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84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現在我把一些名相歸籠一下,列成個表格分別解釋一下:羅漢有叁種,菩薩有叁種,佛亦有叁。心性羅漢、小乘羅漢和大乘羅漢的分別是什麼呢?

  心性阿羅漢,就是這個人啊,在這個世界上面,他非常的喜歡寂靜,喜歡安住,喜歡清淨的狀態,他本身具足解脫。他過去有這種善根存在,他這個人喜歡寂靜。比如有人喜歡念佛,有人喜歡打坐,有人喜歡學佛,但是也有人喜歡去造惡業。這種信心羅漢呢,衆生本身心中有這種佛性清淨亮點,而這種亮點不需要發心的,本身就具足了,所以他過去善根因緣馬上就喜歡安住。就像在社會上很多人,你要跟他講行菩薩道他也行不通,你叫他做凡夫他也不願做,但是你跟他講阿羅漢,他馬上就相信歡喜,這叫他信心裏面本身具足的阿羅漢的這種善根。有人沒有這善根,有人具足了此。

  小乘阿羅漢,是對于發心的人來講,首先有這個小乘理念,理念已經通達了。他通過文字觀察,破我見,破人我知見,達到心空萬物,活在一種清淨之中,他依涅槃而住,安住在涅槃自性上面。像這樣的呢,屬于是小乘阿羅漢,他一般是住在叁十叁天,是不能出來的。叁十叁天叫識空,識空那個地方很難遇到佛法,大菩薩都不能度他,只有佛才能度他。心性阿羅漢他只是信心裏面具足了,但是他沒有像小乘阿羅漢一種強烈的安住在那個法上。

  大乘阿羅漢,比如緣覺菩薩,發起了大乘的善信,像緣起性空,修因緣乘的,緣覺菩薩,或者獨覺菩薩,見法而識空,他喜歡清淨,但是他信心裏面有大乘的根機,他有功德具,住在須彌山,跟彌勒菩薩同住的。大乘的阿羅漢基本上都是見彌勒菩薩。

  小乘的阿羅漢大部分都在叁十叁天。心性阿羅漢,就是你自性中本來具有的這個體,在生活中往往你有善根具足,會顯現出來。但是一般在講法,講阿羅漢的時候,你如果都非常歡喜,你信心具足了。

  心性菩薩,比如那些當官的啊,皇帝啊,很多幫助窮人的人啊,但是他也不信佛,但是他信心裏面又知道做善事,像基督教啊,那些做好事的啊,做醫院啊,他都是心性菩薩。心性菩薩就是每個衆生,像警察啊,或者你能帶領一幫人,使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啊,都屬于是信心範圍之類。社會上人認爲我不做壞事多做善事就可以了,其實他信心裏面已經有了菩薩體。社會上孝敬父母,尊重師長,修十善業啊,但是他不信佛,但是他信心裏面已經有了菩薩體。一旦信佛的時候,拿起就是。就像一個壞人,他能夠有很大的力氣把地球放在手上,可以把它壞掉,但是他一旦信佛了以後呢,他可以讓很多人得到幸福。心性菩薩本身是社會上的一個善人。菩薩不是佛教的專門的詞語。菩薩是代表一個利他的精神,是覺有情。但是在沒有信佛之前,他已經具足覺性體。不受菩薩戒,但是他心中做善,就是心性菩薩。心性菩薩是心裏面本身具足的

  凡夫菩薩,過去我講菩薩戒,什麼叫受菩薩戒?受菩薩戒就是凡夫菩薩。。凡夫菩薩就是我們這些受了菩薩戒的菩薩,又通達于教義,了解了菩薩是什麼,但是你又受了這個戒,信了佛受了戒,有求無上菩提心的人。像這樣的人,雖然身體是在凡夫的體裏面,但是確實這個菩薩是通的。

  大乘菩薩就不一樣了,發了無上的菩提心,要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並且求實證者,像普賢行願,就是大乘菩薩,像觀音菩薩倒駕慈航,這都屬于是大乘的菩薩再來,有實證的。

  大乘也好,小乘也好,中乘也好,這種體屬于是叁,但是菩薩體是一,這個是通的。菩薩是屬于通法,不通的是:心性,本來具有的;凡夫,已經發了願了;大乘,是實證的。證而無證,他證到的正好是無證的體。如果你證了體性,你認爲不能和這個無證的衆生相應,菩薩不能一體,這個菩薩一定是在凡夫範圍之類。真正的了解了這個法,明心達體了,你知道叁是一,證諸法是一體。因爲究竟法,不因爲你的生滅而産生生滅。所以這個名字並不退失,並無障礙,所以沒有多也沒有少一點。心性羅漢雖然沒有發心,但是他這個羅漢的自性並沒有失去。小乘發覺心了,可以證,阿羅漢住在識空裏面,識空就是我們衆生的心識境啊。我們的識哪個不是空的?昨天今天明天哪天不是空的?他證的正好是我們現前所講話的聲音,他這個體是空的。不可能說阿羅漢證到識空而沒有證到我現在這個本幻境空吧?所以阿羅漢證空的時候,正好證我空,當下的體阿羅漢的體是一,絕對不是叁。所以一證,叁個全部證。如果無證識空境界的時候有分別想,分別認爲說有證的人,沒有證的人。有這種分別想的時候,就有住,有住就是凡夫。而在凡夫位,就是在幻的體裏面,在虛幻裏面撈月亮,永遠撈不到東西。只有在剛剛學佛的初步的時候,就應該要知道這個道理。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道理,你在妄的體裏面去修,怎麼修都在虛幻的體裏面,跟這個解脫一點關系都沒有。阿羅漢的解脫與菩薩的解脫是無二的。

