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一定要跟定善知識帶我們上去?
答:諸佛在法界中時時放光照耀你們,你們要努力用功,與佛菩薩相應了就是不二,諸佛菩薩善知識和你的心是不二的。不能用相來見,不能用境界來分別,是你的心契入了師父的心,契入了諸佛菩薩的心達到了不二的境界,這是得到最大的加持,不要向外求加持,用你的內心去加持,凡心轉了以後,沒有自己,沒有區別也是和佛菩薩一樣的光明,自性光明,全是一體。爲什麼佛說金剛經是佛的法身呢?如果你和金剛經相應了,你的當下就是法身了。法身就在經裏面。這個經是沒有文字的,或者叫無字真經,你真實的地方就是法身,就見到佛了,這叫見法身。你通過金剛經明白了你的真實,也就是見法身的真實義要怎樣去轉。
叁十四、問:相對于境界以後,如來的真實義也會用上去了,也能轉境界了,當下跟經典相應是不是?
答:對的,這是第一程度上合了,還沒有究竟合,天臺講的即佛,明白了是文字即佛,明白了去做,是觀行即佛,做了以後達到一定的相應是相似即佛,再進一步證到十方圓明了是分證即佛了。所以有差別的。
叁十五、問:境界和經典跟心是合一的,屬于什麼程度?
答:這個是通過解和悟跟實際聯系了,但是聯系程度的路還很長的,還要繼續深入的。但是已經開始聯系的修行人是上路了,上路的人閑雜的事不可太多,應保養精神,要有足夠的時間去用功,路才能走得平直,才能走到底。如果這個時候坑坑窪窪叉路太多,他就走不上去,要長時間的走下去,要有眼光和智慧,看透徹,很清楚,要有腳力,很有力量走上去,普賢是行動,文殊是智慧,觀音是大悲,地藏是大願,這些功德方方面面都要俱備。理上明白了,開了智慧去行動,行動裏有大悲大願,智慧開了以後,自然會生起願,不可過于悲,過于悲就障礙了,要回到道上,行不要偏離道,否則會退步,修行人進得很難,退得就很容易。
叁十六、問:誦經以前做什麼樣觀想?
答:誦經以前第一發願,願成佛道,願度衆生,誦的經能遍法界利益一切衆生。第二誦經中要觀想自己坐在高座上像佛菩薩一樣,經書放光在法界虛空當中,有很多人在聽你誦經,每念一句境界要顯現。顯現裏面的意境有的是"相"的境界,有的是"意境",要在念時顯現,顯現時心沒有分別,沒有我,沒有衆生也沒有聲音,什麼都沒有,不想它,不分別它,就是"空",再去顯現念,念到不可思議時相應了,你的念和經文的意思都會合一起了,圓融在一起了,一體了,不知不覺的念完了,這個叫相應。無心念,也不是有一個無心在,念到無心在又多了個無心,無心是各方面都如法,不要再想一想我在誦經,我的功德怎麼樣,境界怎麼樣清淨不清淨,這些不要去想它,這叫無心,不要有個無心在。如果你好好修"得法",一部經就可以成道,一句咒,一句佛號都可以成道。念經念得很好的人,念好以後人很輕安、很清爽、很清淨,走路非常地輕松,每天很開心的,這說明業障消掉了,善根正在培養增長。
修行人現在歇下來用功,不必要的事,攀緣的事都不要做,有的緣不能隨,再修上來,修上來以後,修得很好了,要觀察哪些緣可以隨,哪些緣不隨,不然一直做功夫就沒有了。修行是要時間的,叁年五年以後,再去修就難了,因修行有個信心和善根開發的時期,看經書有個興趣的問題,時間長了沒有修上來,停下心來再用功,那個時候就難修了,有個時間性的,錯過了不行,修行有年齡的,有童蒙時、青壯年、年老時,童蒙時及青壯年時沒有修好,到老了就修不好了,失去了機會。所以要把握好。有的人要朝山,不要往外跑,自己心裏有菩提寶藏,要向內開發。專心用功叁年五年,才會有消息,還要進一步參學善知識得到各種善知識的指點、開示、經驗,再修五年十年方有道力,有了力量了,才有資格去幫助衆生,來生再來度。修好了是一個榜樣,有一定道力,修到臨終時可以示現,走得很灑脫,或留下一些話,那麼這也是"弘法",起個榜樣。關鍵是自己要先修好,一般到成就如果不是特別根機要二十年到叁十年,開悟一般快的話,叁年左右,特別的根機,一聽就悟,修幾年時間才能真正明白,悟透上路,上路後在理解上不需要了,努力用功,經過叁年、五年,打成一片,內外一片,動靜一片,苦樂一片,二十四小時成片。成片以後可破五蘊,破一點就開發真境界了,神通、光明,境界開始起變化了。
妙戒居士記
第四章
一、問:念咒的時候,怎樣體會到心即是咒,咒即是心?
