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86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一切衆生企求內心之安,此系不安根源,也系四相根源

  昨天講到:“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 今天講:“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大家連貫起來可以看得到大意,微細的剖解,我們衆生從粗惑煩惱上來講,衆生往往是以妄心來看萬物的,對一切法的執著。一般衆生尋找的是內心中得到一種安的體(其實不找就是最大的安,因找而不安,不是因找而有一個安可得)。舉例來說,過去有對中年夫妻在一塊聊天,丈夫就問妻子,他說我要在外面找一個女人,你會有什麼想法呢?妻子就告訴他,她說那你說服我,你只要把我說服了,你就可以找。如果你沒有說服我,就不可以。說是這樣說,事實上呢,說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學佛也是一樣的,從低的方面來講,很簡單的方法都可以令我們解脫,因爲佛法就是令我們心安。但是對于你心裏面想法很多的話,很難。有人說,平常心就是道,他就心就安了。有人說,當下不生善惡念就是道,他心就安了。有人就不一樣了,有人說我要看到佛看到菩薩,我心就安了。看不到佛,看不到菩薩,活生生的走來走去的菩薩,我如果看不到我永遠不安(心眼不開“浮安”亦不可得)。有人不需要看到(用心會到不安自安,本而安,安而本),他就安了。有人非要看到佛菩薩才安心。

  阿羅漢聞善惡而能出善惡,我們爲何不能?

  法無定法,佛陀講法不一定是一樣,對什麼人就說什麼法。如果你要是一個很難教化的衆生,佛陀肯定是拿非常難的法來教化。如果你這個人很好教化,其實一句兩句就足矣。你就是對于大菩薩,可以大菩薩法來度之。對于我們人,很簡單的,以人法而度之。你像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只要講因果衆生就度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于阿羅漢的根性來講,一聽到馬上就得度,簡單的一個法就令衆生得度。但是呢,到了末法時代,像我們這個年代,又見不到佛,釋迦牟尼佛慧眼觀幾千年幾萬年以後的事情,乃至于盡未來際的事情,他都觀察無余。像我們這些衆生,你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不了改變一下你的善惡之心,但是我們不通達善惡之性,這個善惡的本性。只要有善有惡,必定無常,無常就無住,無住就無生,無生即涅槃,它是通達的。只要有善有惡的變化,做善爲什麼有善報呢?做惡爲什麼有惡報呢?因爲它是變化的。變化的就是無住體,無住即無生,無生就是你的真心,原來善惡本體就是你的真心。因爲妄故,就有善惡,善惡是我有妄之識。如果你不生妄心,哪有善惡體呢?就是相上有善惡,無非是心,善惡心一斷諸法就真啊。就是說,你善惡的心斷掉了,其實法也就真了。所以阿羅漢一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機緣成熟的衆生一聞即悟。緣覺之人一聽到緣起性空就悟到緣起。阿羅漢聽到無常無我寂靜涅槃,他的因緣就成熟,不是說另外有個什麼法可得。

  越把妄心舍去,解脫的力量就越大,舍妄即根本解脫

  對于我們善惡來講,你打我,那我打你一下,一個法師過來說,你打他是因爲他過去打了你,他深信因果了,那我就不打你了。但是在我不打你這個過程中,只是歇下了他的妄心而已,這個時候他不需要出任何力量他就解脫了。所以呢,越把妄心舍去,解脫的力量就越大。對于無常來講,阿羅漢聽到世間無常馬上就信,一信無常即不沾心。因爲無常就是變化的,他知道諸法無常,既然無常就是種種變化,而變化就無住,無住即寂滅,寂滅他就定了。所以一聽說諸法無常,他一坐下來,他馬上就靜下來,就寂滅了。爲什麼他這麼快呢?阿羅漢這種根性啊,他一聞到無常即入正定,馬上進入那一種寂滅的體裏面。一講諸法無我的時候,他馬上就不生我見,就人我空。但是阿羅漢有無常見無我見,無常見生我空,生人空,無我見生我空,叫人我之空。我空人空就是涅槃,就是無常無我寂靜涅槃,這是小乘裏面的執著。他不知道法空體,大我,大法,無有涅槃。他不知道涅槃也是一個執著,他不知道無常還是一個法的執著,無常也是清淨的法執,叫人空,無常是法空,無我是人空,人我空就是法空,我空是心空,心裏面跟人空的體相應的一刹那,就寂滅了,在寂滅體裏面就是阿羅漢的境界。

