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習氣。有的老修行、老居士到一定的時候會容易進入這種狀態,那麼他和菩提心、佛教的正見正智慧就不相應了,這是另一條路。
所以說修行從心咒交融開始,是初步開始入門的時候了,這裏的叉路很多,但是這個交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心和咒,心和佛交融的了,逐漸逐漸地成片,逐漸逐漸地面臨很多的路。所以說諸佛菩薩菩提路也不同,修道的人各種各樣的路也不同。到了這裏,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不同的情況,根據自己的習氣,根據自己所開發的功德善根來引導,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淨土宗在過去的祖師們那個時代很殊勝,他有四種念佛法門,有很多很多的理論。像用天臺的理論來引導,有的用禅,有的用華嚴,各種的理論來引導,還有和密宗結合,禅宗結合,天臺結合的修證方法。因爲祖師證位比較高,他們根據各人的修到的不同的境界來給你指引,所以古人一般是這樣的。那麼現代的淨土法門就缺少這一點。大衆的修法都千篇一律,都是趨于簡單化。而且沒有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殊勝進步的過程,這個是我們現代人修行的特征。這是念佛法門的內容,密宗也是一樣,大部分的人都是修普通的密,修加行;如再引導大圓滿、大手印更加殊勝的那些地方,就比較困難。那麼這些法最最重要的,從修證來講,是後面的部分。從普及、利益世間來講是前面的部分就是人乘。所以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乘,五戒十善,念佛行善回向淨土,這是世間法上普遍提倡的符合實際的一些方法。那麼從修證來講,它要深入,要證悟,要證到真正的叁昧解脫。那麼人間的"眼",也就是智慧眼,也是從修證上建立起來的。
所以我們根據剛才所提的問題,心咒交融的時候在整體上作這麼一個說明。
二、問:怎麼樣把握好當下?
答:這個當下其實不用把握。一個安住當下的人,他的分別念,他的執著心,他的比量就消融了。他就住在當下,就像你在家裏一樣,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他不用耽心我哪一天會失去這個家,我哪一天會外出流浪,他不用耽心,只有在外面的人才會耽心我會不會到家,到了家我能不能把家守住,會有這個耽心。所以說安住當下的人只是不要去破壞。如果在當下平常、直心、無念、清淨當中不要有意去起心動念,不要被境界所牽,不要再去流浪。所以說他要把握的只是這個。防範于那些複雜的東西,那些遷流的東西,那些起心動念的事物的到來的影響,而當下就是你的家,你是國王,你是主人,主人認識自己是主人了,他不會怕主人丟掉,所以說不要有意去守這個當下,當下就是你自已的本來,是自然的,不要有意去守他。
叁、問:用功的時候,概念裏有一個空,可以嗎?
答:概念裏有一個空,是給那些在理上沒有認識空的人,讓他知道世間一切法是緣起,它的本性是空的。身體的感覺,自己的體會,一切一切的流變的過程是無常而不停留的,它是一種暫時性的組合,那麼這個僅僅是初步的。從這種理論上所了解到的佛法,以這種理論再去指導修行的,力量非常輕微。現代佛法的末落衰敗就是因爲理論太多,實證太少。但是這個理論是需要的,如果沒有理論也就沒有實證,但是理論只是一個指路牌。譬如說給你一張地圖,但是認識地圖了就要去做,在做的當中要智慧地去做,所以這種理論要能引發智慧。智慧有兩種:有漏智和無漏智。從大體分析,你有概念的,有分別的,這些都是有漏智,帶煩惱性的,執著性的都是有漏智。當你分別念,執著念去掉之後,本性開發的智慧,那是無漏智,無漏智和理論沒有關系,它是現量的,它是真實體現。那麼這個有漏智怎麼樣去體悟到本來的無漏智呢?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譬如你知道一切是空的,那麼你知道是空的時候,你還執著嗎?如果你知道空了還執著,那麼你的這個空就沒有發揮作用。譬如說你知道妄想是空的,爲什麼還要打妄想呢?那麼你沒有發揮這個空的作用 ,空力沒有,那麼怎麼體現這個空力呢?首先要集中,集中于一念,使萬念歸于一念,歸于念佛念咒,當下一念。當然這裏的"當下"和我剛才講的"當下"是兩碼事,這個所謂的"當下"只是假設的,只是指引你當下,而不是真實的當下。就是說你要念念歸空,念念攝心歸一。歸一之後,把其它的化掉了,你初步有了外部空了,外部世界空了,但是你自己還在,我在這裏,我在念咒,我在怎麼樣,你這個還在。再進一步,把這個也去掉了,那麼你身體空了,身體空了以後,你心也空了,這個空是一步步體會來的,然後你才知道,噢,原來這樣才是空,就知道了。原來我認識的空不是這樣的,現在我體會到什麼是空了,然後把所學的理論教義一對照,噢!是這樣,我走的路是對的。因爲人在業力緣起當中,如果你空了外部,外部的業力緣起對你就沒有幹擾,你就從外部的世界解脫出來了。然後你身體空了,身體上的業力解脫了,你就不會受身體所拖累,不會受身體的障礙。身體就不會引起你的執著,生和死不是身體,身體死就死了,心不會死,不生不滅。那麼這就是通過空的概念,然後逐步引導進入真實,一步步超越,印證你自己的空的境界,是這麼一個過程。
四、問:一切的順逆境界都是業感緣起呢?還是自性的顯現呢?
