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叁)
慧律法師著
往生比丘第叁之叁
宋 齊玉
齊玉。俗姓莫,霅川人(浙江吳興縣),年輕時就出家,每日可以記誦數千字。剛開始參學于祥符寺的神智法師,然後又依止慈辯法師,學習一心叁觀的要旨。最後出來居止在苕溪(浙江天目山)的寶藏寺,每到年終的時候,就擴大地建立淨土念佛法會。稍後又遷居于橫山,建立丈六高的佛像,率領僧俗二衆修行。到了夜半的時候,開示大衆說:
“我輩尚未念佛修行時,造作種種不善惡業,所犯的罪過無量。犯一吉羅小罪,尚且要受九百千歲地獄的痛苦,何況犯五篇七聚的重罪呢?唯有一心精進憶佛念佛,則念念之中,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此才能出離地獄,成就莊嚴的清淨國土。況且父母生我育我,令我出家修行,只希望我們能夠度脫生死,以報答父母重恩。如果還破戒而墮陷在地獄之中,那麼我們又如何作人,又何以爲人子弟呢?”
大衆凡是聽聞到這些開示的人,無不傾心虔誠懇切忏悔,全身撲倒在地至心禮拜,有的精進禮忏而傷了額頭、有的則因大聲念佛而沙啞失聲。
北宋徽宗宣和六年(西元一一二四年),遷居到上竺寺,常常中夜頂著佛像來經行。有一次有一名僧人違犯規矩,齊玉責備他說:“你無知,真是畜生!”但是接著就後悔說:“他雖然不好,但是以畜生來呵斥他,實在是有辱叁寶。”齊玉由于此事而對著佛像悔過叁年。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一一二七年)秋天,告訴首座和尚修慧法師說:“床前多寶佛塔現前,但這不是我所期願的,我所願的是親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們可以爲我集衆念佛。”首座和尚因此鳴鍾集衆,前來助念的僧衆達到百余人。齊玉突然擡頭更加虔誠恭敬而說:“佛來了!”接著正身端坐,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蘊齊
蘊齊。字清辯,俗姓周,浙江錢塘人,年幼時即考試經典而得剃度出家,從法明會賢法師之處傳受天臺教觀。曾經得到傳染病,百藥不治,因此專心課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夢見一位女人,以鑿子剖開他的胸膛,更換他的心,並以手按摩之,所患的疾病即立刻痊愈。自此以後從前所看過的經典,無不通達明了,隨手下筆就成文章,文詞語句也都非常古典高雅。蘊齊多次擔任蘇州、杭州諸寺院的方丈,晚年歸隱于江蘇常熟的上方寺。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叁○年)正月,集合大衆諷誦《阿彌陀經》,稱念佛號而往生。火化後,獲得許多舍利子,建紀念塔于上方寺。(佛祖統紀)
宋 道言
道言。浙江會稽人,是靈芝元照律師的弟子,專門修習淨土法門,臨命終的數天之前,見到兩位神人,身長一丈多,告訴他說爲何不系念阿彌陀佛。道言于是集合僧俗大衆,稱念佛名叁天叁夜,法會將要結束時,自己升座說法,並代爲大衆忏悔。到了天亮的時候,就在座位上坐化往生。(佛祖統紀)
宋 元肇
元肇。俗姓陸,明州人(浙江甯波市),早年學習戒律,閱讀大藏經,並持誦《法華經》一萬部。又刺血,書寫《法華經》一部,律宗諸疏叁部。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西元一一叁○年),金兵攻破明州,元肇當時住在湖心寺,金兵強迫他到北方去。走到南徐(江蘇丹徒縣)的時候,元肇告訴左右旁邊的人說:“我將往西方歸去了。”此時突然聽到笙樂歌聲在空中響起,元肇則望著西方念佛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思淨
思淨。俗姓喻,浙江錢塘人,在德藏擇瑛法師之處學習《法華經》。既已悟得法華的宗旨大義之後,又專心從事極樂淨土的觀想,一心一意專精念佛,每日課誦《觀無量壽佛經》。
北宋徽宗大觀初年(西元一一○七年),在府城北關(山西祁縣南九十裏)創立精舍,供齋飯僧叁百萬,然後擴建精舍爲寺院,接待供養十方僧侶。北宋徽宗宣和初年(西元一一一九年),遇到戰亂,思淨法師直接前往賊敵的營帳,願以自己的身軀代替全城民衆的性命,這種德行令盜賊們感到驚心恐懼,因此爲之稍微收斂。
思淨一向善于繪畫佛像,每次畫佛像時,必定先在清淨的室內念佛,專注觀想很久之後,才下筆畫佛。有一天,正在畫丈六的佛像,忽然見到佛光,經過很久之後才消失,大衆看到之後都瞻視禮拜,世人因此稱呼思淨爲“喻彌陀”。
有人問思淨爲何不參禅?他回答說:“平生只解念彌陀,不解參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風月在,太平不用起幹戈。”南宋高宗紹興七年(西元一一叁七年)冬天,端身正坐憶想阿彌陀佛。經過七日,突然起來燃香供佛,然後回到座位,端坐而往生。命終後經過七天,頭頂仍然還有暖氣,異香不散。(佛祖統紀。西湖高僧事略)
