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长习气。有的老修行、老居士到一定的时候会容易进入这种状态,那么他和菩提心、佛教的正见正智慧就不相应了,这是另一条路。
所以说修行从心咒交融开始,是初步开始入门的时候了,这里的叉路很多,但是这个交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心和咒,心和佛交融的了,逐渐逐渐地成片,逐渐逐渐地面临很多的路。所以说诸佛菩萨菩提路也不同,修道的人各种各样的路也不同。到了这里,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根据自己的习气,根据自己所开发的功德善根来引导,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净土宗在过去的祖师们那个时代很殊胜,他有四种念佛法门,有很多很多的理论。像用天台的理论来引导,有的用禅,有的用华严,各种的理论来引导,还有和密宗结合,禅宗结合,天台结合的修证方法。因为祖师证位比较高,他们根据各人的修到的不同的境界来给你指引,所以古人一般是这样的。那么现代的净土法门就缺少这一点。大众的修法都千篇一律,都是趋于简单化。而且没有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殊胜进步的过程,这个是我们现代人修行的特征。这是念佛法门的内容,密宗也是一样,大部分的人都是修普通的密,修加行;如再引导大圆满、大手印更加殊胜的那些地方,就比较困难。那么这些法最最重要的,从修证来讲,是后面的部分。从普及、利益世间来讲是前面的部分就是人乘。所以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乘,五戒十善,念佛行善回向净土,这是世间法上普遍提倡的符合实际的一些方法。那么从修证来讲,它要深入,要证悟,要证到真正的三昧解脱。那么人间的"眼",也就是智慧眼,也是从修证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我们根据刚才所提的问题,心咒交融的时候在整体上作这么一个说明。
二、问:怎么样把握好当下?
答:这个当下其实不用把握。一个安住当下的人,他的分别念,他的执着心,他的比量就消融了。他就住在当下,就像你在家里一样,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他不用耽心我哪一天会失去这个家,我哪一天会外出流浪,他不用耽心,只有在外面的人才会耽心我会不会到家,到了家我能不能把家守住,会有这个耽心。所以说安住当下的人只是不要去破坏。如果在当下平常、直心、无念、清净当中不要有意去起心动念,不要被境界所牵,不要再去流浪。所以说他要把握的只是这个。防范于那些复杂的东西,那些迁流的东西,那些起心动念的事物的到来的影响,而当下就是你的家,你是国王,你是主人,主人认识自己是主人了,他不会怕主人丢掉,所以说不要有意去守这个当下,当下就是你自已的本来,是自然的,不要有意去守他。
三、问:用功的时候,概念里有一个空,可以吗?
答:概念里有一个空,是给那些在理上没有认识空的人,让他知道世间一切法是缘起,它的本性是空的。身体的感觉,自己的体会,一切一切的流变的过程是无常而不停留的,它是一种暂时性的组合,那么这个仅仅是初步的。从这种理论上所了解到的佛法,以这种理论再去指导修行的,力量非常轻微。现代佛法的末落衰败就是因为理论太多,实证太少。但是这个理论是需要的,如果没有理论也就没有实证,但是理论只是一个指路牌。譬如说给你一张地图,但是认识地图了就要去做,在做的当中要智慧地去做,所以这种理论要能引发智慧。智慧有两种:有漏智和无漏智。从大体分析,你有概念的,有分别的,这些都是有漏智,带烦恼性的,执着性的都是有漏智。当你分别念,执着念去掉之后,本性开发的智慧,那是无漏智,无漏智和理论没有关系,它是现量的,它是真实体现。那么这个有漏智怎么样去体悟到本来的无漏智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譬如你知道一切是空的,那么你知道是空的时候,你还执着吗?如果你知道空了还执着,那么你的这个空就没有发挥作用。譬如说你知道妄想是空的,为什么还要打妄想呢?那么你没有发挥这个空的作用 ,空力没有,那么怎么体现这个空力呢?首先要集中,集中于一念,使万念归于一念,归于念佛念咒,当下一念。当然这里的"当下"和我刚才讲的"当下"是两码事,这个所谓的"当下"只是假设的,只是指引你当下,而不是真实的当下。就是说你要念念归空,念念摄心归一。归一之后,把其它的化掉了,你初步有了外部空了,外部世界空了,但是你自己还在,我在这里,我在念咒,我在怎么样,你这个还在。再进一步,把这个也去掉了,那么你身体空了,身体空了以后,你心也空了,这个空是一步步体会来的,然后你才知道,噢,原来这样才是空,就知道了。原来我认识的空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体会到什么是空了,然后把所学的理论教义一对照,噢!是这样,我走的路是对的。因为人在业力缘起当中,如果你空了外部,外部的业力缘起对你就没有干扰,你就从外部的世界解脱出来了。然后你身体空了,身体上的业力解脱了,你就不会受身体所拖累,不会受身体的障碍。身体就不会引起你的执着,生和死不是身体,身体死就死了,心不会死,不生不灭。那么这就是通过空的概念,然后逐步引导进入真实,一步步超越,印证你自己的空的境界,是这么一个过程。
四、问:一切的顺逆境界都是业感缘起呢?还是自性的显现呢?
