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舍。綿綿密密,如雞孵蛋,常令暖氣接連相續,這即是淨念相繼。更加上智慧的觀照,則知道淨土即是自心,這乃是上根利智之人進修的工夫。
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使遇到苦樂逆順的境界現前,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沒有絲毫一念的變異心,沒有一念的退惰心,沒有一點雜亂妄想之心,直到這一生的盡頭,永遠不起別的念頭,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真的能夠如此用功,那麼曆劫以來的無明生死業障,自然而然消滅于無形,一切的塵勞妄想習氣煩惱,自然而然清淨無余。就算親見阿彌陀佛,也不離開自己本覺的那一念,只要功業成就修行圓滿,再加上彌陀的願力資助,臨命終時,必定往生上品蓮臺。”
另一段說:“若是念佛的人,煩惱塵垢尚未清淨,每當惡念生起時,必須要自己仔細檢點。是否有悭貪心、嗔恨心、癡愛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貢高心、谄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對立的心,以及種種逆順境界,隨著染著貪戀所生起的一切不善之心。如果惡念起來的時候,必須趕緊高聲念佛,收攝心思歸于正念,切不可令惡心相續,當下就要讓它消滅得幹幹淨淨,永不再令它生起。
反之,所有的深信心、至誠心、發願回向心、慈悲心、謙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進心、菩提心,以及一切種種的善心,應當常常守護不失。
除此之外,更要遠離不淨行,斷除違犯戒律威儀的惡事,雞狗豬羊,千萬不要畜養,打獵捕魚,也不可做。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中,所有的諸上善人,那是由于舍棄惡緣,修行善業,才能夠得生淨土,獲不退轉。念佛的人,要常隨著佛的德行學習,所以應該以去惡從善爲要務才是。”
又有一段說:“凡是修行念佛法門的人,想要往生淨土,就要時常思惟這個娑婆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死。如果沒有親自聽聞到佛法,則此世舍身來世又受身,將不斷地輪轉于叁界四生六道之中,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而我今日有緣,可以聽聞正法,得以修習淨土法門,應以阿彌陀佛爲唯一的心念,舍此報身,必當往生極樂淨土,入于淨土的蓮華胎中,受種種的快樂,永遠脫離生死的痛苦,永不退轉菩提之心,此乃是大丈夫平生最偉大的一件事業。
當有疾病的時候,正要努力向前,放下身心的挂礙,不要生起疑慮和不信任的心,只須要面向西方端身正坐,專心憶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無數的化佛,現在面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令他聲聲不絕。並于世間的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如果有其他的妄念起來,只要急稱佛號,這樣子就能在念念之間,除滅罪障。只此一念堅定念佛的心,決定可以往生淨土。如果命未該盡,也可以使身心安甯。
慎勿妄生起留戀世間的心,如果該活的時候自然會活下來,應當死的時候就必須要死,只要趕緊修辦往生的資糧,何須疑慮自己會死會活?如果能夠了解這層道理,往生就如同脫去破舊的衣服,以穿著上好的服飾,一旦舍去凡夫之身,便登如來解脫之地,這難道不是很偉大殊勝的事嗎?”
還有一段說:“要真切地相信修行之事,的的確確是爲了往生極樂世界,專注心意一心正念,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我本師。只此一念阿彌陀佛,即是化身佛。只此一念阿彌陀佛,即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斬群邪之寶劍。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醫治生死之良藥。只此一念阿彌陀佛,是出叁界之捷徑。只此當下一念阿彌陀佛,即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阿彌陀佛,即能通達唯心淨土。
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心念中,莫教它遺忘失落,要命他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沒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穩快樂也如是念,病苦煩惱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清楚明白而不昏昧無知,那麼又何必向外對人詢問,求覓解脫生死的歸程呢?”
