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86▪P3

  ..续本文上一页这里面都是相续而来的。因为众生执着于六度波罗蜜,上求下化度众生。六度没有般若全是外道。外道不一定是坏的东西。它有的是天道,大梵天王啊。很多法释迦牟尼佛借用外道,比如讲六道众生,并不是佛法,是婆罗门教里面就有的。比如常行般舟,外道就有常站在那个地方不动或者经行,不卧不睡。我们为什么要拜佛呢?外道就有拜东南西北,拜神,所以佛陀教他这样拜才是对的。我们供灯,过去婆罗门教是供神,供大梵天王,佛说我们供灯是供什么呢?是供我们的智慧。我们供花、供果,过去都是供神的,但是在佛法里,花者是代表权,果者代表实,是权实体。实者是我们的自性,无住之体,就是十方诸佛,并非佛吃,是供你的实相啊。供花者是权,是代表众生,是代表功德。灯是代表智慧,都是表法的体。过去是供神,猪头、羊头啊,供大梵天王,但佛教里面更慈悲,不好的东西是绝对不会取的。但是会借用外道的种种种种相,然后用实相来改变心,它把心改变掉了。所以大乘的教法,不离相而转心故,心一转此法即转,因为它要现如来实相故。包括我们出家剃和尚头,是代表清净的意思,断除烦恼之意。其实释迦牟尼佛之前就有比丘了,就是佛的称号也还有外道之名:大仙人等。因为佛法是离名说相、离言说相,实在是没有名字,因为真如不离相,而说实相,实相又不离相。离开了相说实相就有取有舍,跟如来不能相应故。离言说实相,如来说法为了观实相故。释迦牟尼佛说法就是要令我们见到实相。所以我们转我们的心究竟觉,觉的体里面呢跟如来相应,就是不离相,不离开法界的相而进入实相。比如供灯,又不离开这个相又要心上面的转,要有无住。所以出家行道啊,持戒忍辱精进啊,当尽持而不执,就是很精进的去执持它,但是一点都不执着。因为有庄严佛土,不执着才是庄严,心净则土净,无住之心就是佛,法界自然庄严。这叫破法见,法的执着。

  “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则不名菩萨。”我当庄严佛土,是对菩萨而言的。假设有菩萨这样说,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佛土庄严并不是你做了一件善事,能够庄严的;因为这个庄严是有住的心,有住的心一定是六道轮回中之事;六道轮回就有妄生,有妄生就有俱生烦恼;不但有俱生烦恼还有境生烦恼,为什么呢以妄套妄呢?这个妄套到哪个妄里面,我过去不是讲吗,求福报它不一定是好事,但是呢不能离开求福报,对戒不感兴趣,对福报不感兴趣,还会对般若感兴趣吗?为什么呢?人必须要有般若才能有大福;有求之心代表他勇猛之心,就象发菩提心,必须要勇猛。但是不发也不行,不发心不能生力故,不能生愿不能生力不能生智故,但也不能执著于这个东西,必须要讲般若我们不断的求不断的求,有勇猛的想成佛啊,有勇猛的想庄严佛土啊,有勇猛的想破我人众生寿者相啊,知道这个功德大福大,智慧大,国土广大,法身大,报身大,悲心大;一切一切首先都要发心,后面为什么如来说:“庄严佛土则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就是说非庄严但是不离庄严,它又不能离开庄严,说我不要了;不要了,不又偏空了吗,我们就是这样的,叫你不要执著,你放弃了(偏空),叫你执著吧,你又拎起来不肯放下(偏有);拿得起来放不下去;放下去拿不起来;我们的众生就是这样的;所以这里面讲,一个是解释,一个是众生的心,一个是如来说,佛说庄严佛土不名庄严;我庄严国土,一个我字,必有对立,有对立的心肯定是不叫菩萨了;如来是无取无舍之体啊;佛是究竟觉啊;是对于众生呢破除我法二执故,众生以为缘境四相已破,内心俱生烦恼已破,我还要庄严佛土干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就是说叫我们离心缘相,知道吧,就是当下的体。你要庄严佛土,本身有我相,你有庄严佛土的心,有求庄严佛土的果报,即不离心又缘相,当然是问题严重了。

  我念头不生,四相不生的时候,才名真庄严佛土;才是究竟圆满的,此庄严佛土是心地庄严,并非是外在庄严;只要你做任何一件善事,包括我们出家,不要老是想我是出家人,不要生出这种念头出来;这个学佛啊,不要变成“佛声佛气”的,动不动在别人面前“佛声佛气”的;给别人在一块坐的时候能谈则谈,不要不分场合,不对机,一个劲的只谈佛法;这样给别人给自己都有可能带来俱生烦恼,不可以凭自己一厢情愿,讲别人并不热心并不关心的问题。很多居士学到后来,儿子不带了,孙子不管了,什么也不管了,持了五戒了,饭菜不能做了,如是如是,佛声佛气,一天到晚在庙里住着,只对念经、拜忏感兴趣;这都是佛声佛气,与佛法并不相应;属于偏执的范畴。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不要变成这样,你做任何事情,跟你所讲的哪个佛根本就是二回事;你所讲的所想的所赖以自豪的,是你意识中的佛,不是究竟义上的佛;其实你所做的事情,就是确确实实与佛相应的事,如果跟这个事情不相应,证明你的佛,是意识中讲来讲去的幻想佛,表面上看你善根很大,事实上你内心具生的执著很重,离真正的佛法很远很远;

