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香风谷禅语 中篇▪P10

  ..续本文上一页觉悟,有时候又迷失了,经常是这样。

  觉照就是指当下,当下觉而能照,就是照体起用。照,这个念一起我就知道,一觉就没有。照,就是妄念一起,境界一来当下就知道,就能照,觉而能照,照在当下,当下就产生了一种觉体上的力量,他是不可动摇的,他能转化境界的,能够生起功德的,生起力量,那个就叫觉照的力量。

  只有觉悟才能超越,只有觉照才能成就。由于觉照的力量才能使你成就。不然你经常动心,经常失照,经常被境界拉着跑,那就不会成就,即使你有觉悟也不会成就。觉悟是属于智慧,觉照是本性的定,是本性的定上的功夫,这里有不同。

  八、问:家庭事务多,又要带小孩,怎样在事上练心做功夫?

  答:讲到人的家庭、工作,实际当中非常复杂,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有福报的人,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事情是越少越好。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住山林?为什么要闭关?为什么先要避开人事?这些等等的做法,就是为了专心致志地用功,专心致志的修定,达到三摩钵提,达到正定解脱的境界,这是真有福报的人,应该这样走比较好。如果是真的需要很多事要做,要上班,要带孩子,要做很多很多的事,那么就要随缘,在事当中练心,做功夫,绵密用功。不要背上包袱,不要被他所拖累,你的身心要保持一种比较安祥的状态,使你的功力不断绝,在这个事上也不断绝。虽然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你在实际当中是不是能够把握得住,能够把握得住就可以。但是在修证上毕竟清闲一点比较好,应该是这样子的。功德大小是一样的,闲的人的功德与忙的人的功德是一样的,但是闲的人他能够好好利用时间用功的话,他进步要快。释迦牟尼佛修苦行,一心用功的多,他成就就快;弥勒菩萨就慢,他是随缘,他就慢,他东走西走,他是随缘,他就慢了,速度有不同,但是功德并没有差别。

  具体的你就要考虑了,如果你能够不带孩子的,那就不用带。因为人的年龄大了,精神有限,那就一心用功,如果你必须带,不能放下的,那么就不能使众生烦恼,使家里人生烦恼。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自己把握这个度,自己一旦把握了大家都安心,那就好。如果你安心了,别人不安心,还是有烦恼。当你修得高了,你就知道,众生的烦恼,有缘的人的痛苦你都要承担,你才知道他们的念头打过来,他们的感觉你都要受,还是修不上来,所以佛教还要讲到了缘的问题。有的缘没有了结,你还是要来世再来了,不然的话,你还成不了道,你过去欠他的那些情感的或者其它的所欠的债,你都要还。但是往生净土则不用,如果你在世上要成道,你还是要了这个缘,还要还这个债。所以有很多的人要成道的时候冤家债主一齐到,鬼也到,人也到,打他的害他的都有,他了这些债就成就了。

  (问:那么他就干脆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成就了以后再来),他一去一来,这个世界就经过了很多劫数了,很多时间了。那里的一天一夜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小劫。就是说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很多,那些亲人,那些有缘的人都失去他的依怙,失去他的帮助了,那么因为他已发了大菩提心,他先要舍弃自己为众生的,发愿为了众生而慈悲度化,他情愿受苦,情愿生生世世在这个世上,要这样做。因为慈悲心大了,对自己就负担会重一点。但是他的慈悲心和佛菩萨因为相应的关系,那么他得到的加持也是最大的。因为佛的力量是无限的,佛有无量光,一旦心和佛相应了,一直会得到佛的加持。虽然说他一个人承担那些冤业,业债,佛菩萨都来加持他,来化解这一些,所以说这里面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大根大力的人,他就在众生当中修行,根机力量不够的人,他要回避众生到佛国去修行,佛国修好了,还要来锻炼。(问:佛国再来,还要还债吗?)这个还不是那种还了,就是没有受了,没有感受了,没有痛苦的,没有感觉的受。譬如说你大富大贵,以前因为你比较穷,别人要你一百元、一千元,就算很历害了,结果你西方回来以后,你有一千万、一个亿,你钱多得不得了,你要怎么还都可以,意思是这样。像身体也是这样,自己有大力量,别人怎么打你骂你,你都没有影响。有威力,有福力,得到十种自在,菩萨的自在。那么冤家就不是冤家,成了你的弟子、护法,被你利益的对象了,就不再是冤家了。我们力量不够,才要回避一下。因为这个社会这个人生是很艰难的,活着不容易,家庭也是一个监狱一样,家庭是最牢固的监狱,因为你逃不开的,所以说这些也都是冤家,但是他又是恩人,他是两者交融在一起的,看你怎么去体会:如果你力量大了,他们也是恩人,你也是恩惠于他们;如果你力量不够,老是有烦恼,老是承担不起来,老是受他们的影响,这就看你的力量。

  九、问:请老师指点我,怎么用功,功夫才会上去?

