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84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现在我把一些名相归笼一下,列成个表格分别解释一下:罗汉有三种,菩萨有三种,佛亦有三。心性罗汉、小乘罗汉和大乘罗汉的分别是什么呢?

  心性阿罗汉,就是这个人啊,在这个世界上面,他非常的喜欢寂静,喜欢安住,喜欢清净的状态,他本身具足解脱。他过去有这种善根存在,他这个人喜欢寂静。比如有人喜欢念佛,有人喜欢打坐,有人喜欢学佛,但是也有人喜欢去造恶业。这种信心罗汉呢,众生本身心中有这种佛性清净亮点,而这种亮点不需要发心的,本身就具足了,所以他过去善根因缘马上就喜欢安住。就像在社会上很多人,你要跟他讲行菩萨道他也行不通,你叫他做凡夫他也不愿做,但是你跟他讲阿罗汉,他马上就相信欢喜,这叫他信心里面本身具足的阿罗汉的这种善根。有人没有这善根,有人具足了此。

  小乘阿罗汉,是对于发心的人来讲,首先有这个小乘理念,理念已经通达了。他通过文字观察,破我见,破人我知见,达到心空万物,活在一种清净之中,他依涅槃而住,安住在涅槃自性上面。像这样的呢,属于是小乘阿罗汉,他一般是住在三十三天,是不能出来的。三十三天叫识空,识空那个地方很难遇到佛法,大菩萨都不能度他,只有佛才能度他。心性阿罗汉他只是信心里面具足了,但是他没有像小乘阿罗汉一种强烈的安住在那个法上。

  大乘阿罗汉,比如缘觉菩萨,发起了大乘的善信,像缘起性空,修因缘乘的,缘觉菩萨,或者独觉菩萨,见法而识空,他喜欢清净,但是他信心里面有大乘的根机,他有功德具,住在须弥山,跟弥勒菩萨同住的。大乘的阿罗汉基本上都是见弥勒菩萨。

  小乘的阿罗汉大部分都在三十三天。心性阿罗汉,就是你自性中本来具有的这个体,在生活中往往你有善根具足,会显现出来。但是一般在讲法,讲阿罗汉的时候,你如果都非常欢喜,你信心具足了。

  心性菩萨,比如那些当官的啊,皇帝啊,很多帮助穷人的人啊,但是他也不信佛,但是他信心里面又知道做善事,像基督教啊,那些做好事的啊,做医院啊,他都是心性菩萨。心性菩萨就是每个众生,像警察啊,或者你能带领一帮人,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啊,都属于是信心范围之类。社会上人认为我不做坏事多做善事就可以了,其实他信心里面已经有了菩萨体。社会上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修十善业啊,但是他不信佛,但是他信心里面已经有了菩萨体。一旦信佛的时候,拿起就是。就像一个坏人,他能够有很大的力气把地球放在手上,可以把它坏掉,但是他一旦信佛了以后呢,他可以让很多人得到幸福。心性菩萨本身是社会上的一个善人。菩萨不是佛教的专门的词语。菩萨是代表一个利他的精神,是觉有情。但是在没有信佛之前,他已经具足觉性体。不受菩萨戒,但是他心中做善,就是心性菩萨。心性菩萨是心里面本身具足的

  凡夫菩萨,过去我讲菩萨戒,什么叫受菩萨戒?受菩萨戒就是凡夫菩萨。。凡夫菩萨就是我们这些受了菩萨戒的菩萨,又通达于教义,了解了菩萨是什么,但是你又受了这个戒,信了佛受了戒,有求无上菩提心的人。像这样的人,虽然身体是在凡夫的体里面,但是确实这个菩萨是通的。

  大乘菩萨就不一样了,发了无上的菩提心,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并且求实证者,像普贤行愿,就是大乘菩萨,像观音菩萨倒驾慈航,这都属于是大乘的菩萨再来,有实证的。

  大乘也好,小乘也好,中乘也好,这种体属于是三,但是菩萨体是一,这个是通的。菩萨是属于通法,不通的是:心性,本来具有的;凡夫,已经发了愿了;大乘,是实证的。证而无证,他证到的正好是无证的体。如果你证了体性,你认为不能和这个无证的众生相应,菩萨不能一体,这个菩萨一定是在凡夫范围之类。真正的了解了这个法,明心达体了,你知道三是一,证诸法是一体。因为究竟法,不因为你的生灭而产生生灭。所以这个名字并不退失,并无障碍,所以没有多也没有少一点。心性罗汉虽然没有发心,但是他这个罗汉的自性并没有失去。小乘发觉心了,可以证,阿罗汉住在识空里面,识空就是我们众生的心识境啊。我们的识哪个不是空的?昨天今天明天哪天不是空的?他证的正好是我们现前所讲话的声音,他这个体是空的。不可能说阿罗汉证到识空而没有证到我现在这个本幻境空吧?所以阿罗汉证空的时候,正好证我空,当下的体阿罗汉的体是一,绝对不是三。所以一证,三个全部证。如果无证识空境界的时候有分别想,分别认为说有证的人,没有证的人。有这种分别想的时候,就有住,有住就是凡夫。而在凡夫位,就是在幻的体里面,在虚幻里面捞月亮,永远捞不到东西。只有在刚刚学佛的初步的时候,就应该要知道这个道理。如果你不知道这个道理,你在妄的体里面去修,怎么修都在虚幻的体里面,跟这个解脱一点关系都没有。阿罗汉的解脱与菩萨的解脱是无二的。