  但是阿羅漢的乘和菩薩的乘絕對是不一樣的。阿羅漢人我空,沒有衆生。而大乘的阿羅漢是大乘善信,但是他喜歡安靜,但是也有大心在那個地方。不舍,他不舍自己那個清淨體。他隨緣,我能度你就度你,我不能度你我就不度。我有緣跟你在一起,因爲大乘的菩薩發願的體是要度一切衆生的,阿羅漢是隨緣性的,叫緣起性空的。他能幫助你他就幫,幫助不了他絕對不會勉強,爲什麼呢?他了解緣起性空。他沒有什麼幫和不幫的體。所以阿羅漢是自了漢。菩薩的解脫跟阿羅漢的解脫是沒有二的。但是我們衆生想,這個解脫跟解脫無二,難道我們心性的菩薩,利益衆生的菩薩的清淨,跟阿羅漢的清淨,難道是一樣嗎?爲什麼阿羅漢坐在那裏那麼清淨呢?爲什麼這些大乘的菩薩怎麼不清淨呢?這個裏面有一個差距,以意識清淨都是錯誤的,在法上面的清淨才是真實的。所以阿羅漢獲得的這個識空叫做識空清淨。識空境上的清淨確實獲得一種大福報。在世間可以享受到一種清淨的福田。

  但是大乘菩薩的這種善信,這種信心是在法上的一種信心,法空境上的這種信心,這個解脫啊,是與衆生心是相應的。阿羅漢識空境上的這種信心呢,只有自解脫,不能利他。但是菩薩的這種信心呢,是利他的。大乘的菩薩所住的這種信心,做這個善事,而對善事生起無上的信心的時候,在利他的這種信心的體上面,、利樂有情,獲得的一種清淨,往往在自利上面,清淨是同等的,除非你利他的心不重。舉例來講,如果你爸爸媽媽在火裏燒的時候,和你現在很快樂的這個體,這個時候是哪一種心安呢?還是把你媽媽從火裏救出來那種歡喜,和你自己坐在那裏很清淨的那種歡喜,這種清淨解脫是不二的,但是乘上不一樣了。爲什麼呢?一個是把媽媽救了,一個是沒有救媽媽。但是解脫歡喜是一模一樣的。所以解脫是不二的。

  自性即佛,每個人都有心中佛性,我們凡夫都是叫自性即佛,就是我們的本來,金剛經就是講自性即佛。而你經過觀察,進入菩薩道,從始到終,自性即佛就是分證即佛,從頭開始的時候你就是佛的時候,在分證的過程中都是解脫體,都是解脫的佛,在這個解脫達到究竟的時候,他還是佛。分證即佛,就是相上現的是不一樣而已。凡夫現的是生滅相,我們菩薩現的是分證相,究竟佛現的是圓滿相,佛是一證全證。分證佛,先證覺性即佛,然後證報身莊嚴,第叁證自己自性清淨法身佛,第四證如來解脫佛,第五生起解脫知見一切衆生佛,叫五分法身一起證。這個佛是一,但是前面的是叁,叁即一,一即叁。只要是一,我們就好辦。爲什麼呢?這個一的體裏面,不管是自性,還是分證,還是究竟,不管是心性、凡夫與大乘,它是通達于自性,是沒有區別的。所以呢,不管是信心羅漢,沒有發菩提心的小乘的羅漢的心,也沒有發出大乘阿羅漢利益衆生的心,但是你一旦遇到實相,比如遇到金剛經,而解脫是無二的。就是說,任何一個凡夫遇到金剛經,獲得的解脫是無二的。因爲叁即是一,一即是叁。在分別相上面,我們好像是叁,但是這個體裏面是一,但是我們要對這個羅漢的一生起信心,這個叁心就是我們衆生現前的業裏面顯現出來的法而已。每個衆生,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女的,男女這個體我們很難改變的,但是我們對于阿羅漢的心性都是一樣的。就像我們現在講話,大家都能聽得到,這個聲音是一樣的,但是你們現的這個相,絕對不是一樣。既然不是一樣,何必勉強不一樣的東西呢?爲什麼不選擇一樣的體呢?所以我們要選擇的是一樣,不要勉強的在不一樣的相上面下功夫,因爲每個衆生的業力不一樣。還是我們的解脫重要呢?還是我們現在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這個體很重要呢?所以分別體這個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我們心性的解脫。

  爲什麼要講佛菩薩?爲令佛法不滅故。不管是大乘教法是不是後來菩薩所造,還是佛陀當時說。釋迦牟尼佛終究在衆生心中也會滅,但是釋迦牟尼佛一定會看得到,因爲他與一切衆生是通達的,他現在過去未來無所不知。如果你認爲釋迦牟尼佛沒有通達一切衆生心,證明釋迦牟尼佛不是完全知者,既然不是完智者,我幹嗎要去跟這個佛走呢?所以大乘教法,釋迦牟尼佛一定會說,他要說究竟的一個盡未來際的佛,就是法身跟報身。化身佛是衆生生滅之體,在印度示現一下而已。但是真正要示現的是什麼呢?一定是菩薩之法,一定是究竟之佛,盡未來際不生不滅。而菩薩還是有生滅的相,阿羅漢更有生滅相。不可能佛陀重視生滅,不重視不生不滅吧?如果釋迦牟尼佛不重視不生不滅的這個體,那釋迦牟尼佛叫什麼佛呢?所以大乘的教法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其他一定是方便而立,是因衆生心。小乘阿羅漢是衆生,菩薩是衆生,唯有佛陀示現佛的究竟,是佛陀因地中想得到的東西,也就是要給與衆生的東西。

  在《無量壽經》裏講,佛陀出世大因緣,唯說彌陀洪願海。就是爲了說阿彌陀佛。在…

《《金剛經》系列開示 8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