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恋财屡入取物,最后竟不复出,由救火者冒险入救,见其拥被伏地,背皮浮脱,气已绝矣。全室凡六楹,予吉居东,弟居西,因弟设肆经商于本镇,西室由文君携妾赁居,供有观音圣像及佛经,室竟无恙。
按侯母薄其前出,而己所生二子,竟交恶不孝,终毁其室。媳尤不孝,竟死于火,报亦惨矣。此系现报花报以示警,若不改悔行孝,后报尤惨,可畏哉!
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岂可不孝耶?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本乎天性之自然,众生之良知,羊知跪乳,鸦知反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不教而知,不学而能,固不待乎劝者也。无如世风日下,人类不齐,或为物欲所蔽,或为邪说所迷,遂致斲丧天良,汨没真性,忤逆父母翁姑,恬不知非,甚至弑父杀母,自以为是,此天下所以大乱,苟无因果报应以资劝惩,将不知伊于胡底也。以上各节,劝孝惩逆,报应昭彰,故欲求福免祸,亦应克尽孝道也。父母翁姑在堂,如佛在世,当服劳奉养以安之,或立身行道以显之,并劝持斋戒杀,常念弥陀观音圣号,以求生享福寿康宁,死即往生极乐,而报养育之恩于万一耳。谨增删古歌以劝孝,读此而犹不孝者非人也。
增删王中书劝孝歌
孝为百行首 诗书不胜录 富贵与贫贱 俱可追芳躅 若不尽孝道 何以分人畜
我今述俚言 为汝效忠告 百骸未成人 十月怀母腹 渴饮母之血 饥食母之肉
儿身将欲生 母身如堕狱 父为母悲伤 妻向夫啼哭 惟恐生产时 身为鬼眷属
一旦见儿面 母命喜再续 爱护如心肝 日夜勤抚鞠 母卧湿簟床 儿眠干被褥
儿睡正安稳 母不敢伸缩 一闻儿啼声 心惊与胆覆 儿若好夜啼 吵闹不安宿
百计取儿欢 心焦不敢触 儿粪不嫌臭 儿病甘身赎 寝食不能安 求神兼作福
横簪与倒钗 不暇思沐浴 儿若能行走 举足虑颠仆 儿若能饮食 省口恣所欲
乳哺经三年 血汗耗千斛 劬劳辛苦尽 儿年四五六 衣食父经营 礼义父教育
父贫或农工 艰辛难尽述 日夜竭勤劳 资财苦积蓄 只为养儿计 衣食忧穷蹙
更望子成龙 延师课诵读 纸笔与束修 在在筹丰足 慧敏恐疲劳 顽纯忧庸碌
有过代掩护 有善先表暴 儿行十里程 亲心千里逐 日暮未归来 倚门继以烛
慈爱本天性 真实无妄出 爱惜千万般 年至十五六 性气渐刚强 行止难拘束
儿长欲成婚 为访闺中淑 财礼费金钱 衣饰损布粟 一旦媳入门 父母心喜慰
谁知得妇美 待亲反疏忽 视亲面如土 爱妻颜如玉 亲责瞪双眸 妻骂不为辱
妻欲无不从 妻言不敢拂 美食瞒双亲 偕妻啖私室 亲穿旧布衫 妻著新罗服
父母或鳏寡 不怜守孤独 定省竟荒疏 糕饵先儿属 健只与一饭 病惟与一粥
衣服任单寒 衾裯失温懊 亲老或久病 服事厌重复 吝财不延医 反怨不早卒
任从妇女们 语言刺心腹 亲病忽垂危 兄弟分田屋 不思创业难 反嫌遗产薄
一旦到无常 孤棺殡山谷 享祭徒虚文 设宴自欢乐 坎陷不添土 草木不扫割
浑似无主坟 养子曾何托 更有不孝子 父死无管束 败尽父所遗 为非坐牢狱
慈乌尚反哺 羔羊犹跪乳 人为万物灵 何反不如物 何不思此身 形体谁养育