答:心和咒本身不是兩個東西,我們人所想像的任何的事物都是心裏面産生的,一切唯心所造。但是一般不修行的人,他的心很散亂,他的知識,他的經驗,他的感覺都是受外部六塵所影響、百萬所左右,所以他的心全部被六塵所埋沒了,成了顛倒,主人變成了仆人,自己的主體,清淨光明的自性就變成了無明的顛倒,所以說他成了一個迷惑的人,流浪的人,流浪于六道輪回。那麼我們學佛的人,就是用一些方法,把心念歸一。念佛、持咒、觀想,還有禅宗的坐禅參究,目的都是把我們散亂的心收回來,定在當下。那麼定在當下的用功必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就是你所用的方法和你能持心要交融,如果你沒有交融,你就不知個中的滋味,就是說你的法味沒有了。當你交融的時候你才知道,心咒在不二的時候那種法味,那種超越。因爲當你交融的時候,六塵沒有了,不散亂了,你的感受不再是身體上的冷暖輕重,舒服不舒服,也不是情緒化的一種狀態,一種感情的波動,而是心中只有咒,咒裏面只有這個心。但是什麼是心?什麼是咒呢?如果在這裏面起分別的話,還是會有一些感覺:我在念咒,這個咒念得特別清朗,特別舒服,好像是活水源頭滾滾而來,滔滔不絕,綿綿不斷,一直念一直念,我的心就在咒裏面,就在念,我感覺到很清淨、很舒服,這種感覺從來沒有過。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說初步到了心咒交融的境界。但是你這裏面還有認知在,就是說一個能認知的我,我感覺到了,特別舒服,特別輕安,感覺這個咒念得這麼輕松,有這個認知,還有這個咒被我所念,我也認知這個咒,六字大明咒也好,阿彌陀佛心咒也好,這個咒的聲音,節奏真的是很好,對我的感應,那種光明,那種加持,那種力量真是不可思議。但是這裏還有人認知在。這個認知如果沒有去掉的話,他只是事上功夫,沒有到理上的功夫。如果你把認知拿掉,把你的感知的心拿掉,不分別,把你所念的咒拿掉,不去執持,原來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現在是不要去執持,心空了,咒也空了。但是這個空只是空了分別,不是說咒就沒有了,也不是說心就沒有了。心是無心之心,咒是什麼樣呢--自性的妙用。咒成了我們自性的妙明的作用。這裏面有兩層境界:一個境界就是說他心失去了,咒也失去了,刹那之間一片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當中,也有粗淺和深入的階段。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呢,什麼都不知道,自己對本性靈知的體悟也沒有,那個定,是初步一點,屬于功定。或者暫時失去的那種境界,譬如說過去心也沒有了,未來心沒有,中間那個心斷了,當斷的時候,只是斷,沒有生起靈知的智慧,這個是比較粗的,這個時候容易被誤認爲見性,誤認功夫到了。其實如果死在這裏的會落空見,會落空心,會落無心的執著。這裏面不會生起自性的功德來。那麼如果在這個地方不去執著它,再深入覺照,在身心世界都空淨的時候,這時靈知一片,清淨光明,自性的那種妙明的境界自然顯現,那是定的比較深的了,這個是什麼?叫證體的功夫。禅、密、淨土都是證到這裏的。
那麼另一種情況就是說咒也在,心也在,心是清淨的心,明明朗朗,沒有分別;咒是沒有執持的自性的顯現,這兩者是不二的,沒有分別,自然顯現,這個咒是一種自性顯現的光明,或者說加持,或者說自性的力量,是使他轉化,轉悟的力量,那麼這個境界是什麼呢?就是啓用,就是用的境界了,用這個無心之心,用這個和諸佛菩薩一體的咒,咒是我們法界當中的一種功德的顯現,是諸佛菩薩證到本性以後的一種方便的示現,示現在衆生心靈中,引導你進入佛心的一種方便,是宇宙裏面的一種語音或者加持音,是一種力量。那麼這個時候所證入的就叫做用,啓用。所以說不是不念咒,也不是一定要不念佛,如果你證體了,那麼就是啓用,如果你沒有證體的話,你肯定有分別,肯定有一個心在,有一個咒在,盡管你念得交融了,還有這個東西,只是比較細而已。如果停留在這個比較細的層面上,貪著安樂,貪著那種狀態,貪著舒服,不想出來,那麼就産生了障礙,就不會成就、不會成道。
然而這裏又有好幾條岔路:如果說在這個貪愛當中,能夠把世間的貪破掉,那麼身心會比較愉悅、健康、向上,精神力比較好。這個是比較好的,但他要是臨終往生,品位會比較低一點,不會很高。爲什麼?他會貪著這種修行當中的快樂,這裏面還帶有自私性的,因爲他要去利益衆生,要去做好事,這個境界就沒有了,事情一多就沒有,他又怕,他要守住它,守住這種安樂,舒服的狀態,那麼這在密宗來講,就是住在樂、明、無念的境界上,這是無明的皮殼。樂、明、無念都是無明的皮殼,都是不能住的,無明沒有破。沒有打破無明,所以不能真正證到念佛叁昧,就是這個落處在。
那麼另一種人,他習氣比較重,念佛也念到這個地方,但是他起了比較大的貪心,增長了貪心,他的習氣不改,然後通過這個貪心産生了其它的貪心,那麼他會狂妄自大。他的習氣很大也很驕傲,世間法也貪,那麼這就走錯路了。 念佛念到後來變成不正常的現象了,走錯了路頭。就是說他在大衆的學佛人當中比較驕慢,習氣比較重,認爲有自己的一套,修得比別人好,自己有一定的功夫,但這個功夫不能帶出功德,不能開發智慧,只會增…
《香風谷禅語 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