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二)▪P6

  ..續本文上一頁想,並作見到佛菩薩以及清淨國土的觀想。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即在佛前,坐著聽聞妙法,以及聽聞一切的音聲,都在演說自己所樂聞的佛法心要,至于所聽聞的法都要與十二部經相合。作此觀想時,必須要心思堅固不移,令心念不致散亂,內心觀想明白清楚,就如同親眼所見一樣,如此經過一段長時間之後才離座起來。

  第二種是直接觀想阿彌陀佛,丈六的金色身軀,坐在蓮華臺上,專門系念眉間的白毫一相,其白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個角。其白毫中空,右旋宛轉在兩個眉毛的中間,光潔清淨明亮透徹,不可思議不可具說。白毫所散發的光明,顯耀于金色的容顔之間,各個部份際限都了然分明。作這種觀想時,製止心念專注思想,堅定而不可移動散亂。

  然後又要觀察思惟,這些觀想憶念所成所見的境界,不論成就或不成就,都是由自心想念的因緣所生,並沒有實在的性相。一切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就如同鏡中所現的面像,又如同水中所現的月影,如夢境如幻化,即空即假即中,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一切的心想憶念當體即是涅槃寂靜,如此則能成就念佛叁昧。”

  北宋仁宗天聖年間(西元一○二叁~一○叁一年),遵式另外在寺院的東邊建造日觀庵,專門憶想西方淨土,以爲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功業。不久,在講完《維摩诘經》之後,與大衆訣別,把講經的席位交付給弟子祖韶。並書寫敬謝一切諸緣的詩句,表示將要入寂往生。到了明年,即北宋仁宗明道元年(西元一○叁二年)十月八日,得疾,拒絕醫藥,仍然爲大衆略說佛法大要,令弟子請阿彌陀佛聖像,有人卻請觀音聖像來,遵式于是禮拜焚香祈願說:“我觀觀世音,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十方諸佛,同住真如實際,祈願受我一炷之香,諸佛證明,我將往生極樂淨土。”有人詢問他的歸宿,回答以常寂光淨土,到了當天晚上即坐化往生,時年六十九歲。就在當天,有人見到有一顆大星隕落于靈鹫山,紅色的光明盛大顯赫。(樂邦文類。佛祖統紀。蓮宗寶鑒)

  宋 義懷

  義懷。俗姓陳,浙江永嘉樂清人,年幼時即前往京城,依止景德寺而爲准備出家修行的童子,北宋仁宗天聖年間(西元一○二叁~一○叁一年),考試經典通過而得剃度出家。後來遍參各方的善知識,依止明覺禅師于翠X寺。有一日偶然間取水挑斷了扁擔,忽然大悟。作詩偈呈給明覺禅師印證,禅師稱善。後來先後住持了五個道場,從鐵佛寺到最後的天衣寺,化導的衆生非常廣大衆多。

  義懷既已徹悟佛法心原之後,仍然暗中地修行淨土。他曾經問跟他學佛的人說:“若是說舍棄娑婆穢土而求取極樂淨土,厭離此土而欣願彼國,則是取舍的情執,此乃是凡夫衆生的妄想分別。若是說沒有極樂淨土,則又違背佛陀所說的經典。畢竟要如何是好呢?”然後又自己回答說:“生則決定往生,去則實在不曾去。”晚年由于疾病,居住在河南池陽的松山庵。弟子智才,住臨平(今浙江杭縣東北四十裏)的佛日寺,迎請義懷回寺侍奉。有一日智才往蘇州去,義懷派人督促他回到佛日寺,然後才告別大衆而往生,時年七十二歲。(僧寶傳。樂邦文類)