何不思此身 德性谁式谷 何不思此身 家业谁给足 父母即天地 罔极难报复
天地虽广大 难容忤逆族 及早悔前非 莫待天诛戮 奉劝为人子 孝经宜早读
养亲须及时 省得悲莪蓼 若是女儿身 孝思尤贵笃 勿忘本与源 常念风与木
儿出谋衣食 媳妇须贤淑 翁姑年衰老 犹如风中烛 饮食与起居 赖媳作心腹
奉侍要真诚 仪容须温肃 转眼为翁姑 果报恒迅速 雨水滴檐前 点点相继续
奉劝世间人 事亲如事佛 万善孝为先 信奉添福禄
第五节 戒杀延寿
一、寿近古稀 赵母金广量居士,江苏泰县人,默庵法师之母也。年十九适赵炳荣,事翁姑以孝闻。生子女五人,师其次也,幼多疾,久勿愈,遂舍入净业寺为僧,病忽瘳。母喜而发道心,皈依三宝,茹素戒杀。师将参学异地,母念之切,乃为说净土法门,劝母一心念佛,勿以儿女之虚幻因缘自苦。即起信心,虔修净业,念佛及观音圣号,终日不断,并以诵经放生等为助行。民国十三年秋夫死,深感无常迅速,念佛益精进,笃志求生西方。二十年水灾遍地,师即迎养,奉母进香普陀,礼观音菩萨,于梵音洞睹观音化身。至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塔,见舍利放光。廿二年五月初在家染重疾,知生西期近,诵心经藏余,为生西资粮。九月初五日沐浴面西卧,合家高声助念。怡然念佛而逝,享寿六十九,身冷顶温,经久始散。
二、夫享遐龄 龙母张太夫人,安徽桐城龙灿居士之母也。因夫壮年咯血,恐寿不永,遂发愿戒杀,每日诵观音经为夫祈祷,卒享遐龄,终身旧病未发,诚感应验,可谓著矣。
三、寿延耋耄 本际法师,号澄澈,俗名龙灿,字健行,毕业安徽公学,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任职军政教界。惑于肉类滋补之说,所伤物命最多,违母遗命,广造杀业,致患三期肺病,尪瘵羸弱,医药罔效。五十知非,始戒杀茹素,常念佛及观音圣号,遇人辄以念佛戒杀为劝,藉忏往业。迄五十六岁,体力转健,过于壮年,深感佛恩,特撰劝人速断肉食免罹灾难文,以告于世,俾同病同业者咸自省焉!民国四十年冬六十九岁,在台湾出家,建海印寺于基隆,念佛习静。五十七年八月十一日子时念佛安详而逝,享寿八十有五,荼毗获舍利七颗。
第六节 戒杀愈病
一、夫病即愈 四川夔门李培之居士,民国十七年与妻李邱衍白避匪居万县。廿一年秋闻大用法师讲经,遂偕入东川佛学社,虔诚念佛不懈。次年八月患赤白痢,经旬不愈,医云脉象甚险,妻骇极而泣,乃焚香祷告阿弥陀佛、观音大士,乞为增寿,发愿永守杀戒,五年后茹长斋,倘经济稍裕,印送观音起信稿以劝世。祷毕,忽招近榻旁,告以“顷见一人立床前,仿佛金罗汉,须臾即隐。”自是服药大效,数日即愈。
二、掌疽便愈 杭州秦福生之妻吴氏,民国廿三年七月右手中央忽生掌疽,初起甚小,痛苦异常,日夜不能眠。未及一旬,满手红肿,波及上臂,心坎闷塞,危险万状,迭经外科诊治,咸皆束手。秦为虔求观音菩萨拯救,吴亦发愿戒杀。翌日女佣出外求药,途遇儿科汪咏裳,自荐以药试之,果医十数次,拔出毒疔百余根,流出毒汁一大碗,便告痊愈。
