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直接前往淨土院的佛像前頂禮說:“祖新將要走了,特別前來敬別聖像。”然後回到方氏庵告別大衆說:“我將要去了,希望諸位仁者要精進地一心念佛,使我們早一點再相會。”隨即趺坐念佛,過一會兒突然說:“佛來了!”接著就合掌而往生。(佛祖統紀)
宋 文慧
文慧。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嘉禾(福建建陽縣)的青龍寺,善長作詩。後來專心修習淨土法門,到老時更加精進。有一天得疾,聽聞空中有聲音說:“中品中生。”接著就往生了。(佛祖統紀)
金 祖朗
祖朗。俗姓李,河北薊州人。九歲時出家,禮拜燕京(北京)大聖安寺的圓通國師爲師父。金世宗大定年間(西元一一六一~一一八九年),依次地住持崇壽、香林等寺院。金宣宗真祐年間(西元一二一叁~一二一六年),皇帝賜號“圓通大師”。祖朗每日持念阿彌陀佛數萬聲。年七十四歲時,將要命終,預先告訴他的徒弟說:“我此生的因緣已經盡了。”他的徒弟都感到很驚訝。七天後,口裏占著偈頌說:“你這個臭皮袋,常帶來禍患病害,繼承祖師又無能力,只有念佛才有個依靠,來亦無來,去亦無礙,四大五陰,一時敗壞,且說說看還有不壞的嗎?”過一段時間後又說:“浮雲散盡月升空,極樂光中常自在!”然後盤腿坐化而往生。(湛然居士集)
元 妙文
妙文。俗姓孫,蔚州人(山西靈五縣)。九歲出家,二十一歲到達燕京(北京),依止大德明公法師,學習圓頓之道。後來居住在河北薊州的雲泉寺,精進勤儉省食節用,谷倉有多余的糧食,遇到荒災時就拿出來赈濟饑民,河北人都稱贊他的德行。妙文法師曾經多次主持講座,廣大地宏揚大乘佛法,努力演說圓教的思想。晚年時,退位隱居以安逸養老,專修念佛叁昧。元仁宗延祐六年(西元一叁一九年),示現疾病,令弟子高聲稱念阿彌陀佛洪名,此時突然起身跏趺而坐,手結叁昧印,接著就安然地坐化往生,時年八十叁歲。(佛祖通載)
元 善住
善住。字雲屋,江蘇蘇州人。終日閉關在一個室內,六時精進念佛,後來雖然病苦了很久,然而始終不改精進念佛的心志。臨命終時,異香滿室,著有《安養傳》、《谷響集》流行于當世。(往生集)
元 旨公
旨公。字別宗,浙江杭州人,戒律德性甚爲嚴謹,創立觀室于山西龍山的南邊,修習念佛叁昧。雖然經過戰亂流離,也不曾暫時中斷修行。臨命終時,毫無疾苦,沐浴之後正身端坐而往生。(往生集)
元 性澄
性澄。字湛堂,俗姓孫,會稽人(浙江紹興)。母親夢見日輪從空中墮下而生性澄。四歲時,就拿起筆來畫佛像。拿佛經給他,立刻就能夠持誦,元世祖至元十叁年(西元一二七六年),投靠在石門殊律師座下剃發受具足戒。後來依止佛鑒铦公,學習天臺宗的教觀。元成宗大德九年(西元一叁○五年),住在杭州的東竺寺,大德十一年(西元一叁○七年),吳越(江浙一帶)大旱災,爲民衆祈雨,大雨立刻就落下。
有一年饑荒,有些民衆死了而卻無能力收斂屍體,性澄就幫助他們掩埋遺體,並作水陸大法會普度他們。元英宗至治元年(西元一叁二一年),朝廷傳遞诏書召請入京城,迎請居住于清塔寺,校正大藏經,賜號爲“佛海大師”。接著住持上天竺寺,最後歸隱于佛果寺,堅定心志修習淨土。性澄曾經修一心叁觀法門七個晝夜,屢次獲得祥瑞的感應。
後來,在某個月的初一,大衆依例前往問訊禮拜時,性澄急忙作揖回禮說:“老僧過去若非趕緊歸隱修習淨土,我的佛道幾乎就要半途而廢了。今日雖然還有時間,但明日恐怕再沒有光陰可以消磨遊玩了。”說完後一再地檢視察看他的衣缽,以表示生死無常。大衆爲他助念佛號,性澄製止說:“佛要自己念,明天早晨,大家應當前來告別。”天剛亮時大衆早已群集而來,性澄即于當時端坐而往生,年七十八歲。(明高僧傳)
元 蒙潤
蒙潤。字玉岡,俗姓顧,浙江海鹽人。年十四歲,出家于白蓮寺,依止古原法師。每次當他禮拜伽藍神像時,塑像都撲倒在地。古原法師教授他天臺的止觀、《金剛錍》、《十不二門》等書,立刻即能了解其中大意。古原法師入寂往生之後,即師事竹堂傳法師。後來因爲精進苦學而得疾病,修習“請觀音忏法”七七四十九天,疾病即痊愈,同時心智也更聰明銳利。不久之後主持了浙江海鹽的德藏寺,每日講說《法華經》。接著遷居南竺演福寺,最後退居在龍井的白蓮庵,專修念佛叁昧。由于歸依學習的人日漸衆多,于是又複出主持下天竺寺,率領大衆修習法華叁昧,感得普賢菩薩放光加持,示現種種的瑞相。
蒙潤居住下天竺寺叁年之後,有一天,呼弟子實法、明策等人前來,開示天臺止觀安心的要旨,然後說:“我此生因緣已盡,現在是往生的時候了。”接著突然稱念佛號數百聲,安然地往生。蒙潤生平努力修行,晝夜精進而不間斷,常行般舟叁昧,以九十日爲一期,總共修習有七次。又修習法華、金光明、大悲、淨土等忏法,以七七四十九天爲一期的,沒辦法盡知他修習的次數。(明高僧傳)
元 明本
明本,俗姓孫,浙江錢塘人,年十五歲即決心要出家。因此禮佛燃臂,發誓堅持五戒,每日課誦《法華》、《圓覺》、《金剛》等經典,夜裏常常經行而不睡眠。後來參學天目山的高峰原妙禅師,因此隨著高峰禅師剃度。經過再叁的咨問決疑,終于大徹佛法根源明心見性。高峰禅師入寂之後,明本即雲遊天下棲泊于江湖之間,所到之處學者聚集而來,不久就回到天目山,在高妙禅師的塔下建築茅屋居住。
