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86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一切众生企求内心之安,此系不安根源,也系四相根源

  昨天讲到:“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今天讲:“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大家连贯起来可以看得到大意,微细的剖解,我们众生从粗惑烦恼上来讲,众生往往是以妄心来看万物的,对一切法的执着。一般众生寻找的是内心中得到一种安的体(其实不找就是最大的安,因找而不安,不是因找而有一个安可得)。举例来说,过去有对中年夫妻在一块聊天,丈夫就问妻子,他说我要在外面找一个女人,你会有什么想法呢?妻子就告诉他,她说那你说服我,你只要把我说服了,你就可以找。如果你没有说服我,就不可以。说是这样说,事实上呢,说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学佛也是一样的,从低的方面来讲,很简单的方法都可以令我们解脱,因为佛法就是令我们心安。但是对于你心里面想法很多的话,很难。有人说,平常心就是道,他就心就安了。有人说,当下不生善恶念就是道,他心就安了。有人就不一样了,有人说我要看到佛看到菩萨,我心就安了。看不到佛,看不到菩萨,活生生的走来走去的菩萨,我如果看不到我永远不安(心眼不开“浮安”亦不可得)。有人不需要看到(用心会到不安自安,本而安,安而本),他就安了。有人非要看到佛菩萨才安心。

  阿罗汉闻善恶而能出善恶,我们为何不能?

  法无定法,佛陀讲法不一定是一样,对什么人就说什么法。如果你要是一个很难教化的众生,佛陀肯定是拿非常难的法来教化。如果你这个人很好教化,其实一句两句就足矣。你就是对于大菩萨,可以大菩萨法来度之。对于我们人,很简单的,以人法而度之。你像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只要讲因果众生就度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阿罗汉的根性来讲,一听到马上就得度,简单的一个法就令众生得度。但是呢,到了末法时代,像我们这个年代,又见不到佛,释迦牟尼佛慧眼观几千年几万年以后的事情,乃至于尽未来际的事情,他都观察无余。像我们这些众生,你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不了改变一下你的善恶之心,但是我们不通达善恶之性,这个善恶的本性。只要有善有恶,必定无常,无常就无住,无住就无生,无生即涅槃,它是通达的。只要有善有恶的变化,做善为什么有善报呢?做恶为什么有恶报呢?因为它是变化的。变化的就是无住体,无住即无生,无生就是你的真心,原来善恶本体就是你的真心。因为妄故,就有善恶,善恶是我有妄之识。如果你不生妄心,哪有善恶体呢?就是相上有善恶,无非是心,善恶心一断诸法就真啊。就是说,你善恶的心断掉了,其实法也就真了。所以阿罗汉一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机缘成熟的众生一闻即悟。缘觉之人一听到缘起性空就悟到缘起。阿罗汉听到无常无我寂静涅槃,他的因缘就成熟,不是说另外有个什么法可得。

  越把妄心舍去,解脱的力量就越大,舍妄即根本解脱

  对于我们善恶来讲,你打我,那我打你一下,一个法师过来说,你打他是因为他过去打了你,他深信因果了,那我就不打你了。但是在我不打你这个过程中,只是歇下了他的妄心而已,这个时候他不需要出任何力量他就解脱了。所以呢,越把妄心舍去,解脱的力量就越大。对于无常来讲,阿罗汉听到世间无常马上就信,一信无常即不沾心。因为无常就是变化的,他知道诸法无常,既然无常就是种种变化,而变化就无住,无住即寂灭,寂灭他就定了。所以一听说诸法无常,他一坐下来,他马上就静下来,就寂灭了。为什么他这么快呢?阿罗汉这种根性啊,他一闻到无常即入正定,马上进入那一种寂灭的体里面。一讲诸法无我的时候,他马上就不生我见,就人我空。但是阿罗汉有无常见无我见,无常见生我空,生人空,无我见生我空,叫人我之空。我空人空就是涅槃,就是无常无我寂静涅槃,这是小乘里面的执着。他不知道法空体,大我,大法,无有涅槃。他不知道涅槃也是一个执着,他不知道无常还是一个法的执着,无常也是清净的法执,叫人空,无常是法空,无我是人空,人我空就是法空,我空是心空,心里面跟人空的体相应的一刹那,就寂灭了,在寂灭体里面就是阿罗汉的境界。