《蓮宗寶鑒》一書完成後,周遍地咨請諸方大德印證,沒有一個人能夠更動其中的一個字。然後上書元仁宗,乞求恢複淨土教法,皇帝因而答允,並令他爲淨土教主,賜號“虎溪尊者”。元文宗至順初年(西元一叁叁○年),入寂往生。(鎮江府志。蓮宗寶鑒)
元 宏濟
宏濟。字同舟,俗姓姚,浙江余姚人。幼年出家于鄉裏的寶積寺。年十六歲剃發染衣受具足戒,持誦《四分律》甚爲精勤。後來依止半山全法師學習天臺教觀,經過一段時間後,即能完全通達其中的要旨。曾經修習《法華》、《金光明》、《淨土》等忏法。有一天在禅定中看見四明法智尊者,授予他犀牛角製的如意,自此以後辯才日益增進。元泰定帝泰定元年(西元一叁二四年),前往住持萬壽(江蘇江都縣東)的圓覺寺。
第二年,鹽官(浙江甯海)的海岸堤防嚴重毀損,居民生活于恐慌不安之中,丞相也極爲憂心,因此迎請宏濟到海岸邊,啓建水陸大齋會。宏濟法師入于慈心叁昧,拾取海沙持誦大悲咒,遍撒于當處,足迹所到之處,海岸立即回複堅固,人們因此稱歎他的神異。後來居住過集慶寺、顯慈寺、圓通寺等寺院。晚年又回到故鄉的寶積寺,專修念佛叁昧。不久得疾,因此召集弟子們,開示唯心淨土之說,有人尚未通達,宏濟大聲的說:“生死難處。”(六道的生死輪回實在難以令人安處)然後往生,當時爲元順帝至正十六年(西元一叁五六年)叁月十日,時年八十六歲。(護法錄)
元 必才
必才。字大用,俗姓屈,臺州(浙江)臨海人。母親趙氏,信奉佛法極爲恭敬,夢到一位清淨僧人入廳堂來,醒了之後即生下孩子。年十二歲時,依止報恩寺的瞿法師出家。不久之後,進受具足戒。後來受業學習于玉岡潤法師,廣博地閱覽一切經典,深入明了天臺教觀,玉岡法師贊歎地說:“這孩子大概是靈山會上的人吧!”元泰定帝泰定元年(西元一叁二四年),繼承玉岡法師主持浙江海鹽的德藏寺。不久後又經曆住持杭州的興福寺、演福寺。
必才法師爲人安定穩重沈默寡言,專精修習觀行。每次講演經典義理,都能貫徹通達縱橫無礙,凡是聽講的人無不傾心佩服。元順帝賜號“佛鑒圓照”。
有一天,頭部和眼睛都脹痛,必才于是告訴大衆說:“我的因緣盡了。”因此焚香面對于西方,高聲稱念阿彌陀佛,念了整整一晝夜,然後又告訴大衆說:“你們不要以爲精進修持會毫無證驗,我淨土的因緣今已成熟,念佛叁昧已經現前了。”接著就要求沐浴更衣,並要人爲他寫書信告別相識的朋友,然後合掌往生。時年六十八歲,火化時,有五色的光芒,從龛柩中發出。火化之後,色身不壞的部分有二,一是舌根如紅蓮華一般,另一則是牙齒如潔白明亮的美玉貝殼,另外還有無數的舍利子。(明高僧傳)
元 悅可
悅可。字中庭,不清楚他的出身,居住在江蘇嘉定的西隱寺,建築十六觀堂,以修習淨土法門,元仁宗延祐年間(西元一叁一四~一叁二○年),賜號“廣慧大師”。至元順帝至正年間,毫無病苦地坐化往生。火化之後,牙齒和舌根不壞。(蘇州府志)
元 維則
維則。字天如,俗姓譚,永新人(江西吉安人)。出家後,繼承法脈于中峰明本禅師。元順帝至正初年(西元一叁四一年),住在蘇州的師子林禅院。皇上一再地诏請他前往京城要向他問法,維則都以疾病推辭不去。維則既已契悟禅宗單傳直指的頓法,又推崇天臺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的旨意,兼宏淨土的教法。著作《淨土或問》,破除一切疑惑,策勵大衆精進修行淨土法門。現在收錄其中特別令人警策而切要的部分:
有人問:“一生一世造惡業,臨命終時念佛,就可以帶業往生淨土,又可以永不退轉,那麼我還可以做一些世間的俗事,等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這樣可以嗎?”
答曰:“苦哉!苦哉!既欺騙自己,又欺騙天下僧俗男女的,都是像這樣一類的話。五逆十惡的凡夫,于臨命終能念佛的,都是宿世具有善根,所以能夠遇到善知識,因而知道要念佛。像這樣子僥幸的事,一萬個之中也沒有一個。
《群疑論》說:“有十種人臨命終沒辦法念佛:
一、未必能夠遇到善友,那麼就沒有勸導他念佛的人。
二、業障病苦纏身,沒有多余的心力來念佛。
叁、中風而無法言語,不能念佛。
四、臨終時狂亂顛倒喪失心志而無法念佛。
五、遭遇水火之災橫死,來不及念佛。
六、遇到豺狼猛獸,驚慌恐懼而不知念佛。
七、遇到惡友破壞他念佛的信心,而不願念佛。
八、昏迷而導致死亡,無法念佛。
九、軍隊戰爭中陣亡。
十、從高山上墜落死亡。”
這些事情都是我們平常能夠聽到、看到的。不論出家在家,人人都可能遇到這些狀況。不論是宿世的業報所招,或是現在的業力所感,一旦境界忽然現前,就沒有辦法回避。平日若沒有念佛的工夫,只要忽然遭受到其中的一種事故,就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沒有辦法定下心來念佛。即使是善知識、活佛,也救他不得。接著便是隨著所造的業力,趨向叁途八難中受苦,到那時候,要聽聞佛名也聽不到了。
即使是沒有這些惡緣,安然地病死,臨命終也難免如風刀支解身體,四大分離時,就如同生龜脫殼一樣,痛苦逼迫,內心害怕恐怖張惶,這樣也沒有辦法念佛。再說,就算是無病而死,但是因爲世俗的因緣未了,世間的俗念還放不下,由于貪生怕死的念頭,擾亂了心情,更加上財産尚未分明白,後事未辦,妻子啼泣兒女哭號,百種的憂愁苦惱一起在內心煎熬,這樣子也沒有辦法念佛。還有,假使未死以前,只有一些少許的病痛在身,也難免疼痛苦楚,叫喚呻吟,到處求醫生問藥方,祈禱忏悔消災解厄,妄想不斷,雜念紛飛,這樣要念佛也沒有辦法。
再假定未生病以前,只是…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