元成宗大德十年(西元一叁○六年),出來主持師子院,學者稱他爲“中峰和尚”,不久又辭去寺務。有許多達官貴人,多想要延請他主持浙江境內的名山古刹,明本一概堅決推辭而不擔任。元仁宗也想要召請他,亦不可得,因此賜號爲“佛慈圓照廣慧禅師”,賜金色的大袍袈裟,改師子院爲“師子正宗禅寺”。
明本既弘揚單提向上直指人心的禅宗,又時時推舉宣揚淨土法門。曾經說:“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著有懷淨土詩一百零八首,廣大地流通于世間。又曾經作“報恩院記”說:
“秉持一心爲禅,覺照萬法爲觀。所謂的本心,是圓滿湛然虛靈寂靜,涉入萬法而無執礙,不可以形相求取,不可以言語表達。舒展開來則萬法即之而彰顯種種相貌,收攝起來則萬法依之而泯滅了不可得。凡夫昏迷不明此心,引起生死輪回,在其中苦樂浮沈,沒有辦法解脫生死。因此非得有禅那的修行,否則不能夠契合諸佛的本心;非得發明妙觀,否則不足以破衆生的無明煩惱。《圓覺經》以奢摩他、叁摩提、禅那等叁觀,互相推演爲二十五輪。《觀無量壽佛經》,則以一尊阿彌陀佛分觀于十六處。
剛開始修觀時要先端坐在寂靜的屋內,專注觀想于西方。如此存心專注而不休息,最後所觀的境界與能觀想的心都一起泯滅。所以說于二十五輪當中只要在一輪中見真谛,那麼一切的妙觀都澄澈清明。十六觀中只要一處的觀想功成,則諸佛的相好也都圓滿具足。這時如同面對著臺上的明鏡,又如同帝釋天網的明珠。種種萬象顯現于鏡面而沒有所照的相可得,千種光明聚集于一珠而沒有能收攝的迹像。
如果能夠如是觀想者,即能見到阿彌陀佛清淨願王,他白毫的光芒直貫天上,深青透紅的眼睛澄清透澈如同大海,具有熾盛巍巍的光明,和殊勝特別的無量相好。阿彌陀佛周遍法界的無量光明,化現爲衆香蓮臺七寶行樹,樓閣宮殿流泉池沼,及一切種種的莊嚴飾具。到那時修習叁昧的修行者,無論是見是聞,或者是在覺在知的時候,一語一默,一動一靜,皆與無作的清淨妙觀,相應而和合了。然後就以此妙觀爲本,于一切的時刻,都能散作無邊莊嚴的佛事,以此來報國家的恩德,則國家年歲能保持無邊的長久。以之來報親恩,則父母能超脫有漏煩惱的纏縛。乃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怨家親屬,同時都能得到解脫,像這樣的報恩,難道是有所限量的嗎?”(因此念佛即是最好的報恩)
明本曾經率領志同道合的修行人,每年遇到佛誕之日,以及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在觀世音菩薩聖像前,發四十八願,其中一個願說:“從我今生,盡未來際,臨命終時,無諸疾苦。正念現前,心不顛倒。生極樂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更往兜率內院,瞻拜彌勒菩薩,然後退位,出生娑婆,廣度群迷,同登彼岸。”元世祖至治叁年(西元一二六六年),居止在天目山的東岡。八月十叁日,親手書信以告別所有的護法及徒衆。第二天清晨起來,書寫偈頌說:“我有一句,分付大衆,更問如何,無本可據。”然後放下筆,安坐而往生,時年六十一歲。就在那天有白色的虹光直貫山頂,開露龛柩叁天,仍然面貌如生。(中廣錄。行錄。發願文)
元 優昙
優昙,俗姓蔣,安徽丹陽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歲,出家于廬山東林寺,後來住在安徽丹陽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西元一叁○八年),皇帝下诏解散淨土蓮宗,優昙于是生大恐懼說:“我承受淨土教法,將近叁十年了,如今淨土法門要亡于我這一代嗎?”于是在佛前發誓,必定竭力複興淨土之教。因此著作《蓮宗寶鑒》十卷,現今收錄其中特別令人警惕策勵的。其中一段說:
“凡是修習淨土的人,必然意志堅定而明顯地,是爲了要與生死爲敵,不是隨便說了便罷。應當思惟憶念無常迅速,時間是不會等待人的,必須把生死當作一回事才行。如果還是半進半退,似乎相信又好像有些懷疑,那麼到了最後臨終時,又能幫得上什麼忙呢?又怎麼能夠脫離生死輪回。
若是信得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極樂淨土,便從今日起,發起大勇猛心,發起大精進心,不論會佛法或不會佛法,見性還是不見性,只要堅定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同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的,扶搖震撼不動。專注心思,一其意念,或者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者默念、專念、系念、禮拜而念,念茲…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