  我们在外面,别人不问,我们从来不说;有人请法,我们才说;最多有个善巧方便,比如杯子打破了,是生灭法;杯子打破了,生烦恼了,“是生灭法”,这法不就出来了吗?杯子还没有破你就告诉别人,这个杯子如何如何,讲了半天,人家说你在讲什么啊,所以有问才有答;没有问,不要去扯;佛法,并不是你一天到晚在外面宣杨就对;你看释迦牟尼佛讲法也是必须要有人来问,才当机而说;所以一定不要变成苦口婆心的,佛里佛气的;带着一身的“佛气”,见人就讲佛,讲得人家都躲都厌,你就麻烦了;为什么呢?你佛里佛气的,失去了“当下”,你不知道如何于“吃饭穿衣睡觉”当中,安住于佛法当中,你不知道如何等机缘成熟;随时而显,应机而谈;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走路,都是在行佛法啊,当下一如,并无分别啊;

  所谓弘杨金刚经怎么弘杨呢?如如不动。所以“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就是说只有你跟众生相应,才能够和佛法相应;你只管自己,只搞自己如何与众生相应?与众生不相应,你弘何法?得何果?费何力呢!为什么呢,你随顺众生,众生念头不起,众生法不请,你心是如如不动的;你要明白,讲而不讲是无二的,你要会到此意的话,你自然会与法相应,看到人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心,识得他的念;然后可以用种种方便善巧,既不令众生生烦恼,又不会无的放矢空费力气;过去有个出家人跟师父在终南山一起修行,师父生烦恼了,他只好把自己的茅蓬打烂又哭又难过,伤心“烦恼”不已,请师父开导,结果把师父给“度”了;就象医生有心脏病,劝心脏病患者如何如何,结果自己得大受用了;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去治自己,把别人治好了,自己也就好了;所以一定要有方便善巧,有时候假装烦恼,可能有很大的好处;女众经常会假装好愚痴,故意显得什么都不知道,他装不知道的目的就是想得到对方的什么;有时候你可以借用到佛法里面来;你可以假装好愚痴的样子,让他跟你讲法;结果把讲法的人给度了;你这样去度你丈夫肯定有效;你不能老是高高在上,用看蚂蚁的眼光看你丈夫,“你应该如何如何 ”,你把别人看得很小,你站得很高;你为什么不仰着头看呢?你非要俯视别人干什么呢?所以以此心此法你的丈夫永远也度不了。哪个丈夫会因此而得度呢?哪个丈夫欢喜这等高明的方法呢?反之,你仰视丈夫绝对是不一样的;你假装如何如何烦恼烦恼,他跟你讲佛怎么说怎么说,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烦恼呢?他会给你讲法的;讲法的过程他就自度了;过去有个国王国民全部不穿衣服,有智者言非也,他穿好衣服,劝大臣穿,众以为王出毛病而咤之。王无耐而脱衣共之,然后用善巧不断的往身上挂小东西,逐渐逐渐就把衣服挂上了。所以尤其你们在家菩萨要学会方便善巧,这样做自然与法相应,度人度己,自利利他,两全其美。

  极乐世界有二种庄严,无我法者真是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这里面有二个题:无我、法;一切法无我,是破我见;无我之法,是破法见;无我法者真是菩萨;无我者,无我人众生寿者相,无我的法,无有我怎么庄严佛土呢?不知道无我即清净庄严;不知道无我是心地庄严;极乐世界有二种庄严:一是地庄严,一是空庄严,地是心地,空庄严是法空;法空是代表报身,地,你不要以为极乐世界真的有大地,地者心地;地就是法身;空就是报身;报身不离法身,法身不离报身,是不二的,所以极乐世界是法身为地,报身为空;空:有空中楼阁,种种七宝庄严,地:地上有树,不离法身不离空故,为什么树会载在地上,长在空里边呢?杆枝叶长在空里面,根扎在地里面,不离法身不离报身故;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栏楯是法身,七重罗网是报身,七重行树是化身;化不离空,化不离地;

  法身是信品,报身由行为愿力成就,于信成就如何用功?

  不离地就是不离法身,根在哪里,根有信,根是信品,法身唯信独达,法身无始无终也就是佛性只有信才能独达;它不可以用你一切行为来通达法身,法身是信品;报身有始无终的,它是要靠行为愿力而成就的;法身是无始无终的,是众生本来具足的,包括我们现在六道轮回的这个体,这个体都是不能离开法身的,没有法身不能成众生故;没有法身不能成报身故;没有报身,法身就无用;也就是说,法身为信,因为尽现在过去未来十方所有的众生,都不离开这个信根,不能离开极乐地;当你成就报身的时候,法身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呢,金刚经也是讲信体,其实无量寿经也是讲信,这个庄严叫心地庄严,极乐世界它一定是心地庄严;你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闻到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故,无所障碍;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寿命就是地;光明无量就是空庄严,寿命无量就是地庄严,地跟空庄严的体里面才生出无我的体。

  

  

《《金刚经》系列开示 86》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