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85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聽聞金剛經的功德利益

  但如果你的信心不強,就是說你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怎麼再乎,內心非常淡薄,不象六祖大師一念相應,你還是按照正式的習氣去做,聞到金剛經必然有你自己的境界現前;聞到金剛經事實上你相當于擁有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的功德,布施的功德,再有法報化相應的哪個體,你能思維了,就是說我講的時候,在你的心中轉了一下,思維了一下;産生了信;這種功德相當于以恒河沙的七寶,來做布施。而你呢不但能思維並且生實相,或者向六祖大師那樣當下承擔,這個也不可思議,相當于用恒河沙的生命來供養是不是,證明這裏面比量上經典校量功德上面不一樣的體,也就是聞到金剛經不一定是一樣的解脫.。經典上講有人聞經後,得須陀洹,有得阿那含,有得阿羅漢等等不一樣的結果也是此意。我現在講金剛經,你們聞了以後解脫領悟也是不一樣的,不過不管哪種受用都是如金子般的功德,珍藏在你的心中永遠是金貴無比的;既是墮到地獄大火在燒,也會變成清涼。

  所以一定要聞金剛經,哪怕是什麼也沒有聽懂,只在心裏打了個“坎”,這種功德也如恒河沙虛空一般的功德,做布施你在外面那麼辛苦:“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又怎麼樣呢?還不如你今天來此聽講,真實的聞到金剛經:(“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刹那間一瞬你與實相相應,功德就非常不可思議了。就象釋迦牟尼佛講妙法蓮華經,500阿羅漢退席,阿難問:他們應墮什麼地獄?文殊菩薩答:莫做是說莫做是說,雖未信故,既墮地獄也有蓮花托住給他托上來,只是稍微“意思”一下“過一下”而已,然後升到天道。爲什麼呢?大家想一想?也就是說這個法聽到、聞到,是跟我們的實相相應的,只要跟實相相應的哪一刹那,都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不可以不相信此功德。所以不管你是否能夠聽懂,都會得到極大的利益。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如是就是實相,如者即如來,是者究竟覺,菩薩遇實相究竟覺;上無諸佛可得,下無衆生可度,度衆生就是供養諸佛,供養諸佛就是廣度衆生;所以他在布施于衆生的時候,其實是在供養諸佛;供養諸佛就是布施衆生;上無佛可成,因爲供養諸佛當體即是;他在利益衆生就是供養諸佛;對于衆生而言是在救濟我,對于覺性而言是在供養諸佛;爲什麼呢?因爲究竟,如來無取無舍;也就是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個體跟無生法忍是相應的;衆生一切法是我心法,衆生一切心是我無住之心,衆生之法是菩薩無住之法;法本無住,衆生本無心;只有衆生一個妄,妄是了不可得;就是說:實在是沒有這個東西顯現過,菩薩他知道,他跟衆生打成一片的時候,是跟衆生無住之心打成一片,跟衆生無生之相……法界相就是菩薩相,所有的法界就是菩薩之相,菩薩以法界爲相,菩薩心以無住爲心,無住心是佛心,法界相是莊嚴之相;莊嚴相叫報身相,無生是法身相,所以他到衆生裏面。

  所謂持戒實在是無戒可持,所謂布施實在是沒有東西可施;忍辱實在是沒有什麼可忍;爲什麼,既是無生何來之忍。你罵菩薩,罵的體是清淨無二的,他不是說我來對立來罵,你罵的體是清淨無住體,對罵的這個相他接受故,接受叫忍,不生叫戒;你罵我,我不生,我清淨故,不生惡念,善念,就叫做戒;而持戒,你只要不生,不就是利益衆生嗎?對一切衆生相,不舍此相,因爲不舍相,就是不舍衆生;此相是莊嚴之相,你罵我不離相,不離心,因爲不生心是謂佛之心,一切諸佛在這個清淨心裏面,不離相,此相此體,就是如來報身法身無二故,離開法身沒有報身,離開報身沒有法身;就象木頭不離桌子,桌子不離木頭;如果離開桌子找木頭,無有是處,(離開)當下體裏面找諸佛,無有是處;你妄上加妄;真正的是妄見呢?因爲此相即體,此體即相,此體是我無住之體,所以菩薩心與無住之心是合一的,所以沒有菩薩心可得。

  相:相上是無住之相,就是報身;如來報身與菩薩相上不二故,就是衆生利他的心;相上無生,叫持戒,持戒爲性體,你要持戒就是舍,跟無住是相應的;無住即佛,戒即是佛;布施就是菩薩,這個布施不是說我拿錢給你叫布施;成佛非從此中顯,不是說你施了錢之後就可以得到佛了;施:是一切相無生,相上不生念頭,叫施;你罵我,我無生故,這個叫布施;不動念頭不就是生嗎?不就是布施嗎?什麼叫“施”呢?施即“舍”意,舍即無住之意,無住就是空的意思;空就是法界,就是心的意思;真正心本空故,只要不住即心,就是在世界上只有你罵我講我好話,講我壞話,一切相上不住;只要你無住則即是持戒;戒上無住,相上面就是布施。所以布施、持戒,得種種叁昧,忍呢叫無生法忍;心忍,心清淨故,法忍,平等故;無生法忍,大悲心重故;所以只要你叁心具足,持戒具足,持戒俱足得福田,布施具足得報身體,你忍辱現前得心忍;聲忍和無生法忍;聲忍就是寂靜禅定智慧顯現出來,禅定、精進,爲什麼呢?因爲此法在定中,法定;一切叁昧普賢叁昧現前,一念于法界,法界于一念;一切施一切事相應,因爲都是我心故,一切菩薩安住在這個體裏面。菩薩莊嚴在哪裏呢?在一念法上邊;我布施這一念法,一切菩薩所住,菩薩一念心能遍法界,所有菩薩的莊嚴就是相,而菩薩莊嚴相是一念無住心,一念無住心即佛,遍法界心是菩薩……。

