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的大愛
釋達照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諸位大德、諸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是“第二屆普陀山觀音文化節”的第二天,按照文化節組委會的安排,有這麼一個講經法會,佛協和佛學院的領導通知我,讓我來講一講和觀世音菩薩有關的話題。我除了遵命接受任務之外,當然也有一份虔誠興奮的感激,感謝文化節給了我這麼一個好機會,能夠在觀音菩薩教化衆生的道場——海天佛國普陀山,宣說我對于觀世音菩薩的無限感恩之情,感到無比的喜悅和殊勝。
今天要跟大家討論的話題是《觀音菩薩的大愛》。
爲什麼選擇這個題目呢?愛,常常使人充滿力量!當時教務處通知我要在觀音文化節上講經的時候,我對于觀世音菩薩最親切的感受就是:菩薩太愛我們了。愛得那麼圓滿透徹,愛得那麼莊嚴偉大,愛得那麼悲壯豪邁,愛得那麼美麗動人!真是:恩重如山,愛心無極;德化古今,大覺有情!所以,我就想到佛法中是如何揭示這種“大愛”的精神內涵,並告訴我們如何獲得與菩薩相同的“大愛”,希望通過我們對“菩薩大愛”的了解,使大家能夠在菩薩大愛的慈光照耀之下,身心安樂,如意吉祥!
既然講到了“大愛”,那就有所相對,亦即相對于我們現實人生的“小愛”而言的。下面我們從五個方面來揭示“觀音菩薩大愛”的蘊涵,以及這些“大愛”跟世俗“小愛”的區別:
一、釋名——愛的對象
首先是“釋名”,也就是解釋這個講題的含義,“觀音菩薩的大愛”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這個“觀音菩薩”是人名(菩薩名),“大愛”是法,按照天臺宗的說法,這個講題也就是從“人法”而立名的。“觀音菩薩”這個名字,在《法華經》中稱爲“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楞嚴經》也說:“師尊,彼佛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爲“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號著重在顯示利他方面的德行,此名又翻譯爲“觀自在菩薩”,這個名號則偏重在自利方面的受用。
關于“愛”,每一個人、每一個衆生、每一位聖者、每一位菩薩,都有他們的愛,而這裏我們所要特別討論的是指“觀世音菩薩的愛”。愛,有許多層次:小孩愛的是玩具和糖果,青年人追求愛情和學業,中年人顧戀家庭和事業,老年人牽挂子孫和遠古的懷念。天道衆生愛禅定快樂,人類滿足于正當的或不正當的欲望,如魚愛水如鳥行空,餓鬼只要喝水吃飯,地獄希求減免痛苦,這一切都是沈迷在輪回中的生命,也就是局限在不穩定的生命狀態中不可自拔。
所以有人問:愛,到底是從哪裏生發出來?佛法告訴我們:輪回之愛的根本,就是把“我”放在第一位置,然後圍繞著它而産生一切情感。就象一只小羊羔捆著一根繩子,這根繩子拴在木樁上,無論小羊羔怎麼東奔西跑,劈山攔海,苦心經營,數十寒暑,乃至生生世世在輪回中不停的追求,它的結果都只能是以“我”爲中心,由此而積聚更多的業力和習氣。
如果我們不懂得愛的真正意義在哪裏?在這個世間上,得到愛或失去愛,都是痛苦。得到了是愛,失去了便是恨。由是愛恨交加,就是貪嗔癡叁毒的寫照,這是輪回的可怕之處,人們愛的對象是以滿足自己的貪欲而存在。當你愛著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個事業時,假設一下你的心裏是不是以占有這種“愛”引以爲榮耀?假如有那是很危險,因爲接下去便是“愛的陷阱”。
但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愛”與這種世俗之愛恰恰相反。這是一種建立在“無我”基礎上的、出世間的、清淨莊嚴平等慈悲的菩薩之愛,是爲了滿足利他的宏偉大願而存在的,這樣一種愛,才能稱之爲真正的大愛!
假如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愛的只是一點,那麼你的生命所散發出的來智慧和動力也就這麼一點;你愛的是一個家庭,你的動力也就是一個家庭的動力;你愛的是一個國家,你散發出來的就是一個國家的力量。釋迦佛告訴我們:愛,應該是遍及一切生命的,包括動物和植物。這樣,我們的身心世界就會散發出正報和依報所有的力量,佛經中稱之爲“一即一切”.