  这阿罗汉的境界住在哪里呢?住在三界最高的一层,还有一个识在那里未断。这个识是什么识呢?就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大识空,识空在哪里呢?是在化身里面。但是他没有破法空,不能进入报身啊,为什么他不能见报身呢?因为无明未破故,他只能断见思烦恼,不能断无明烦恼。但是在法空里面呢,无常无无常,无涅槃就是涅槃,什么叫涅槃无涅槃呢?生死即是涅槃。什么叫无我无无我呢?就是说有我就无我。什么叫无常无无常呢?如来说无常即无无常,是名无常。阿罗汉只有无常无我,没有无无常无无我。就是涅槃都没有了。在大乘教法里面,涅槃是没有的,只有小乘里面有涅槃可得。无我就是信心里有我,我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就是无我之体,就到法里面去了。阿罗汉一听说无我,立即就寂灭了。无常就无生了,无生就寂灭,就进入涅槃寂静了,然后进入识空。他有个识在那个地方。阿罗汉不知道无我无无我,无常无无常,一切法尚不应着,何况非法,连这个不执着法的体也没有,回过头来又到法里面来。过去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叫做凡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然后呢,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倒回来到法相里面来了,就进入众生的心。法空现前,上无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这个体的显现就不可思议,进入到常住法身,进入圆满报身。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还不是常住,千百亿化身就是当体即佛,悟到此体的时候确实你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模一样的,此世界就是阿罗汉化身土,阿罗汉见不到报身的,菩萨跟报身相应的。只有你回过头来,无明无无明,无无明尽,这个体才是很现实的。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无有法,并不是我们知见上无有法,是实在是无有法。如果说我见无有法,还是有法。无有法,是彻底的断你的念啊。我们讲无有法是那个念里面无有法。这个无有法,彻底的你自己空寂了,这个世间任何的法,不动一丝一毫。经典上讲:不动此地而成就如来果德,此世界一毛一草一微尘许,也不需要动,而成就无上之正法。我们心中生无有法,有法,都叫做法。心中连生都不生起,那个叫做无有法,名为菩萨。我为什么常常强调,山河大地即虚空都是如来法身的显现,都是菩萨方便入众生心想处。释迦牟尼佛在哪里?在一切众生心想处。我们现在度你啊,那是一个相对而言,我在跟你讲法,真正的法是实相,是报身实相。

  实相里面有一个根本智和后得智。根本智法身报身是圆满的,叫根本智。后得智就是众生的心。智有两种,一是令众生开显实相,就是般若体,这就是根本智。后得智就是给众生方便安住,有出家在家法,有种种禅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种种法,乃至于亲近出家人会有功德,拜佛获得福报,这个都是叫做后得智,令众生生信故。在根本智和后得智体,这是尽未来际,因为菩萨功德是尽未来际的。

  菩萨之相:心是六度之心,身是清净法身

  到了八地以上八地菩萨是无为地,他的功德是遍满一切处,在一切众生心想处,他已经没有身了。心是六度之心,身是清净之法身,菩萨到底是什么样的?实在是无所得,他心是六度,心是众生,身是法性身。也就是说,佛陀法身庄严此身,菩萨以法身庄严身故,菩萨以六度庄严心故,身心不二,佛与众生不二故,中间无菩萨可得,那个叫做佛菩萨。你以为见像的那个菩萨啊,实在是没有相可得。小乘里面就在强调,我们这个相是虚幻之相,四大五蕴生起的。只要我们一念不生,四大分散,所谓分散还是假名啊,实在是没有什么散的体,不多不少。你死的时候,世间的地火风水也不多一点,你在这个世间也不会少一点。就像大海水一样,不多不少。也不会变,地还是地,火还是火,风还是风,水还是水,不因为你死掉了地火风水就变了,它还是一点都不变(所变的只是我们忙活了生生世世的妄识而已,如人生生世世与虚空而战)。因为我们是以妄识而生,无为法,无有法名为菩萨。

  金刚经十六品以后都是破菩萨的细惑烦恼,细惑烦恼就是讲智。“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因为阿罗汉以为有菩萨可得,有如来之所证,有所悟之智,所证之真如,都是我见人见。认为证了一个什么东西,叫众生见,认为佛陀有所证真如,不知道如来实在是无所证之证,无所证的体,好像是证了,其实是证我亲身啊,证我此世界是一体故,是证这个体。我们好像如来有独证,实际上呢,如来是证我现在啊,就是我现在这个体是如来所证。我们就不知道实相,在你证到实相的时候,你证那个体正好是证你当下的体,里面实在是无有法,法就是代表我们心里面的执着,法执,你有心中的法执必然会生心,有生心就有四相俱生,内心里面有四相俱生,这里是讲内,不是讲外。

  前面也讲,无有法可得,为什么这个地方又讲无有法呢?这里是对于我们很细的俱生烦恼来讲的,内心里面还有一个真如啊,智啊,所证能悟啊,还有这个相续的体。

  凡夫四相及菩萨微细四相

  凡夫?大性众生成佛度众生,粗细之说,凡夫以五蕴生心为执。就是说,我们凡夫执着什么呢?以五蕴成就的我见,以四大成就的人见,众生四大是一体的,对所缘的六度万行,叫众生见。然后产生相续,思维得失,叫寿者见。前面十六品讲的,一个是破我执,我们缘于六度万行,这种法的执着,破法执。求菩提也是法执,着相故。这些发心的菩萨从这个过程之中,我执法执都破了,已经悟到了般若,破掉了般若的疑心。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可成。这后面还有一个没有…

《《金刚经》系列开示 8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