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音菩萨的大爱

  观音菩萨的大爱

  释达照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是“第二届普陀山观音文化节”的第二天,按照文化节组委会的安排,有这么一个讲经法会,佛协和佛学院的领导通知我,让我来讲一讲和观世音菩萨有关的话题。我除了遵命接受任务之外,当然也有一份虔诚兴奋的感激,感谢文化节给了我这么一个好机会,能够在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海天佛国普陀山,宣说我对于观世音菩萨的无限感恩之情,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殊胜。

   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话题是《观音菩萨的大爱》。

   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呢?爱,常常使人充满力量!当时教务处通知我要在观音文化节上讲经的时候,我对于观世音菩萨最亲切的感受就是:菩萨太爱我们了。爱得那么圆满透彻,爱得那么庄严伟大,爱得那么悲壮豪迈,爱得那么美丽动人!真是:恩重如山,爱心无极;德化古今,大觉有情!所以,我就想到佛法中是如何揭示这种“大爱”的精神内涵,并告诉我们如何获得与菩萨相同的“大爱”,希望通过我们对“菩萨大爱”的了解,使大家能够在菩萨大爱的慈光照耀之下,身心安乐,如意吉祥!

   既然讲到了“大爱”,那就有所相对,亦即相对于我们现实人生的“小爱”而言的。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揭示“观音菩萨大爱”的蕴涵,以及这些“大爱”跟世俗“小爱”的区别:

  一、释名——爱的对象

   首先是“释名”,也就是解释这个讲题的含义,“观音菩萨的大爱”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观音菩萨”是人名(菩萨名),“大爱”是法,按照天台宗的说法,这个讲题也就是从“人法”而立名的。“观音菩萨”这个名字,在《法华经》中称为“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楞严经》也说:“师尊,彼佛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着重在显示利他方面的德行,此名又翻译为“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号则偏重在自利方面的受用。

   关于“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每一位圣者、每一位菩萨,都有他们的爱,而这里我们所要特别讨论的是指“观世音菩萨的爱”。爱,有许多层次:小孩爱的是玩具和糖果,青年人追求爱情和学业,中年人顾恋家庭和事业,老年人牵挂子孙和远古的怀念。天道众生爱禅定快乐,人类满足于正当的或不正当的欲望,如鱼爱水如鸟行空,饿鬼只要喝水吃饭,地狱希求减免痛苦,这一切都是沉迷在轮回中的生命,也就是局限在不稳定的生命状态中不可自拔。

   所以有人问:爱,到底是从哪里生发出来?佛法告诉我们:轮回之爱的根本,就是把“我”放在第一位置,然后围绕着它而产生一切情感。就象一只小羊羔捆着一根绳子,这根绳子拴在木桩上,无论小羊羔怎么东奔西跑,劈山拦海,苦心经营,数十寒暑,乃至生生世世在轮回中不停的追求,它的结果都只能是以“我”为中心,由此而积聚更多的业力和习气。

   如果我们不懂得爱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在这个世间上,得到爱或失去爱,都是痛苦。得到了是爱,失去了便是恨。由是爱恨交加,就是贪嗔痴三毒的写照,这是轮回的可怕之处,人们爱的对象是以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存在。当你爱着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个事业时,假设一下你的心里是不是以占有这种“爱”引以为荣耀?假如有那是很危险,因为接下去便是“爱的陷阱”。

   但是观世音菩萨的“大爱”与这种世俗之爱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建立在“无我”基础上的、出世间的、清净庄严平等慈悲的菩萨之爱,是为了满足利他的宏伟大愿而存在的,这样一种爱,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爱!

   假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爱的只是一点,那么你的生命所散发出的来智慧和动力也就这么一点;你爱的是一个家庭,你的动力也就是一个家庭的动力;你爱的是一个国家,你散发出来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力量。释迦佛告诉我们:爱,应该是遍及一切生命的,包括动物和植物。这样,我们的身心世界就会散发出正报和依报所有的力量,佛经中称之为“一即一切”.