宋 如湛
如湛。俗姓焦,浙江永嘉人,母親夢見寶塔,而後如湛出生。幼年考試《法華經》而得度出家,首先依止車溪擇卿法師。後來又參訪慧覺玉法師于橫山,晝夜精進體悟參究,終于完全地通達天臺教觀。最初主持湖南車溪的壽聖寺。每日講經之余,課誦《法華經》一部,佛號兩萬聲。
如湛擔任住持的時候,曾經有人請求爲知事人,可是不被如湛所采用,那人因而懷恨于心,私藏刀刃進入如湛的屋內,但是卻見到高官滿座,因此惶恐驚懼而退出。第二天晚上又進入寺院,則看到一片昏暗,找不到路。又有一天夜裏,再度進入,見到如湛分身十余人,都是同樣一個形體,因此驚異害怕地逃走。後來,這個人私下地把此事告訴他人,人們也都以此事而認爲如湛的修行功夫,已到了神異不可測的境界。
如湛很少睡眠,每到夏天的月份,常常坐在草叢裏,口中誦念《法華經》,袒露身體布施蚊子。弟子們都認爲如湛的年歲已高,應該稍微休息一下,如湛說:“這些飛行的昆蟲之類,那裏能夠得知一乘的妙法,我所期望的是讓它們吸我的血,並聽聞到我讀誦的經典,以結下往生淨土的因緣。”後來的人命名那個地方爲“喂蚊臺”。晚年時,辭去寺院的事務,閑居在小茅庵裏,日日熏修淨土法門。南宋高宗紹興十年(西元一一四○年)九月,依舊念佛如平日,正身端坐而往生。火化,得五色舍利子,曾著有《淨業記》、《釋觀經疏》等書。(佛祖統紀)
宋 宗利
宗利。俗姓高,浙江會稽人,七歲時,受業學習于天華寺。受具足戒之後,前往蘇州,依止神悟處謙法師,進入普賢忏室修行忏法,設定期限爲叁年。有一天,忽然夢見已經過世的母親,前來感謝他說:“承蒙你精進忏悔的功德,我已經往生善道了。”又見到普賢菩薩,從虛空當中而過。修習忏法的功德圓滿之後,又前往靈芝寺,拜谒大智律師(元照),乞求增受戒法。
宗利曾經在禅定之中,神遊西方極樂淨土,見到寶池蓮華、七寶行樹等境界。不久又到新城的碧沼寺,專修念佛叁昧。經過十年又遊化于天臺、雁蕩、天封等地,皆積極建立淨土道場。晚年返回天華寺,建立無量壽佛閣。南宋高宗建炎末年(西元一一叁○年),進入道味山,題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爲“一相庵”。
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西元一一四四年)正月,告訴弟子們說:“我見到了白蓮華遍滿虛空之中。”過了叁天,又說:“佛來了!”接著即書寫偈頌曰:“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然後端身正坐而往生。往生那一天,道味山附近的人,見到很多奇異的僧人遍滿山上,不知道從那裏來的。(佛祖統紀)
宋 道琛
道琛。俗姓彭,溫州(浙江永嘉縣)樂清人。年十八歲時,受具足戒,最初專門學習戒律威儀,後來在法明寺追隨道淵法師,凡是幽深微妙的義理,一聽便能理解領會。不久之後主持廣濟寺,接著遷移到廣慈寺。南宋高宗建炎叁年(西元一一二九年),奉皇上之令主持資福院,賜號“圓辯”。道琛一生專修念佛叁昧,作“唯心淨土說”,大略如下:
有人問:“唯心淨土,本性彌陀,是應當要發願往生淨土,還是當下這個心念即是?如果還要求生淨土,那爲什麼叫作唯心淨土?如果當下這個心念即是淨土,爲什麼經典說過十萬億佛土呢?”
回答:“應當要知道,十法界、四種國土,不論是清淨或穢濁,都離不開我們的心,但這只是直下具足(直具)而已。如果要達到全部具足(全具)則應當是周遍十方的,周遍于衆生與諸佛,而各各的衆生與諸佛,也都是互相周遍。因此隨便舉出一法,都是法界的全部。任何一法都是互相容攝具足,也各自圓滿具足;相互圓融無礙,也相互含攝不離。彼此混同和合,而不雜亂無序;又彼此清晰有別,而不隔離斷絕。“一”與“多”互相圓融自在,但彼此之間也不相牽連挂礙。若是如此,那裏還有娑婆釋迦或極樂彌陀,能離開我們的心性之外而獨自存在呢?
因此《止觀輔行》說:“學佛的人縱然知道自己內心具足叁千性相,卻不知道我的心性也遍在叁千性相之中。而且各各的叁千性相,也是一樣互相周遍含攝。”如果不知上述事事無礙之理,而隨順凡夫的情執,則自然會生出內心與外物,二元對立的分別知見。因此應當要觀照一切法的理體,本來沒有四種自性,心佛與衆生,叁者也沒有差別。
現在更以譬喻來顯露它的義理,例如在帝釋天的宮殿上,有一個具足千顆明珠的寶網,其中所有明珠的形影,都映現在一顆明珠當中。因此一顆明珠就具足衆多明珠的影像,而其他各各的千顆明珠,也是一樣互相映現。
如今,我們現前的一念心,就是千顆明珠中的一個,彼阿彌陀佛極樂淨土,也是千珠中的一顆。所有十法界的衆生,隨便舉一法界,也都是千珠中的一顆。既然我這一顆明珠能映現一切法界衆多的明珠,則在我自心的明珠之外再也沒有所謂的一切衆珠。那麼同樣地,在我心性之外,也沒有其他所謂的心外的淨土。這是由于什麼緣故才這麼說呢?因爲阿彌陀佛也是一個明珠,既然隨舉一法即全收一切法,我心的明珠即具足一切法,那麼難道在自心之外還有其他的淨土嗎?在本性之外還有其他的諸佛嗎?所以說:“唯心淨…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