  答:怎么用功呢?

  第一要发大菩提心,要勇猛向上,这一生一定要了脱生死,一定要往生净土,一定要得到成就。这个成就是莲花开放的成就,然后乘愿再来,这个要发大心,这世间一切都要放下,不再执着,不再依恋,不再把世间的亲人,那些缘上的事当作重要的事,只是把修行、解脱、成就,将来利益众生当作大事,现在是一种准备。那么先要明确这个目标,然后要建立自己的功课,自己一天到晚修什么功课?念什么经?怎么打坐?怎么修法?这些自己要安排得非常好,一天至少四时用功,早、晚、上午、下午,四个时间用功,在四时定课以外,平时还要用功,还要绵密觉照、念咒,一定要安排得很好,外缘要尽量减少,身心都要放松、放下,进入一种相应的状态,非常清净安祥,心里面非常透彻明朗,一直要这样子用功,到后来自然自然就相应了,不要把这个人那个人的事放在心上,世上的事都没有了,世上的人也都没有了,就是天下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点事放在心上,自己的身体也不在乎,什么时候要扔掉就扔掉,只是你当下的心,当下用的法,当下菩提心的觉悟的境界时时刻刻明朗向前,时时刻刻增长相应。你只要这样做,你会觉得修法非常有力量,修法会相应,修法每一天有每一天的法味,这样子就能成功。

  十、问:打坐腿疼的时候,我会这样想:我们的本性是不痛的,身体的感觉是痛的,但是以前因为一直在感觉上,在境界上、在外面流浪,一直没找到自己心的主人。现在知道了,本性不痛,感觉上痛,但是我这个知道痛的不痛,痛就是不痛。后又经人提示指点:痛也是空,不痛也是空,我才知道我还没有观空。请问老师,我这样的体会想法对不对?

  答:这还在认识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没有抓住最中心的地方。譬如说痛和不痛,你不要去管痛和不痛,或者说本性不痛,身体痛,不要有两个东西,你还有两个东西在。身体是痛的,我本性是不痛的,那就是二,你要体会不二,(我说痛就是不痛,这不就是不二了。)这是你在用功当中的某种理解,这个理解是对的,不是说你错,但是你在理解当中又分开两个东西了。那么另一个人讲,痛也是空的,本性也是空,那么他建立了空这个概念来破痛,这种方法也可以成立,但是还不究竟。什么叫究竟呢?就是说你知道痛的那个东西,不是痛,不是不痛。知道"知道"不在痛里面,也不在痛以外,这个知道痛的不在痛里面,不在痛以外,就是这样。

  十一、问:我常常会有受的感觉,超越不了感受。

  答:不可能完全超越。但必须把握好自己,是什么受,受到什么程度,是怎么苦、怎么快乐,不要去分别它,不要去想象它,不要住在受上,当你不住在受上的时候,这个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但是一般的人还没有完全就超越,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超越,当你在三昧当中是可以完全超越的,一般情况下还是有,只是你不住在上面。譬如说刚才讲的"知"。知道痛,但你的知不在痛里面,你这个知不痛。你知道痛的那个知不痛,也不要离开痛,不要故意在痛以外去找一个不痛的东西,不痛的空,不要去找,这个知不是痛不是不痛,它不是属于受,也不是不受。那么这个时候你要亲切去了悟,这个当下的知,这个知不在内也不在外,这个知不在什么地方,只不过是你自己知道,叫亲切了知。这个亲切了知是不用分别的,不用寻找的,不用去抓住的,但是你只是要去了知它,那你就会明白的。

  十二、问:有人说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每一个状态过程应该看得清清楚楚。但我再怎么看也看不清,念头来也看不清,粗的念头也看不清。以后明白了妄即是真,性相不二的道理后,曾用观心的功夫观妄心。体会到不能把妄心当敌人,妄心是自性的显现,我就观:妄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看不到。于是体会到,妄心就是如来,我就把它当如来,这样对不对?

