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往生彼國,只要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修習彼佛的慈悲,一定爲阿彌陀佛的廣大本願所攝取。當我們棄舍這個報身時,必定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完整的情況就如同經典所記載的,這實在不是任意捏造妄想推測的胡言亂語。
今天結集萬人來一起共修,而成爲一個蓮社,希望大家心心系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日日刻期精進發願往生。每一年的仲春二月,集合在一起,一同修習供養,共同聽聞法音。會集萬人的心意,合成共同一致的志向,使大家圓滿成就淨土的清淨功業,達到求生極樂世界的誓願。更何況在劫濁的娑婆世界壽命短暫,生命的光芒就如同風中的燭火,只要一口氣不來,叁途的惡相即刻現前。怎麼可以自我寬松懈怠,毫不思惟將來可能的果報呢?希望大家應當要依照佛陀的教化,不可隨順個人的情意欲望,頓時止息妄想攀緣的心,唯獨精進不懈地憶佛念佛。”自從知禮發起結集蓮社之後,每年只要一到了二月十五日,都會舉辦法會而成爲貫例。
知禮曾經集合十名僧人,一起修行法華忏法叁年,期約叁年忏悔完畢後,將要焚身供養《法華經》,以求生淨土。後來爲大衆所阻止,因此沒有完成願望。然後又召集十名僧人,修習大悲忏叁年,燃叁根手指供養諸佛。北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一○二○年),驸馬李遵勖將知禮的高尚德行上奏朝廷,因此皇上賜號爲“法智大師”,並敕令住持世間弘揚教法。
知禮認爲從前的許多祖師,以及闡揚淨土法門的賢者,大多只談論淨土的事相,而較少開示作觀的法門,這樣雖能暫時教化當世的根機,但是未能窮究圓頓的義理。因此取天臺智者大師的《觀無量壽經疏》,極力研究它義理深奧的地方,究竟通達地暢演闡示其中玄妙的宗旨,而著作成《妙宗鈔》萬言。他在釋經題時,大略是這麼說:
““觀”者,總舉能觀,也就是十六種觀法。“無量壽佛”,是舉所觀境的最重要之處,並以此統攝其他十五種所觀的境界。能觀都是一心叁觀,所觀的都是叁谛一境。毗盧遮那佛,遍滿一切處,一切諸法,都是佛法。因此,所謂衆生本性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性,並非自生也非他生,非因非果,當下即是圓滿具足本來清淨而究竟覺悟的體性。
所以《大乘起信論》說:“所謂覺的意義呢?就是心體離念的意思,而離念的相狀,就是等同虛空法界,無處不周遍。一真法界平等一相,就是如來的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而指出衆生本具的覺性,稱爲本覺。”由前述可知,果地佛果圓滿而明覺的體性,就是我們凡夫本來具有的性德。因此佛陀一切言教所談的修行法門,無不是爲了顯示此本來具足的覺悟體性(佛性)。所以說四種叁昧,通通稱爲念佛(一、常坐叁昧,即一行叁昧。二、常行叁昧,即般舟叁昧。叁、半行半坐叁昧,即法華叁昧。四、非行非坐叁昧,可名隨自意叁昧。詳見《摩诃止觀》)。
雖然這些都稱爲念佛(念覺性),然而這些都是以一般通途的方式來顯示諸佛性體。而如果是西方淨土十六觀門、以及般舟叁昧,就是憑借著彼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境界,用微妙不可思議的觀察,專就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顯示衆生本來具足的真佛性體。雖然憑借了極樂世界的境界來作觀想,但是必須要知道無論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都是同居于一心之內。心性遍周法界,無有一法不是唯心所造,無有一法不是本性具足。如果有絲毫一法從心外所生,則不名爲大乘觀法。
所謂的心性,是具足一切法,遍造一切法的,然而實在來說也沒有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就是法,即法就是心。能造的因緣以及所造的一切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因此今日所觀想的境界,無論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乃是以法界的心來觀想法界的境,而往生于法界之內的依報、正報、色法、心法,如是則名爲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觀、唯境。
因此,解釋“觀”字,用一心叁觀,解釋“無量壽”,用一體叁身。《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體、經宗和力用,其義理都是屬于圓教,判教都是屬于頓教。寄語諸位修行的人,觀行雖然甚深微妙,但是本來就普被于初發心之中。若是能夠精進用功,何必憂慮不能成就。縱然尚未入于圓教的淨土上品,但現今在因地力量也是很強大的。一旦往生到彼極樂世界,得以登入蓮池海會,所見的依報、正報,都是圓教之中微妙不可思議的法界境界。很快地就能證入聖人的階位,所度的衆生也更加廣大無邊。何況娑婆世界六塵境界粗惡強盛,實在是生死輪回的險難之處。因此必須在外相上作事相忏悔,在內心中勤作義理的思惟和觀想。正修與助行並進,加強願力刻期修行,如此則必定得生于淨土寶刹,速證無生法忍。今日解釋觀門,其意義就是在此。”知禮其他的撰述著作,大多指引歸向極樂淨土,而此《妙宗鈔》是其中最肯切重要的。