  宋 本如

  本如,明州(浙江甯波市)句章人,年少時依止法智知禮大師學習佛法,善長文詞筆墨,曾經向法智請教經義,法智說:“爲我作侍者叁年,才向你說。”叁年後,又懇求請教,法智大聲一喝,並叫道:“本如!”本如于是豁然開朗有所省悟,以偈頌呈給法智,法智認可之。北宋真宗祥符四年(西元一○一一年),主持東山承天寺,大振佛法顯揚正道,前後經曆了叁十年。講《法華》、《涅槃》、《金光明》、《觀無量壽》等經,以及天臺宗的教觀,達六七遍之多。曾經集合一百名大僧,修法華長忏達一年,祥瑞的感應屢次顯現。

  北宋仁宗慶曆二年(西元一○四二年),賜號爲“神照法師”。與丞相章得象等諸位賢者,結集白蓮社。宋仁宗特別贊揚其道場,賜名爲“白蓮寺”。北宋仁宗皇祐叁年(西元一○五一年)五月十八日,稍有疾病,升堂說法,與大衆訣別,然後安祥往生,時年七十歲。當天江上的漁夫,看到雲端上有僧人向西而去。當時的天氣非常炎熱,但是異香仍然極爲濃厚。到了第二年,弟子打開龛柩的門鎖,看見本如法師的遺體,色身不壞面貌如生,並有大蓮華生長開放在他的塔前。(佛祖統紀)

  宋 仁嶽

  仁嶽。字潛夫,俗姓姜,霅川人(浙江吳興)。聽聞法智大師在南湖(浙江嘉興)教化衆生,因此前往追隨學習。一段時間之後,豁然開朗而有所得的樣子。又與十位志同道合的人,修習“請觀音叁昧”,安坐在靜室之中,隱約之中好像生死的幻夢醒了一樣。後來多次主持杭州一帶叢林的講席,廣大地宏揚佛陀的教化。年老時回到故鄉,主持祥符寺,皇帝賜號爲“淨覺”。晚年,專修淨土法門,燃叁根手指供佛,奉持戒律極爲精嚴。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西元一○六四年)叁月二十四日,告訴門人弟子說:“我明日午時,應當要走了。”到了明天,遺留偈頌,安坐而往生。曾經著有《彌陀經疏》二卷,又作《指歸記》兩卷來解釋前一本書。仁嶽往生叁十年後,寺院的大衆夢見仁嶽說應該要遷塔,等到打開龛柩時,見到仁嶽肉身不壞,身旁舍利子充滿,因此再度以完整的禮儀埋葬之。(佛祖統紀)

  宋 處謙

  處謙。俗姓潘,浙江永嘉人。母親夢見祥瑞的雲彩飛入懷中,懷孕了叁年才出生。依止常甯寺契能法師出家,北宋真宗祥符初年(西元一○○八年)獲准剃度,隨即前往天竺寺學習佛法,慈雲遵式大師非常器重他。後來又參訪神照本如法師,徹底地明白圓頓法門的宗旨。不久即身居首座和尚之位。接著回到常甯寺作住持,經曆了慈雲寺、妙果寺、赤城寺、慧林寺、淨住寺、南屏寺、天竺寺等十座道場,經四十年的時間,講經弘化從不厭倦懈怠,入門求教的弟子達到叁千人,皇上賜號爲“神悟”。

  北宋神宗熙甯八年(西元一○七五年)四月十五日,早晨起來之後,沐浴更衣,集合大衆諷誦普賢行法,以及《阿彌陀經》。過一會兒,即升座,稱揚贊歎極樂淨土的殊勝功德,又告訴大衆說:“我悟得無生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已經很久了,今天我以無生而往生淨土。”然後安然而逝。(佛祖統紀)

  宋 慧才

  慧才。俗姓王,浙江永嘉樂清人,北宋真宗祥符初年(西元一○○八年)獲准剃度,年十叁歲時,受具足戒,前往四明山追隨學習于法智大師。由于悔恨自己的愚癡遲鈍,因此時常持誦大悲咒。有一天忽然夢到一位清淨僧人,身長數丈之高,脫下袈裟披在慧才身上。第二天,莅臨講座聽經時,豁然開悟,從前一直到現在所聽聞到的佛法,一時之間都洞徹明了。後來拜見慈雲遵式大師,以師禮來奉侍服勞,日夜精勤從不懈怠。北宋英宗治平初年(西元一○六四年),居住于法慧寶閣,賜號爲“廣慈”。不久,隱退居住在雷峰塔下,每天翹足誦大悲咒一百零八遍爲功課,又曾翹足仰望一晝夜,誦阿彌陀佛聖號。