  但是阿罗汉的乘和菩萨的乘绝对是不一样的。阿罗汉人我空,没有众生。而大乘的阿罗汉是大乘善信,但是他喜欢安静,但是也有大心在那个地方。不舍,他不舍自己那个清净体。他随缘,我能度你就度你,我不能度你我就不度。我有缘跟你在一起,因为大乘的菩萨发愿的体是要度一切众生的,阿罗汉是随缘性的,叫缘起性空的。他能帮助你他就帮,帮助不了他绝对不会勉强,为什么呢?他了解缘起性空。他没有什么帮和不帮的体。所以阿罗汉是自了汉。菩萨的解脱跟阿罗汉的解脱是没有二的。但是我们众生想,这个解脱跟解脱无二,难道我们心性的菩萨,利益众生的菩萨的清净,跟阿罗汉的清净,难道是一样吗?为什么阿罗汉坐在那里那么清净呢?为什么这些大乘的菩萨怎么不清净呢?这个里面有一个差距,以意识清净都是错误的,在法上面的清净才是真实的。所以阿罗汉获得的这个识空叫做识空清净。识空境上的清净确实获得一种大福报。在世间可以享受到一种清净的福田。

  但是大乘菩萨的这种善信,这种信心是在法上的一种信心,法空境上的这种信心,这个解脱啊,是与众生心是相应的。阿罗汉识空境上的这种信心呢,只有自解脱,不能利他。但是菩萨的这种信心呢,是利他的。大乘的菩萨所住的这种信心,做这个善事,而对善事生起无上的信心的时候,在利他的这种信心的体上面,、利乐有情,获得的一种清净,往往在自利上面,清净是同等的,除非你利他的心不重。举例来讲,如果你爸爸妈妈在火里烧的时候,和你现在很快乐的这个体,这个时候是哪一种心安呢?还是把你妈妈从火里救出来那种欢喜,和你自己坐在那里很清净的那种欢喜,这种清净解脱是不二的,但是乘上不一样了。为什么呢?一个是把妈妈救了,一个是没有救妈妈。但是解脱欢喜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解脱是不二的。

  自性即佛,每个人都有心中佛性,我们凡夫都是叫自性即佛,就是我们的本来,金刚经就是讲自性即佛。而你经过观察,进入菩萨道,从始到终,自性即佛就是分证即佛,从头开始的时候你就是佛的时候,在分证的过程中都是解脱体,都是解脱的佛,在这个解脱达到究竟的时候,他还是佛。分证即佛,就是相上现的是不一样而已。凡夫现的是生灭相,我们菩萨现的是分证相,究竟佛现的是圆满相,佛是一证全证。分证佛,先证觉性即佛,然后证报身庄严,第三证自己自性清净法身佛,第四证如来解脱佛,第五生起解脱知见一切众生佛,叫五分法身一起证。这个佛是一,但是前面的是三,三即一,一即三。只要是一,我们就好办。为什么呢?这个一的体里面,不管是自性,还是分证,还是究竟,不管是心性、凡夫与大乘,它是通达于自性,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呢,不管是信心罗汉,没有发菩提心的小乘的罗汉的心,也没有发出大乘阿罗汉利益众生的心,但是你一旦遇到实相,比如遇到金刚经,而解脱是无二的。就是说,任何一个凡夫遇到金刚经,获得的解脱是无二的。因为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在分别相上面,我们好像是三,但是这个体里面是一,但是我们要对这个罗汉的一生起信心,这个三心就是我们众生现前的业里面显现出来的法而已。每个众生,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男女这个体我们很难改变的,但是我们对于阿罗汉的心性都是一样的。就像我们现在讲话,大家都能听得到,这个声音是一样的,但是你们现的这个相,绝对不是一样。既然不是一样,何必勉强不一样的东西呢?为什么不选择一样的体呢?所以我们要选择的是一样,不要勉强的在不一样的相上面下功夫,因为每个众生的业力不一样。还是我们的解脱重要呢?还是我们现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这个体很重要呢?所以分别体这个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我们心性的解脱。

  为什么要讲佛菩萨?为令佛法不灭故。不管是大乘教法是不是后来菩萨所造,还是佛陀当时说。释迦牟尼佛终究在众生心中也会灭,但是释迦牟尼佛一定会看得到,因为他与一切众生是通达的,他现在过去未来无所不知。如果你认为释迦牟尼佛没有通达一切众生心,证明释迦牟尼佛不是完全知者,既然不是完智者,我干吗要去跟这个佛走呢?所以大乘教法,释迦牟尼佛一定会说,他要说究竟的一个尽未来际的佛,就是法身跟报身。化身佛是众生生灭之体,在印度示现一下而已。但是真正要示现的是什么呢?一定是菩萨之法,一定是究竟之佛,尽未来际不生不灭。而菩萨还是有生灭的相,阿罗汉更有生灭相。不可能佛陀重视生灭,不重视不生不灭吧?如果释迦牟尼佛不重视不生不灭的这个体,那释迦牟尼佛叫什么佛呢?所以大乘的教法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其他一定是方便而立,是因众生心。小乘阿罗汉是众生,菩萨是众生,唯有佛陀示现佛的究竟,是佛陀因地中想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要给与众生的东西。

  在《无量寿经》里讲,佛陀出世大因缘,唯说弥陀洪愿海。就是为了说阿弥陀佛。在…

《《金刚经》系列开示 8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