  當下一念的真意,當下一念的重要,當下一念的內涵,當下一念的安住,當下一念的信心

  我現在這一念雖然是這小小的一念,證悟的大乘的菩薩也無非是此一念,諸佛的無住體還是這一念;菩薩遍莊嚴還是這一念,只是菩薩能見到我們見不到法界而已;見不到他方世界而已;菩薩見到他方世界是因爲菩薩遍莊嚴故;無住與一切相應故;我們在化身裏面看不到他方世界,但是他方世界確實是在菩薩這一念裏邊,所以呢諸佛都在這一念無住體裏面,所以無住現法界,法界就是菩薩身,菩薩身者在一切衆生我們現在這一念當中,所以呢我們一定要生起信心,就是說中間實在是沒有任何助緣;你不要以爲說我見不到我就不信,我見不到,但是你信心一定要具足;比如你到這個房子裏來了,這個房子太大了,你看不到這個房子的邊,就認爲你不在房子裏面嗎?事實上你確實在房子裏面;你只能看到你的範圍之內,菩薩可以看更廣,你心裏面看的這個法界,菩薩心裏面看的還是這個法界,諸佛看到的還是心裏面的法界,不都是一心嗎?

  我們如何爲“看不到”所騙,如何變眼睛在信,爲心在信?

  所以呢你到這裏面來的時候,你看到你的範圍之內,不能代表你不在房子裏面;因爲你不能看周遍故,就是說房子太大了,你只能看到你的範圍之內,大家都在房子裏面,我現在看到你們,你們就看到我一個人,你只看到我一個人的時候,就是我一個人;但我看到你們的時候,是我的菩薩心啊,如果你能看到背後,你也看到你自己啊;但是爲什麼看不到大家,只看到我一個人呢?因爲是你的安住處,大家都在這個房子裏面,無大無小,事實上呢你看到我一個人,我可以看到大家;所以呢,菩薩跟佛,跟衆生差別就是這個樣子的;因爲我看不到就不信了,卻不知道你信就可以了(其實真正應該用心去信,跟眼睛沒有關系),實在是跟菩薩沒有關系。沒有區別,法報化是一體的,體相用知道吧?所以密宗爲用,禅宗爲體,淨土爲事,理事用,體相用;體相用是我們中國一代佛教;從用上面講我們叫化身,要相信此體不可隨意,叫做密;就是說你看不見,但是裏面“有”,你要對他生起信心來,無量無邊的信心,爲什麼呢?你與實相相應,雖然你看不到,跟實相相應了,你沒有看到,不能代表你沒有信到位啊;如果你轉過頭來,一念迷就不相應了;我們要的只是一念相應,所以呢我們發菩提心是這樣的發心;如此天天在持戒忍辱精進,實際上我們是天天在犯戒,實際上我們沒有持戒。

  爲什麼?起心動念無非犯戒,如果你跟菩薩心跟金剛經不相應,那一天不再犯戒呢?你不了解菩薩心,你說我要度衆生,但是呢,起心動念,你作惡業我就生惡念,作善業就善念,天天在善惡上起分別,不舍故,不舍不能成就布施,不能成就布施還叫菩薩嗎?不能成就布施你就犯戒;布施又不策舍除貪婪心理,布施也沒有了;你當下我念生起來的時候,那有忍辱可提呢?哪有心忍?哪有法忍呢?哪有無生法忍呢?叁忍不能現前。忍辱犯了,哪能精進呢?徹底的妄生你這個精進也不存在;精進沒有了,你這個跟般若也不能相應;所以呢一死全死;六度波羅蜜都不能出來;你沒有六度波羅蜜你怎麼去行菩薩道呢?想一想?但是一旦信了金剛般若波羅蜜,實在容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金剛經才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金剛經首先是說,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就是要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什麼心呢?就是自利利他。

  所以呢我們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聞此金剛經就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除聞此經外,你供養無量諸佛,無空過者,還不如聞此經啊;聞此般若經勝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啊;想一想,我們不是要供養諸佛嗎?聞到此經典就得到此利益,你不好把這個金剛經告訴別人啊,以你自己所有的行爲,還不如把金剛經告訴別人啊;爲什麼?把金剛經告訴別人令衆生進入智慧,自然會守六度波羅蜜,象基督教穿白衣啊做醫院啊,只能救哪些表面的東西;事實上呢,他智慧未開,把般若波羅蜜教給他的時候,真正行六度波羅蜜,令一切衆生行菩薩道,我們就應努力的宣楊金剛經;或者我們宣楊無量壽經,或者我們念“南摩阿彌…

《《金剛經》系列開示 8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