  有一天晚上,夢見到達了極樂世界的七寶樓閣清淨宮殿,有人告訴他說:“淨土中品,是你所生的階位。”北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七八年)春天,爲僧俗二衆千人授菩薩大戒于雷峰塔,正在羯摩作法時,觀音像的頭頂放出光明,燈燭火炬與日光,都被此道光明映照而失去了光輝。淨慈守一禅師爲此事作了一篇《受戒放光記》。元豐六年(西元一○八叁年)五月二十一日,慧才更衣就座,書寫偈頌贊佛之後,說:“我往淨土是決定不移了!”然後安然而往生,時年八十六歲。(佛祖統紀。釋氏稽古略)

  宋 靈照

  靈照。俗姓盧,蘭溪人(浙江金華縣)。出家于寶慧寺,不到一個月,就通達了《法華》與《金光明》兩部經典。數年後,往浙江錢塘,依止香岩湛法師,學習天臺的教觀。又往江蘇吳興,依止淨覺仁嶽法師,從此以後天臺教法的義理及門戶派別,無不通達明了。神宗熙甯年間(西元一○六八~一○七七年),遷往華亭超果寺。神宗元豐年間(西元一○七八~一○八五年),主持吳山的解空寺,接著移居景德寺。前後數年之中,每遇到春天年初的時候,必定開淨業社念佛共修。參與法會的有兩萬多人,往往多獲得一些感應的靈驗事迹。

  靈照曾經在夢中,見到西方叁聖的威儀相好,靈照于是跪拜而問:“靈照一生持誦大乘經典,期望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知能夠達成願望嗎?”觀世音菩薩指示說:“淨土不遠,有願即生。”又曾誦經誦到深夜,忽然夢見普賢菩薩現身。因此發心造普賢菩薩像、誦經一萬部,以莊嚴他修行淨土的功業。北宋哲宗元祐五年(西元一○九○年)冬天,臥病在床,告訴侍者說:“我往生極樂世界的日期已經到了!”因此面向西方,右脅而臥疊起雙足而往生。火化時,異香撲鼻濃郁襲人,舍利子迸出流散開來。(佛祖統紀)

  宋 思義

  思義。字和甫,俗姓淩,湖州(浙江吳興)武康人,考試《法華經》,第一名而得度出家。依止明智韶法師學法,領悟理解的能力超過常人。修習四種叁昧行,後來頸子上生出一個肉瘤,夜裏夢見功德天拿桃子給他吃,他的疾病即消失,北宋神宗熙甯四年(西元一○七一年),皇上賜紫色袈裟,賜號“淨慧”,丞相蘇頌在統理杭州的時候,迎請思義居住于天竺寺,因此在當地廣大地弘揚佛法正道。

  北宋哲宗元祐叁年(西元一○八八年)二月十八日半夜,忽然結跏趺坐,告別大衆而往生。大衆在旁誦念佛號,一段時間之後,忽然又蘇醒過來,說:“剛才我隨著觀世音菩薩而行,見到一個金色身相的人,身體非常高大而垂下手臂,告訴我說:“你的業報因緣尚未盡,過七日後當來迎接你。””到了二十五日,又結跏趺坐而往生,埋葬的那一天,有紅色的雲彩低垂遍布在空中,如同引導的樣子,向西而去漸漸消失。(佛祖統紀)

  宋 宗赜、母師

  宗赜。湖北襄陽人,父親早亡,母親陳氏,撫養宗赜于舅舅家。年…

《淨土聖賢錄易解 (往生比丘第叁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