  這阿羅漢的境界住在哪裏呢?住在叁界最高的一層,還有一個識在那裏未斷。這個識是什麼識呢?就是叁十叁天。叁十叁天是大識空,識空在哪裏呢?是在化身裏面。但是他沒有破法空,不能進入報身啊,爲什麼他不能見報身呢?因爲無明未破故,他只能斷見思煩惱,不能斷無明煩惱。但是在法空裏面呢,無常無無常,無涅槃就是涅槃,什麼叫涅槃無涅槃呢?生死即是涅槃。什麼叫無我無無我呢?就是說有我就無我。什麼叫無常無無常呢?如來說無常即無無常,是名無常。阿羅漢只有無常無我,沒有無無常無無我。就是涅槃都沒有了。在大乘教法裏面,涅槃是沒有的,只有小乘裏面有涅槃可得。無我就是信心裏有我,我現在坐在這個地方就是無我之體,就到法裏面去了。阿羅漢一聽說無我,立即就寂滅了。無常就無生了,無生就寂滅,就進入涅槃寂靜了,然後進入識空。他有個識在那個地方。阿羅漢不知道無我無無我,無常無無常,一切法尚不應著,何況非法,連這個不執著法的體也沒有,回過頭來又到法裏面來。過去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個叫做凡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就是阿羅漢的境界。然後呢,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倒回來到法相裏面來了,就進入衆生的心。法空現前,上無佛可成下無衆生可度,這個體的顯現就不可思議,進入到常住法身,進入圓滿報身。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還不是常住,千百億化身就是當體即佛,悟到此體的時候確實你跟釋迦牟尼佛是一模一樣的,此世界就是阿羅漢化身土,阿羅漢見不到報身的,菩薩跟報身相應的。只有你回過頭來,無明無無明,無無明盡,這個體才是很現實的。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無有法,並不是我們知見上無有法,是實在是無有法。如果說我見無有法,還是有法。無有法,是徹底的斷你的念啊。我們講無有法是那個念裏面無有法。這個無有法,徹底的你自己空寂了,這個世間任何的法,不動一絲一毫。經典上講:不動此地而成就如來果德,此世界一毛一草一微塵許,也不需要動,而成就無上之正法。我們心中生無有法,有法,都叫做法。心中連生都不生起,那個叫做無有法,名爲菩薩。我爲什麼常常強調,山河大地即虛空都是如來法身的顯現,都是菩薩方便入衆生心想處。釋迦牟尼佛在哪裏?在一切衆生心想處。我們現在度你啊,那是一個相對而言,我在跟你講法,真正的法是實相,是報身實相。

  實相裏面有一個根本智和後得智。根本智法身報身是圓滿的,叫根本智。後得智就是衆生的心。智有兩種,一是令衆生開顯實相,就是般若體,這就是根本智。後得智就是給衆生方便安住,有出家在家法,有種種禅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種種法,乃至于親近出家人會有功德,拜佛獲得福報,這個都是叫做後得智,令衆生生信故。在根本智和後得智體,這是盡未來際,因爲菩薩功德是盡未來際的。

  菩薩之相:心是六度之心,身是清淨法身

  到了八地以上八地菩薩是無爲地,他的功德是遍滿一切處,在一切衆生心想處,他已經沒有身了。心是六度之心,身是清淨之法身,菩薩到底是什麼樣的?實在是無所得,他心是六度,心是衆生,身是法性身。也就是說,佛陀法身莊嚴此身,菩薩以法身莊嚴身故,菩薩以六度莊嚴心故,身心不二,佛與衆生不二故,中間無菩薩可得,那個叫做佛菩薩。你以爲見像的那個菩薩啊,實在是沒有相可得。小乘裏面就在強調,我們這個相是虛幻之相,四大五蘊生起的。只要我們一念不生,四大分散,所謂分散還是假名啊,實在是沒有什麼散的體,不多不少。你死的時候,世間的地火風水也不多一點,你在這個世間也不會少一點。就像大海水一樣,不多不少。也不會變,地還是地,火還是火,風還是風,水還是水,不因爲你死掉了地火風水就變了,它還是一點都不變(所變的只是我們忙活了生生世世的妄識而已,如人生生世世與虛空而戰)。因爲我們是以妄識而生,無爲法,無有法名爲菩薩。

  金剛經十六品以後都是破菩薩的細惑煩惱,細惑煩惱就是講智。“須菩提,無有法名爲菩薩”,因爲阿羅漢以爲有菩薩可得,有如來之所證,有所悟之智,所證之真如,都是我見人見。認爲證了一個什麼東西,叫衆生見,認爲佛陀有所證真如,不知道如來實在是無所證之證,無所證的體,好像是證了,其實是證我親身啊,證我此世界是一體故,是證這個體。我們好像如來有獨證,實際上呢,如來是證我現在啊,就是我現在這個體是如來所證。我們就不知道實相,在你證到實相的時候,你證那個體正好是證你當下的體,裏面實在是無有法,法就是代表我們心裏面的執著,法執,你有心中的法執必然會生心,有生心就有四相俱生,內心裏面有四相俱生,這裏是講內,不是講外。

  前面也講,無有法可得,爲什麼這個地方又講無有法呢?這裏是對于我們很細的俱生煩惱來講的,內心裏面還有一個真如啊,智啊,所證能悟啊,還有這個相續的體。

  凡夫四相及菩薩微細四相

  凡夫?大性衆生成佛度衆生,粗細之說,凡夫以五蘊生心爲執。就是說,我們凡夫執著什麼呢?以五蘊成就的我見,以四大成就的人見,衆生四大是一體的,對所緣的六度萬行,叫衆生見。然後産生相續,思維得失,叫壽者見。前面十六品講的,一個是破我執,我們緣于六度萬行,這種法的執著,破法執。求菩提也是法執,著相故。這些發心的菩薩從這個過程之中,我執法執都破了,已經悟到了般若,破掉了般若的疑心。已經知道沒有衆生可度,沒有佛可成。這後面還有一個沒有…

《《金剛經》系列開示 8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