   所以在“释名”——名称的解释上,我们知道了观世音菩萨的这种“大爱”与我们凡夫的这种“小爱”,虽然在本质上不一样,但在行为上,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上却有相通之处。利益众生的事业只要你愿意并认真去做,就能体现你生命中爱的庄严。否则,就会做的很勉强。观世音菩萨的大爱,这个概念,就是让我们明白,菩萨之爱是建立在“利他”的层面上。同时,观自在菩萨的内涵已经具足了自利,这样,散发出来的爱,是全面的、圆满的。

  二、显体——爱的本质

   其次是“显体”,体就是本质。爱,是有情生命体的一种根本素质。一个人拥了这种素质,便会感受到生命彼此间的互动。生命并不是孤立的,但我们经常感觉这个世界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夜深人静临窗而坐,总有一种孤独感?这说明我们还不具备一种人类互动的基本素质。这种素质非常重要,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素质较差的人,他以贪欲和占有作为爱的本质。认为拥有了什么便是什么,如果我不能拥有,就毁掉它。报纸上常看到,年轻人热恋,女孩或男孩不要对方了,拿一盆硫酸泼过去……。这种素质是以占有欲作为本质的。另一种素质是以人生的真、善、美、慧作为爱的本质,感情纯洁,安守本份……。但如果你的爱不伤害他人却伤害了自己,也不是一个好素质。我们的行为,应该是人人赞叹才算完美,假如你的行为被别人所鄙视、所嘲笑,那说明素质还是有问题。

   这种世间之爱,无论是真善美慧还是贪嗔痴慢,都是有局限的。那么观世音菩萨的大爱,本质又是什么?佛法特重本质,观音菩萨的大爱就是以“慈悲”为本体,也就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是一切菩萨所必修的课程,观音菩萨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楞严经》卷六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就是证得了“同体大悲”的表现。

   观音菩萨这种爱的本质,是让我们找回生命中最为清净的那个本体。只有明白这个本体之后,你才会发现什么叫真正的平等。世间的概念,所有的名词、标题都没有了,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完美!大家集中在一起也是一种完美,我们一个鼻子是完美的存在,五官也是完美的存在;一根头发与一头的头发都是完美的存在!为什么?因为它超越了世间善恶的执着分别。因此菩萨的大爱,不仅是观世音菩萨独具,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只是我们找不到这种极为清净、完美的爱,感受不到生命的力量和庄严,所以不停地追求,以为追来的东西可以作为依靠,生命就有着落。事实上,我们不要说无量劫来在六道中没有找到依靠,就是在人世间这么几十年,你找到了依靠吗?我们这颗流浪、不安的心,就象山顶上一块下滚的石头,被半山腰一棵树阻挡了一下,就象穷困时遇到了财富、孤独时找到知心人……。以为这就是依靠,事实上下滚的石头只是被阻挡一下,稍作停顿又往下滚,这种依靠有实质意义吗?

   佛法告诉我们,寻找依靠是一种错误。

   人生应该有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我们看到别人富贵容华,却不知道他内心的感受,就追求荣华富贵。这样的人生是“平面的人生”。就象这张纸,在上面我们可以画很多东西。但是这张纸如果没有依靠的话是站不住的,它必然会倒下。只看到生活的表面状态,就一味追求,这是表面的人生。  

   第二种是有哲学思想和人生境界的人,或以事业为依靠,或以思维能力为依靠。他有生命理念,有道德情怀,就象这张凳子,是一个立体的人生,放在那里它自己可以站立。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倒,但如果用外力推也会倒。立体的人生,虽然在表层背后有很多内涵,但终究它还是世间的立体感。

   佛法告诉我们是一种圆融的人生。圆融,象一个球,这个球没有支撑点,没有脚,也不象纸,但它可以作为纸的平面,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这个球的整体。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是它全部的支撑。圆融的生命就象一个球:早上起来推开窗户一个动作,就是你生命的全部;生活着,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你生命的展现;此刻,大家不用思维过去未来和现在,聆听的一刹那就是你全部生命的展现;我的演讲也一样。圆融的人生是不颠倒的人生。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就是生发于这么一个圆融的本体,无论什么地方,不用选择、没有条件,千处祈求千处应,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爱的本质,这种同体大悲的爱,是我们需要明白的。

  三、明宗——爱的目的

   明宗,也就是阐明宗旨,即是指观音菩萨之所以有这么一种大爱的目的何在?按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普门示现”和“普度众生”这是菩萨具有慈悲大爱的根本目的所在。

   普渡众生,是指众生在任何状态下的痛苦和祈求,都可以得到解决。贪心重,念观音菩萨;嗔心重,念大悲咒;求财得财,求慧得慧,求子得子……世间的一切,所需所求,在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照耀之下,都可以达成愿望。这就称之为普渡众生。

   重要的是,观世音菩萨在你所求之时还有一种普门示现的伟大情怀。什么叫普门示现?三十二应身。实际上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也就是说九法界的众生,任何一类众生,任何一种状态,任何一种行业,只要观世音菩萨通过她的示现,就能够救度我们,指导我们修行断烦恼。

   每一个修学者常常会感叹自己找不到善知识,是真的没有善知识吗? 错了!善知识是谁啊?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善知识,是求学之人不具备“弟子相”!不具备这个被教育的基本素质。善…

《观音菩萨的大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修行基础与皈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