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一定要跟定善知识带我们上去?
答:诸佛在法界中时时放光照耀你们,你们要努力用功,与佛菩萨相应了就是不二,诸佛菩萨善知识和你的心是不二的。不能用相来见,不能用境界来分别,是你的心契入了师父的心,契入了诸佛菩萨的心达到了不二的境界,这是得到最大的加持,不要向外求加持,用你的内心去加持,凡心转了以后,没有自己,没有区别也是和佛菩萨一样的光明,自性光明,全是一体。为什么佛说金刚经是佛的法身呢?如果你和金刚经相应了,你的当下就是法身了。法身就在经里面。这个经是没有文字的,或者叫无字真经,你真实的地方就是法身,就见到佛了,这叫见法身。你通过金刚经明白了你的真实,也就是见法身的真实义要怎样去转。
三十四、问:相对于境界以后,如来的真实义也会用上去了,也能转境界了,当下跟经典相应是不是?
答:对的,这是第一程度上合了,还没有究竟合,天台讲的即佛,明白了是文字即佛,明白了去做,是观行即佛,做了以后达到一定的相应是相似即佛,再进一步证到十方圆明了是分证即佛了。所以有差别的。
三十五、问:境界和经典跟心是合一的,属于什么程度?
答:这个是通过解和悟跟实际联系了,但是联系程度的路还很长的,还要继续深入的。但是已经开始联系的修行人是上路了,上路的人闲杂的事不可太多,应保养精神,要有足够的时间去用功,路才能走得平直,才能走到底。如果这个时候坑坑洼洼叉路太多,他就走不上去,要长时间的走下去,要有眼光和智慧,看透彻,很清楚,要有脚力,很有力量走上去,普贤是行动,文殊是智慧,观音是大悲,地藏是大愿,这些功德方方面面都要俱备。理上明白了,开了智慧去行动,行动里有大悲大愿,智慧开了以后,自然会生起愿,不可过于悲,过于悲就障碍了,要回到道上,行不要偏离道,否则会退步,修行人进得很难,退得就很容易。
三十六、问:诵经以前做什么样观想?
答:诵经以前第一发愿,愿成佛道,愿度众生,诵的经能遍法界利益一切众生。第二诵经中要观想自己坐在高座上像佛菩萨一样,经书放光在法界虚空当中,有很多人在听你诵经,每念一句境界要显现。显现里面的意境有的是"相"的境界,有的是"意境",要在念时显现,显现时心没有分别,没有我,没有众生也没有声音,什么都没有,不想它,不分别它,就是"空",再去显现念,念到不可思议时相应了,你的念和经文的意思都会合一起了,圆融在一起了,一体了,不知不觉的念完了,这个叫相应。无心念,也不是有一个无心在,念到无心在又多了个无心,无心是各方面都如法,不要再想一想我在诵经,我的功德怎么样,境界怎么样清净不清净,这些不要去想它,这叫无心,不要有个无心在。如果你好好修"得法",一部经就可以成道,一句咒,一句佛号都可以成道。念经念得很好的人,念好以后人很轻安、很清爽、很清净,走路非常地轻松,每天很开心的,这说明业障消掉了,善根正在培养增长。
修行人现在歇下来用功,不必要的事,攀缘的事都不要做,有的缘不能随,再修上来,修上来以后,修得很好了,要观察哪些缘可以随,哪些缘不随,不然一直做功夫就没有了。修行是要时间的,三年五年以后,再去修就难了,因修行有个信心和善根开发的时期,看经书有个兴趣的问题,时间长了没有修上来,停下心来再用功,那个时候就难修了,有个时间性的,错过了不行,修行有年龄的,有童蒙时、青壮年、年老时,童蒙时及青壮年时没有修好,到老了就修不好了,失去了机会。所以要把握好。有的人要朝山,不要往外跑,自己心里有菩提宝藏,要向内开发。专心用功三年五年,才会有消息,还要进一步参学善知识得到各种善知识的指点、开示、经验,再修五年十年方有道力,有了力量了,才有资格去帮助众生,来生再来度。修好了是一个榜样,有一定道力,修到临终时可以示现,走得很洒脱,或留下一些话,那么这也是"弘法",起个榜样。关键是自己要先修好,一般到成就如果不是特别根机要二十年到三十年,开悟一般快的话,三年左右,特别的根机,一听就悟,修几年时间才能真正明白,悟透上路,上路后在理解上不需要了,努力用功,经过三年、五年,打成一片,内外一片,动静一片,苦乐一片,二十四小时成片。成片以后可破五蕴,破一点就开发真境界了,神通、光明,境界开始起变化了。
妙戒居士记
第四章
一、问:念咒的时候,怎样体会到心即是咒,咒即是心?