當時正當皇帝诏告天下,設立放生池,知禮每年遇到佛誕日,就結集放生會,集合大衆一起修法,然後放生魚鳥等衆生。官府聽聞到他的德行,命令樞密使劉筠撰寫文章,立石碑于寺院內。北宋仁宗天聖六年(西元一○二八年)正月元旦,將要入寂往生之前,啓建金光明忏七天,到第五天結跏趺坐,召集大衆說法之後,突然稱念阿彌陀佛數百聲,然後氣盡而往生,時年六十九歲。往生後,開著龛柩顯露遺體有十四天之久,指甲頭發卻變長。火化時,舌根不壞,像蓮華的形狀。(四明教行錄。觀經疏鈔。佛祖統紀)
宋 遵式
遵式。字知白,浙江臺州甯海縣葉姓人氏的子弟。母親夢見吞食明珠而生遵式,年紀稍長,往東掖山依止義全法師出家,精勤苦行自我策勵。最初專門學習戒律,後來進入國清寺,燃指供佛于普賢菩薩聖像之前,發誓願要弘傳天臺宗的教法。北宋太宗雍熙初年(西元九八四年),往四明山寶雲寺,師事義通法師。曾經修行般舟叁昧,由于過于勞累而吐血,兩只腳掌也皮膚破裂,而遵式毫不畏苦誓死精進地修行。有一天,忽然看到觀世音菩薩,俯垂他的手指向著遵式的口,牽引出數條蟲。又從手指端流出甘露水而灌入遵式口中,遵式頓時覺得身心清涼,所患的病苦即刻消除。不久之後頭頂高出數寸,聲音如同響亮的鍾聲,智慧辯才通達無礙。
他的師父義通法師示寂往生之後,遵式就返回天臺山。北宋太宗淳化元年(西元九九○年),居住于寶雲寺。北宋太宗至道二年(西元九九六年),結集僧俗二衆專修淨土法門,著作《誓生西方記》。北宋真宗鹹平年間(西元九九八~一○○叁年),回到東掖山建精舍,親自率領大衆修習念佛叁昧。北宋真宗祥符七年(西元一○一四年),應杭州人士的邀請,主持昭慶寺。不久,到了蘇州,講經于開元寺。後來又回到杭州,主持靈山寺。王欽若主政杭州時,上奏朝廷將靈山寺恢複爲天竺寺的舊名,賜遵式名號爲慈雲。遵式曾經把天臺智者大師放生的故事告訴王欽若,王欽若因此奏請朝廷以西湖爲放生池,京城回報答應可行。
遵式前後依照經典撰集許多忏法,圓融一心叁觀之旨,皆以淨土爲歸宿。又因爲知府馬亮問佛道,因而陳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其中決疑門大略是這麼說:
“佛法有二,一個是小乘不了義法,第二個則是大乘了義法。大乘法中,還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分。現今所談的淨土法門,獨是大乘了義中的了義之法,此淨土教法所诠述的要旨,圓融了一切因果,頓時圓滿具足佛法中不可思議之妙義。經典說:周遍十方仔細的推求,更無余乘,只有一佛乘而已,就是在說淨土這一個法門啊!
因爲十方世界的清淨或垢穢,都收攝含藏于刹那的一念。而一念的色心相對,即周遍羅列紛然呈現出十方法界。一切萬法皆是天真自性本來具足的,並非由因緣造作所新産生的。一念心性既然如此,一微塵也是如此。因此能于一一微塵中現一切刹土,一一心念中現一切的心。一一的心念與微塵又相互周遍圓融,重重無盡無障無礙。于一刹那的時間中頓時顯現,非隱又非顯,一切本來圓滿成就,無勝亦無劣。我的心念既然如是,衆生與諸佛的本體也是平等不二的。如此,則回向心志發願往生十萬億佛土外的西方淨土,實在是生于自己的心中;長養形質于九品蓮華之內,又豈能逃出現前刹那的一念之間。
如果能夠深信這個圓頓教法,則事事皆能通達無礙。如果不明白這個至高無上的義理,那麼凡是遇到任何事相境界皆會迷昧。因此經典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的心想之中,乃至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現在只要直接地去除疑情妄想,究竟了知,無論是極樂世界的百寶莊嚴,往生淨土的九品因果,都是在衆生現前微細的一念當中。如果對于淨土法門的義理性體,有徹底究竟的了悟,這樣才能夠在往生的事用上,隨著願力而自然成就。千萬不可妄信世俗凡夫之流,執著一邊而非難另一邊(不能圓融不二)。”至于他說到行願門的部份,由于文章繁多而不記載。
遵式另外有討論往生坐禅觀法的,他說:“想要修習往生淨土觀想的人,應當獨自止住于安靜之處,床鋪要向著西方,這樣比較容易觀想,同時也是表明心中真正志向的緣故。然後盤腿正身端坐,頭頂與背脊正直相對,不可過于用力挺直,也不可使背部彎曲。穩定地調和氣息,收攝安定止住心念。至于所要修習的觀門,經論中所記載的甚多,初發心的凡夫衆生,那裏有能力能夠周遍地學習呢?現在從其中精要簡易的,大略開示有兩種,而在這兩種之中,仍要隨著自己所適宜的方式而修習,不必兩種都要並用。如果有人對于其他觀想很熟悉的,則任其方便自由選擇而修行。只要不離開淨土法門,都應當要廣泛修習。
所謂的兩種呢?一個是依照普遍觀想的意思。靜坐之後,自己思惟自己到目前爲止所作的修行,計算它的功德,應該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時應當生起心念,想像自己生于彼國極樂世界,在蓮華之中,結跏趺坐,先作蓮華閉合想,再作蓮華盛開想。觀想當蓮華開時,有五百種顔色的光明來照觸我的身體,又作自己的眼睛張開…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