答:这里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们讲缘起,是业感缘起,就是爱非爱缘起,这是指众生界来讲的,众生有善恶,有爱有非爱,有种种的业行,造成了他的缘起,这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形成了这样一种缘起。那么如果这样缘起,他作为一种认识来讲,然后显清净业,不造恶业,使人能够在因果上得到进一步的增上,人天增上的道,这个不究竟,但是他有作用。那么进一步我们要知道的就是性空缘起,性空缘起就是破这个实有性,外界的果报和我们所造的业的实有性,善非善,恶亦非恶。所报的境界是人天,非实有人天的境界,它都是一种因缘的构成,虚妄的显现,这个虚妄的显现还没有到自性显现的地步,那是一种虚妄性,如果以这一点作为指导修行,然后安住在某一个法门上用功,到后来真正空了以后,就是见到了本性,才能了知一切万法是自性显现。这中间还有经历所谓的第八阿赖耶识的那种显现,等等理论上都有很多讲法。像真如缘起等等缘起,那么这个真如缘起的显现,其实就是指自性显现,大圆满、自性的显现。真如包括六大种性,一切万法都在真如里面,就是自性显现。所以自性显现是甚高的境界。那这个心不是肉团的心,不是意识,不是第七识我执,也不是第八识,它是真如佛性。要认识到这个自性,这个认识不是谁认识谁,是真正不二的相应,证到了自性以后,才知道万法是自性的显现。而因为自性清净,所以万法清净,自性圆满,所以万法圆满。
五、问:生活中,用功的时候怎么样才能进得去,出得来呢?
答:用功的境界里面进得去,出得来,这个用功的境界有两种:一种是法上境界,法上境界就是说你修什么法,这个法起什么作用,怎么去认识这个法,达到什么效果,这些法上境界,你要一一地依这个理,依这个事,依法行而行,要有规律地进得去,出得来。譬如说有初善、中善、后善。打座也这样。念经怎么样进去,怎么样回向出来,都有一个过程,法行的过程,这是叫法行境界。一种是显现,这里的显现还不是属于真正证到自性的显现,就是说你在打坐当中有感觉,有某一种境界。见到光,见到佛,或者身体上起什么气脉变化,或者空到什么境界等等这些反应,就是境界反应,是这种境界。如果你是这第二种境界的话,那么这个境界你也不要进去,也不要出来。譬如你前面有一个茶杯,你不要进到茶杯里面去,不要去看它,你也不要说我不要看它,我离开,我要出来,也不要出来,任其自然。
六、问:当下的显现是住于一处还是自性显现?
答:住一处是修法,把心安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这个一处有内外之分,外面的境界,譬如说住在一个水晶球、莲花、佛像,净土有十六观。住于内,有的时候是脉轮,有的时候是某一个脉轮、鼻端,这是住一处,那么持名念咒也是叫住一处,这是叫用功的住境,住的境界。但是自性显现,这里差别比较大,一种是理论上,理上讲的我们知道都是自性显现,但是我们现在见的都是妄心,真心没有找到,是妄心。在理论上认识到一切万法是自性显现,但是修到后来,要修到真空以后,真空--内空身心,外空境界,本性现前,灵光一片,这个时候,在性光当中如镜子照物,那个叫自性显现,镜子照东西一样,照得清清爽爽,明明朗朗,这个叫自性显现。小乘他没有讲到这句话,只讲四谛、十二因缘等等,大乘才讲到自性显现,这个理的起点很高。因为你悟到了或者说理解到了一切自性所现,那么你念佛念咒中间所有的反映都是知道自性所现。譬如说佛来了,你就知道这是我自心所现,佛不从外来,那么就不会着魔,在实际当中,他是非常有用的。到后来你真正证到自性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彻悟,佛讲得太对了,真的是自性所现。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是自性所现,这个自性就是无相无物,空灵一片,真的是如此,这是指证。我们讲境、行、果,境就是唯心之境,然后起行,行又归到这个理,证到了这个理,这叫果。过去解释祖师的意义:解行相应即祖,理解和行相应了就是祖师了,就是果位,意思就是这样。
七、问:怎么样去体悟念念觉悟和念念觉照。
答:念念觉悟是指智慧。就是说你发生了一个问题,你看经也好,日常生活也好,在这里面有善有恶,有不同的显现,有不同的障碍,有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习气,不同的烦恼,不同的执着,在这里面会发生一些智慧。这个智慧一发生,所有的问题就解开了,再也不执着,转变了,这叫觉悟。你每一天都在觉悟当中,如果你经常有发现,噢,我明白了,我突然觉得我很透彻了,这就是觉悟,念念觉悟。一般人念念觉悟是做不到的,有时候会…
《香风谷禅语 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