,智慧辩才通达无碍。

  他的师父义通法师示寂往生之后,遵式就返回天台山。北宋太宗淳化元年(西元九九○年),居住于宝云寺。北宋太宗至道二年(西元九九六年),结集僧俗二众专修净土法门,著作《誓生西方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西元九九八~一○○三年),回到东掖山建精舍,亲自率领大众修习念佛三昧。北宋真宗祥符七年(西元一○一四年),应杭州人士的邀请,主持昭庆寺。不久,到了苏州,讲经于开元寺。后来又回到杭州,主持灵山寺。王钦若主政杭州时,上奏朝廷将灵山寺恢复为天竺寺的旧名,赐遵式名号为慈云。遵式曾经把天台智者大师放生的故事告诉王钦若,王钦若因此奏请朝廷以西湖为放生池,京城回报答应可行。

  遵式前后依照经典撰集许多忏法,圆融一心三观之旨,皆以净土为归宿。又因为知府马亮问佛道,因而陈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其中决疑门大略是这么说:

  “佛法有二,一个是小乘不了义法,第二个则是大乘了义法。大乘法中,还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分。现今所谈的净土法门,独是大乘了义中的了义之法,此净土教法所诠述的要旨,圆融了一切因果,顿时圆满具足佛法中不可思议之妙义。经典说:周遍十方仔细的推求,更无余乘,只有一佛乘而已,就是在说净土这一个法门啊!

  因为十方世界的清净或垢秽,都收摄含藏于刹那的一念。而一念的色心相对,即周遍罗列纷然呈现出十方法界。一切万法皆是天真自性本来具足的,并非由因缘造作所新产生的。一念心性既然如此,一微尘也是如此。因此能于一一微尘中现一切刹土,一一心念中现一切的心。一一的心念与微尘又相互周遍圆融,重重无尽无障无碍。于一刹那的时间中顿时显现,非隐又非显,一切本来圆满成就,无胜亦无劣。我的心念既然如是,众生与诸佛的本体也是平等不二的。如此,则回向心志发愿往生十万亿佛土外的西方净土,实在是生于自己的心中;长养形质于九品莲华之内,又岂能逃出现前刹那的一念之间。

  如果能够深信这个圆顿教法,则事事皆能通达无碍。如果不明白这个至高无上的义理,那么凡是遇到任何事相境界皆会迷昧。因此经典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之中,乃至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现在只要直接地去除疑情妄想,究竟了知,无论是极乐世界的百宝庄严,往生净土的九品因果,都是在众生现前微细的一念当中。如果对于净土法门的义理性体,有彻底究竟的了悟,这样才能够在往生的事用上,随著愿力而自然成就。千万不可妄信世俗凡夫之流,执著一边而非难另一边(不能圆融不二)。”至于他说到行愿门的部份,由于文章繁多而不记载。

  遵式另外有讨论往生坐禅观法的,他说:“想要修习往生净土观想的人,应当独自止住于安静之处,床铺要向著西方,这样比较容易观想,同时也是表明心中真正志向的缘故。然后盘腿正身端坐,头顶与背脊正直相对,不可过于用力挺直,也不可使背部弯曲。稳定地调和气息,收摄安定止住心念。至于所要修习的观门,经论中所记载的甚多,初发心的凡夫众生,那里有能力能够周遍地学习呢?现在从其中精要简易的,大略开示有两种,而在这两种之中,仍要随著自己所适宜的方式而修习,不必两种都要并用。如果有人对于其他观想很熟悉的,则任其方便自由选择而修行。只要不离开净土法门,都应当要广泛修习。

  所谓的两种呢?一个是依照普遍观想的意思。静坐之后,自己思惟自己到目前为止所作的修行,计算它的功德,应该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时应当生起心念,想像自己生于彼国极乐世界,在莲华之中,结跏趺坐,先作莲华闭合想,再作莲华盛开想。观想当莲华开时,有五百种颜色的光明来照触我的身体,又作自己的眼睛张开…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