答:這裏有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我們講緣起,是業感緣起,就是愛非愛緣起,這是指衆生界來講的,衆生有善惡,有愛有非愛,有種種的業行,造成了他的緣起,這是六道輪回的衆生,形成了這樣一種緣起。那麼如果這樣緣起,他作爲一種認識來講,然後顯清淨業,不造惡業,使人能夠在因果上得到進一步的增上,人天增上的道,這個不究竟,但是他有作用。那麼進一步我們要知道的就是性空緣起,性空緣起就是破這個實有性,外界的果報和我們所造的業的實有性,善非善,惡亦非惡。所報的境界是人天,非實有人天的境界,它都是一種因緣的構成,虛妄的顯現,這個虛妄的顯現還沒有到自性顯現的地步,那是一種虛妄性,如果以這一點作爲指導修行,然後安住在某一個法門上用功,到後來真正空了以後,就是見到了本性,才能了知一切萬法是自性顯現。這中間還有經曆所謂的第八阿賴耶識的那種顯現,等等理論上都有很多講法。像真如緣起等等緣起,那麼這個真如緣起的顯現,其實就是指自性顯現,大圓滿、自性的顯現。真如包括六大種性,一切萬法都在真如裏面,就是自性顯現。所以自性顯現是甚高的境界。那這個心不是肉團的心,不是意識,不是第七識我執,也不是第八識,它是真如佛性。要認識到這個自性,這個認識不是誰認識誰,是真正不二的相應,證到了自性以後,才知道萬法是自性的顯現。而因爲自性清淨,所以萬法清淨,自性圓滿,所以萬法圓滿。
五、問:生活中,用功的時候怎麼樣才能進得去,出得來呢?
答:用功的境界裏面進得去,出得來,這個用功的境界有兩種:一種是法上境界,法上境界就是說你修什麼法,這個法起什麼作用,怎麼去認識這個法,達到什麼效果,這些法上境界,你要一一地依這個理,依這個事,依法行而行,要有規律地進得去,出得來。譬如說有初善、中善、後善。打座也這樣。念經怎麼樣進去,怎麼樣回向出來,都有一個過程,法行的過程,這是叫法行境界。一種是顯現,這裏的顯現還不是屬于真正證到自性的顯現,就是說你在打坐當中有感覺,有某一種境界。見到光,見到佛,或者身體上起什麼氣脈變化,或者空到什麼境界等等這些反應,就是境界反應,是這種境界。如果你是這第二種境界的話,那麼這個境界你也不要進去,也不要出來。譬如你前面有一個茶杯,你不要進到茶杯裏面去,不要去看它,你也不要說我不要看它,我離開,我要出來,也不要出來,任其自然。
六、問:當下的顯現是住于一處還是自性顯現?
答:住一處是修法,把心安住在一個固定的地方,這個一處有內外之分,外面的境界,譬如說住在一個水晶球、蓮花、佛像,淨土有十六觀。住于內,有的時候是脈輪,有的時候是某一個脈輪、鼻端,這是住一處,那麼持名念咒也是叫住一處,這是叫用功的住境,住的境界。但是自性顯現,這裏差別比較大,一種是理論上,理上講的我們知道都是自性顯現,但是我們現在見的都是妄心,真心沒有找到,是妄心。在理論上認識到一切萬法是自性顯現,但是修到後來,要修到真空以後,真空--內空身心,外空境界,本性現前,靈光一片,這個時候,在性光當中如鏡子照物,那個叫自性顯現,鏡子照東西一樣,照得清清爽爽,明明朗朗,這個叫自性顯現。小乘他沒有講到這句話,只講四谛、十二因緣等等,大乘才講到自性顯現,這個理的起點很高。因爲你悟到了或者說理解到了一切自性所現,那麼你念佛念咒中間所有的反映都是知道自性所現。譬如說佛來了,你就知道這是我自心所現,佛不從外來,那麼就不會著魔,在實際當中,他是非常有用的。到後來你真正證到自性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徹悟,佛講得太對了,真的是自性所現。山河大地,一切萬物都是自性所現,這個自性就是無相無物,空靈一片,真的是如此,這是指證。我們講境、行、果,境就是唯心之境,然後起行,行又歸到這個理,證到了這個理,這叫果。過去解釋祖師的意義:解行相應即祖,理解和行相應了就是祖師了,就是果位,意思就是這樣。
七、問:怎麼樣去體悟念念覺悟和念念覺照。
答:念念覺悟是指智慧。就是說你發生了一個問題,你看經也好,日常生活也好,在這裏面有善有惡,有不同的顯現,有不同的障礙,有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習氣,不同的煩惱,不同的執著,在這裏面會發生一些智慧。這個智慧一發生,所有的問題就解開了,再也不執著,轉變了,這叫覺悟。你每一天都在覺悟當中,如果你經常有發現,噢,我明白了,我突然覺得我很透徹了,這就是覺悟,念念覺悟。一般人念念覺悟是做不到的,有時候會…
《香風谷禅語 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