答:心和咒本身不是两个东西,我们人所想像的任何的事物都是心里面产生的,一切唯心所造。但是一般不修行的人,他的心很散乱,他的知识,他的经验,他的感觉都是受外部六尘所影响、百万所左右,所以他的心全部被六尘所埋没了,成了颠倒,主人变成了仆人,自己的主体,清净光明的自性就变成了无明的颠倒,所以说他成了一个迷惑的人,流浪的人,流浪于六道轮回。那么我们学佛的人,就是用一些方法,把心念归一。念佛、持咒、观想,还有禅宗的坐禅参究,目的都是把我们散乱的心收回来,定在当下。那么定在当下的用功必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就是你所用的方法和你能持心要交融,如果你没有交融,你就不知个中的滋味,就是说你的法味没有了。当你交融的时候你才知道,心咒在不二的时候那种法味,那种超越。因为当你交融的时候,六尘没有了,不散乱了,你的感受不再是身体上的冷暖轻重,舒服不舒服,也不是情绪化的一种状态,一种感情的波动,而是心中只有咒,咒里面只有这个心。但是什么是心?什么是咒呢?如果在这里面起分别的话,还是会有一些感觉:我在念咒,这个咒念得特别清朗,特别舒服,好像是活水源头滚滚而来,滔滔不绝,绵绵不断,一直念一直念,我的心就在咒里面,就在念,我感觉到很清净、很舒服,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说初步到了心咒交融的境界。但是你这里面还有认知在,就是说一个能认知的我,我感觉到了,特别舒服,特别轻安,感觉这个咒念得这么轻松,有这个认知,还有这个咒被我所念,我也认知这个咒,六字大明咒也好,阿弥陀佛心咒也好,这个咒的声音,节奏真的是很好,对我的感应,那种光明,那种加持,那种力量真是不可思议。但是这里还有人认知在。这个认知如果没有去掉的话,他只是事上功夫,没有到理上的功夫。如果你把认知拿掉,把你的感知的心拿掉,不分别,把你所念的咒拿掉,不去执持,原来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现在是不要去执持,心空了,咒也空了。但是这个空只是空了分别,不是说咒就没有了,也不是说心就没有了。心是无心之心,咒是什么样呢--自性的妙用。咒成了我们自性的妙明的作用。这里面有两层境界:一个境界就是说他心失去了,咒也失去了,刹那之间一片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当中,也有粗浅和深入的阶段。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呢,什么都不知道,自己对本性灵知的体悟也没有,那个定,是初步一点,属于功定。或者暂时失去的那种境界,譬如说过去心也没有了,未来心没有,中间那个心断了,当断的时候,只是断,没有生起灵知的智慧,这个是比较粗的,这个时候容易被误认为见性,误认功夫到了。其实如果死在这里的会落空见,会落空心,会落无心的执着。这里面不会生起自性的功德来。那么如果在这个地方不去执着它,再深入觉照,在身心世界都空净的时候,这时灵知一片,清净光明,自性的那种妙明的境界自然显现,那是定的比较深的了,这个是什么?叫证体的功夫。禅、密、净土都是证到这里的。
那么另一种情况就是说咒也在,心也在,心是清净的心,明明朗朗,没有分别;咒是没有执持的自性的显现,这两者是不二的,没有分别,自然显现,这个咒是一种自性显现的光明,或者说加持,或者说自性的力量,是使他转化,转悟的力量,那么这个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启用,就是用的境界了,用这个无心之心,用这个和诸佛菩萨一体的咒,咒是我们法界当中的一种功德的显现,是诸佛菩萨证到本性以后的一种方便的示现,示现在众生心灵中,引导你进入佛心的一种方便,是宇宙里面的一种语音或者加持音,是一种力量。那么这个时候所证入的就叫做用,启用。所以说不是不念咒,也不是一定要不念佛,如果你证体了,那么就是启用,如果你没有证体的话,你肯定有分别,肯定有一个心在,有一个咒在,尽管你念得交融了,还有这个东西,只是比较细而已。如果停留在这个比较细的层面上,贪着安乐,贪着那种状态,贪着舒服,不想出来,那么就产生了障碍,就不会成就、不会成道。
然而这里又有好几条岔路:如果说在这个贪爱当中,能够把世间的贪破掉,那么身心会比较愉悦、健康、向上,精神力比较好。这个是比较好的,但他要是临终往生,品位会比较低一点,不会很高。为什么?他会贪着这种修行当中的快乐,这里面还带有自私性的,因为他要去利益众生,要去做好事,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事情一多就没有,他又怕,他要守住它,守住这种安乐,舒服的状态,那么这在密宗来讲,就是住在乐、明、无念的境界上,这是无明的皮壳。乐、明、无念都是无明的皮壳,都是不能住的,无明没有破。没有打破无明,所以不能真正证到念佛三昧,就是这个落处在。
那么另一种人,他习气比较重,念佛也念到这个地方,但是他起了比较大的贪心,增长了贪心,他的习气不改,然后通过这个贪心产生了其它的贪心,那么他会狂妄自大。他的习气很大也很骄傲,世间法也贪,那么这就走错路了。 念佛念到后来变成不正常的现象了,走错了路头。就是说他在大众的学佛人当中比较骄慢,习气比较重,认为有自己的一套,修得比别人好,自己有一定的功夫,但这个功夫不能带出功德,不能开发智慧,只会增…
《香风谷禅语 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