  答:吃饭的时候,不是去知道吃饭的整个过程,不要有意去知道,这是什么菜等等,不要去有意地作意去知道,只是知道我自己,我自己这个吃饭的状态,吃饭的心,我知道。知道如果我起贪心了,马上一照就没有了,我去执着了,一照,我又打妄想打出去了,一照。知道我从吃饭开始整个过程的我的知,都知道,要这样知。我都知道这个当下清清爽爽,明明朗朗地吃饭,但是这个吃的饭,我不会有分别,能吃和所吃,不要去执着饭菜的好坏。也不要去分别这是什么饭,什么菜,一一把它知清楚。如果力量薄弱的人一一知清楚会力量不够的,这是假观。

  我们用功的人首先是空观,当体为主,体空观。当下的觉,当下的空,当下的知,他在当下。但不是全部不知道,也不是说都要全部知道。在自然当中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就不要知道。你夹了这个菜就知道了,知道的时候你不要想菜的滋味,接下来是怎么样,不要想,当下知道,知道了就知道了,不要想我知道了。不要多想,直截了知。这个知就是遍知,宗萨将扬仁波切也提到这个问题,他说遍知不是宇宙所有的事情都知道,不是这个意思,他说遍知是每一时每一刻的当下你都知道。知道自己在用什么,恰到好处的用,应该不应该都知道,这个就是遍知,念念不忘失,不忘失你的觉性的作用,这个功力其实是很深也是很妙的。一下子不一定会马上就把握住,如果你外面有境界你就把握不住,如果你里面有心情也把握不住。外无境界执着,内无心情干扰,你就是这样子,吃饭就是吃饭,那么你就把握住了,你自然会觉得非常安祥,非常自然,很平常的那种流露就知道了。

  十三、问:怎样契入上师传承?

  答:就是对传承生起信心。然后依照所传承的法去修,就契入了。这是对历代祖师,对传法的上师生起极大的信心,然后对他所传的法坚定不移的,要坚持修下来的这种力量,然后在修法里面获得一种相应的体会,这就契入传承了。

  你念一部经也一样,这部经和你非常有缘,你非常想去念这部经,念了以后,通身都是舒服,经常想去念这部经,而且对这部经每一次念都有不同的体会,对经里面的意旨,经里边的境界,经里面的功德就会自然的生起信心,自然地产生一种升华的东西,然后念了以后,你的本质上会改变,你觉得自己很多方面在变化,在和经意方面有相应,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契入了。

  十四、问:何为用功得力?

  答:不要去求境界,不要去找感觉,越求越找越不好。而且真正用功下手的时候,理论的问题就没有了。不要老是在文字上找理论,只是在实际中去化解自己的障碍。或者说认识路,或者说亲近善知识加持向上,他一切都在实际当中体现 ,不能在文字上去找,不能在方法上老是去变动。

  最重要的是自己理上明白了,发心正确了,方法掌握了,重点是把自己的功夫怎么用上去,这个功夫用上去不是一天、二天,一年二年的事,要好多年,五年十年,好多年地用上去。而且自己会觉得有力量,得力了。自己会感觉生起力量。如果里面软绵绵的,里面空空虚虚的没有什么力量,还没有得力,得力会有一种凝聚的力量,甚至身心都凝聚在一块,这还是初步的,然后身体就没有了,就是心念上有一种力量,定在那个地方,非常亲切的,力量要生起,没有力量生起,你还没有入门。要生起力量,你就得法了。

  十五、问:打坐空静时应该怎么办?

  答:一般的人因为力量不够,到了空的时候,翻不了身。古人讲:"翻身触破太虚空。"如果翻不了身,没有力量打破空,那么就死在空里面,就不能成就了。所以说要念或者觉,不住在空上。觉或者念一个字,那么他的力量慢慢形成,形成到一定的时候,突然把空破开,就见到本性,所以说要在空中回光返照,要觉照分明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对话只是一时的机缘,明白之后不要记住这些话,要用自性的智慧,不能留痕迹。

  智理居士记

  

  

  

《香风谷禅语 中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