三、乳痈渐愈 黄慧惇居士,苏州横泾镇人。民国廿七年正月十三日因积劳忧郁,外感风湿,及多食鲜鱼,致左乳生痈,医治无效,形如碗大,脓血渗漏。且素身弱,时发肝气,寒热咳嗽,饮食不进。延至二月十四日医拒开方,自思必死,即于床上虔念观音菩萨,忏悔发愿:从今永不食鱼,诚求垂祐。发愿后约三时许,忽呕脓血一大碗。因思脓从口出,决无生理,遂一心念佛待死。三分钟后,忽觉清香入鼻,寒热全退,肝气亦平,病已减半,便思食粥。次日友来问病,谓其家有西药棉花,请取一试,立见奇效。数日起床,病渐痊愈,至卅一年仍健在。
按痴疽即西医所谓必死之癌症也。吴愿戒杀,黄愿戒鱼,即蒙观音垂救而均愈。
普劝患癌症者,速念观音圣号,戒杀放生,则世无不愈之病矣。
四、旧病屡愈 上海华宏礼居士之妻章氏,法名海泽,自幼信佛,皈依兴慈法师,戒杀茹素,寓供观音圣像,常念大悲咒及观音圣号。惟体素衰弱,患血虚肝厥诸症,每因操劳过甚,或事不如意,旧病辄发。民国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起,初患寒热,继头痛剧烈,咳嗽呕吐,饮食难进,病势日重,中西兼治,均不见效。至廿五日病更危殆,牙关紧闭,滴水不能入口,昼夜昏厥四五次,知觉全失,合家惶急!华母之魂忽附其身,呼华乳名曰:“媳病殊凶险,汝等毋忽视,余为求观音菩萨加被,幸媳信佛,或可挽救。”华即沐手焚香,持大悲咒及圣号,含泪叩求大悲水,使缓饮之,似安静入睡。俄而醒曰:“顷有高僧,执杨枝,持小瓶,腾云来从窗入,在床前一转身而杳,君等见否?”并历述高僧之衣冠形状,头痛若失。华曰:“此必大士化身,特来救汝疾苦,即汝平日心念俱切之感应,宜善自静养,默念圣号,病愈后当益精进,慎勿放逸。”阅数日体渐复原。同年七月旧病又发,中西医佥谓伤寒,热度日高,历四十日未退,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承友介陈万镒老居士诊治,热未退,又患腹痛红痢咳嗽牙痈等症,请续诊,谓如痢不止,恐不治。嘱是晚强起,在圣像前忏悔,虔求一梦。指示所造业障,忏已安然入睡梦一老妪在海滨,问来此何事?答以求佛加被,并求忏悔。妪曰:“罪障自所难免,幸知戒杀忏悔。”问病何时可愈?妪曰:“十日后小愈,过十一月廿一日汝生日后可痊愈。”醒告华,华曰:“既见观音化身,自必有救。”果十日后不药自愈,冬至节已复健康,见者莫不惊异。
第七节 戒杀脱难
一、妻庆更生 浙江宁波张从新,家住上海,信佛戒杀,虔奉观音菩萨。民国十六年妻朱氏屡向星士推算命运,皆谓本年颇危,算张亦当克妻。七月十一日晨七时半上海西门唐家湾小菜场突然倒塌,正买菜人多之时,死伤二百余人。朱氏适往买菜,被压一碱菜空桶旁,蒙佛加被,神志未昏,有一小木柱落下撑住,得从瓦砾中爬出,泥浆满身,并无伤害。乘车返家,其母反夫喜出望外,咸庆更生。因此益增信心,至诚念佛,永戒杀生,以报佛恩。
二、被压得免 上海斜桥净土庵素菜厨司名炳荣者,忘其姓,平日茹素戒杀,礼念观音甚虔。当唐家湾小菜场倒塌时,亦在其中,身虽被压,而心神镇定,急大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忽觉头出洞外,适一屋顶穹窿套其颈项,得免此难。足证大士寻声救苦不可思议,念佛戒杀功不唐捐,愿皆谛信而力行之。
三、空袭无恙 族伯毛锦堂公,名齐家,住湖北通城县北门正街…
《观音灵感录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