所以在“釋名”——名稱的解釋上,我們知道了觀世音菩薩的這種“大愛”與我們凡夫的這種“小愛”,雖然在本質上不一樣,但在行爲上,在利益衆生的事業上卻有相通之處。利益衆生的事業只要你願意並認真去做,就能體現你生命中愛的莊嚴。否則,就會做的很勉強。觀世音菩薩的大愛,這個概念,就是讓我們明白,菩薩之愛是建立在“利他”的層面上。同時,觀自在菩薩的內涵已經具足了自利,這樣,散發出來的愛,是全面的、圓滿的。
二、顯體——愛的本質
其次是“顯體”,體就是本質。愛,是有情生命體的一種根本素質。一個人擁了這種素質,便會感受到生命彼此間的互動。生命並不是孤立的,但我們經常感覺這個世界沒有誰能理解自己,夜深人靜臨窗而坐,總有一種孤獨感?這說明我們還不具備一種人類互動的基本素質。這種素質非常重要,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素質較差的人,他以貪欲和占有作爲愛的本質。認爲擁有了什麼便是什麼,如果我不能擁有,就毀掉它。報紙上常看到,年輕人熱戀,女孩或男孩不要對方了,拿一盆硫酸潑過去……。這種素質是以占有欲作爲本質的。另一種素質是以人生的真、善、美、慧作爲愛的本質,感情純潔,安守本份……。但如果你的愛不傷害他人卻傷害了自己,也不是一個好素質。我們的行爲,應該是人人贊歎才算完美,假如你的行爲被別人所鄙視、所嘲笑,那說明素質還是有問題。
這種世間之愛,無論是真善美慧還是貪嗔癡慢,都是有局限的。那麼觀世音菩薩的大愛,本質又是什麼?佛法特重本質,觀音菩薩的大愛就是以“慈悲”爲本體,也就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是一切菩薩所必修的課程,觀音菩薩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爲突出。如《楞嚴經》卷六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這就是證得了“同體大悲”的表現。
觀音菩薩這種愛的本質,是讓我們找回生命中最爲清淨的那個本體。只有明白這個本體之後,你才會發現什麼叫真正的平等。世間的概念,所有的名詞、標題都沒有了,個體生命的存在是一種完美!大家集中在一起也是一種完美,我們一個鼻子是完美的存在,五官也是完美的存在;一根頭發與一頭的頭發都是完美的存在!爲什麼?因爲它超越了世間善惡的執著分別。因此菩薩的大愛,不僅是觀世音菩薩獨具,每一個衆生都具有!只是我們找不到這種極爲清淨、完美的愛,感受不到生命的力量和莊嚴,所以不停地追求,以爲追來的東西可以作爲依靠,生命就有著落。事實上,我們不要說無量劫來在六道中沒有找到依靠,就是在人世間這麼幾十年,你找到了依靠嗎?我們這顆流浪、不安的心,就象山頂上一塊下滾的石頭,被半山腰一棵樹阻擋了一下,就象窮困時遇到了財富、孤獨時找到知心人……。以爲這就是依靠,事實上下滾的石頭只是被阻擋一下,稍作停頓又往下滾,這種依靠有實質意義嗎?
佛法告訴我們,尋找依靠是一種錯誤。
人生應該有叁種狀況:第一種狀況,我們看到別人富貴容華,卻不知道他內心的感受,就追求榮華富貴。這樣的人生是“平面的人生”。就象這張紙,在上面我們可以畫很多東西。但是這張紙如果沒有依靠的話是站不住的,它必然會倒下。只看到生活的表面狀態,就一味追求,這是表面的人生。
第二種是有哲學思想和人生境界的人,或以事業爲依靠,或以思維能力爲依靠。他有生命理念,有道德情懷,就象這張凳子,是一個立體的人生,放在那裏它自己可以站立。一般情況下它不會倒,但如果用外力推也會倒。立體的人生,雖然在表層背後有很多內涵,但終究它還是世間的立體感。
佛法告訴我們是一種圓融的人生。圓融,象一個球,這個球沒有支撐點,沒有腳,也不象紙,但它可以作爲紙的平面,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到這個球的整體。任何一個點都可以是它全部的支撐。圓融的生命就象一個球:早上起來推開窗戶一個動作,就是你生命的全部;生活著,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你生命的展現;此刻,大家不用思維過去未來和現在,聆聽的一刹那就是你全部生命的展現;我的演講也一樣。圓融的人生是不顛倒的人生。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就是生發于這麼一個圓融的本體,無論什麼地方,不用選擇、沒有條件,千處祈求千處應,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愛的本質,這種同體大悲的愛,是我們需要明白的。
叁、明宗——愛的目的
明宗,也就是闡明宗旨,即是指觀音菩薩之所以有這麼一種大愛的目的何在?按照《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普門示現”和“普度衆生”這是菩薩具有慈悲大愛的根本目的所在。
普渡衆生,是指衆生在任何狀態下的痛苦和祈求,都可以得到解決。貪心重,念觀音菩薩;嗔心重,念大悲咒;求財得財,求慧得慧,求子得子……世間的一切,所需所求,在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照耀之下,都可以達成願望。這就稱之爲普渡衆生。
重要的是,觀世音菩薩在你所求之時還有一種普門示現的偉大情懷。什麼叫普門示現?叁十二應身。實際上觀音菩薩的叁十二應身也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也就是說九法界的衆生,任何一類衆生,任何一種狀態,任何一種行業,只要觀世音菩薩通過她的示現,就能夠救度我們,指導我們修行斷煩惱。
每一個修學者常常會感歎自己找不到善知識,是真的沒有善知識嗎? 錯了!善知識是誰啊?宗喀巴大師告訴我們:並不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善知識,是求學之人不具備“弟子相”!不具備這個被教育的基本素質。善…
《觀音菩薩的大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