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風谷禅語 下編
下篇 網上答疑
1、問應緣接物如何體現全體,諸緣齊現又如何體會全體?
答:在諸緣齊現時,覺性空明不動而了知種種所現差別,內不起知見情感之心,外不隨逐境界而遷流。當下圓照,因機而用。同時具有現量之德與差別法用,活潑直顯,自在無礙。
2、問:未悟之人平時如何攝心觀心、妄中求真。弟子知道平時觀照最爲重要,悟前爲攝心,悟後爲保任,弟子乃初學,平時應如何操作?
答:未悟前正知見、正皈依、正發心爲前導。然後才是用功:持咒應緩而有力,不可出聲,空性中心聞即可。另可看妄想起處,一照即了。平時威儀如幻而現,不分別而知,不執著而用。若巳入定,一切放下,自然安住。
3、問:緩而有力何解?持咒應緩而有力,這"緩而有力"請老師詳細開示。
比如心中心法,應要求每分鍾達10遍上。准提法雖然無此要求,但很多人都是說速度快妄念不易生起。到底是快好還是慢好?
答:心中心法屬于剛法,目的是提持咒力逼其打開,而身心無力者,難以湊效。而六字大明咒乃漸入定慧之法,故速度應緩慢而字音有力,方能攝妄歸一,亦易得觀音大士加持。用心地功夫,最忌落于身、境、見、求、急、等的上面,否則難以相應。要真正入定化空,再破空而證。
4、問:老師,您說說我是用剛法好?還是用漸入定慧之法好?
我感覺自己好象也是身心無力者,只要能"攝妄歸一,亦易得觀音大士加持。"我選擇慚入定慧之法行嗎?
六字大明咒法與無相准提法比較,誰剛誰慚?在修六字大明咒法或准提法時,能做到"速度應緩慢而字音有力",這時它們每分鍾應須念多少遍左右爲依據?(學生可依此來調整自己念咒的速度,從而達到"速度應緩慢而字音有力"。)
"用心地功夫,最忌落于身、境、見、求、急、等的上面"。我的理解是;"身"是持著于身上感覺、"境"是持著于境界、"見"是凡聖知見産生、"求"是心中有所求,挂礙其心而不能放下、"急"是用功心太急于求成、這"等"是指什麼?不明白請老師開示。
答:先漸入後猛進再養道。六字大明咒一分鍾30句左右爲緩持。"等"是等入定、等開悟。
5、問:平日就是這樣去用功,老師指點一下是否正確。若欲修心中心,但是如老師所說那樣身心無力,提持咒力久而效果不大,應該修何法呢?心中心除提持咒力之外還有別法嗎?
後學因對老人開示頗多感悟,所以選擇了心中心法,而從自己平日處事及修學情況來看,確實有些無力,故有此問,懇請老師明示!
答:至此有培養力量、祈請加持、智慧觀照、借法除障等,最好親近目前的上師,加以觀察引導。但應知:最好的法也不可得,即法無法,即用離用,方能相應。
6、問:後學讀《大圓滿見修行果》(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講授)及《椎擊叁要訣勝法解》(貢噶上師講解)等文章後,深有感悟,若自心底流出,當體放下,坦然而住,無絲毫可用力處,同時心中獲無比法喜。之後,比如現在,稍一提持,即入此境。
但此境界卻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輕輕滑走,當此時,便再提持心念:此境亦幻,不可貪著,一切只管放下......有時似乎能走得很深很遠------也並不是什麼"深遠",只是化于極簡極平易而已,平時只是在妄想中打滾,未覺察到而已。
我平日就是這樣去用功,老師指點一下是否正確,同時請您再提出一些建議和注意事項!
答:此時不能墮在無事輕安、無念之中,應提起覺照照于知源,或看"有句無句,如藤倚樹"等話頭。不可再生分別,一心照看當下,證入真性,否則毫不得力。
7、問:"禅宗不落文字,爲什麼還用文字來闡釋禅?"
答:"禅的體性本非文字所能到,亦非禅法之可行,乃是無法之法,無境之境,但禅師爲了破除衆生之執著,指示本有之智慧,不得已以言遣言,借義了義,使人頓然明悟,就路還家,從此知一切文字本無所立,一切知識亦無可诠釋。活潑自然,妙用自在!
8、問:六祖在八個多月就開悟了,怎麽開悟的?他在廚房舂米時開悟的,舂米時他怎麽舂呢?他個子矮、年紀輕沒有重量,舂米是用根橫而長的棍子,在棍子這邊他爲了增加自身的重量,就綁了一塊石頭在身上。結果他就這樣上上下下的做功,如此幫助他氣脈的通順,所以八個月就悟道了。
答:六祖見弘忍時巳理悟,八個月苦行是息機,即自心純淨于不二,悟迹盡則妙明現,所以智慧圓活而了無心迹。弘忍知機熟而于叁更指示向上,方始徹證。
9、問:不成就無以度生,不度生無以成就。請問老師,禅門行者應何法行,在一生之中證得不動地,自度度他.而非在六道輪轉中,體現已身未度而度人的力量有限的慈悲心.
答:不發心無以成就,不成就無以度生。禅門行者欲成道度生,先應明理除障,發心求真,依師依法而體究深入。如是用功,直到桶底脫落,徹見本性,頓開慧眼,悟入不二,然後再安養聖胎,綿密保護,了習透境,逐步證入法身本位,再由十方諸佛加持而圓滿成就!
10、問:老師,我的一個朋友想讓您說說這是怎麼一回事:
他少年時期耳根極利,居然能聽到老鼠打噴嚏的聲音,眼睛在黑夜的視力範圍亦超出常人。
冥冥之中能感覺到自己的上一世......(略去數行)
頭一次去嵩山少林寺,便能知未到過場所位置的所在。
還有許多不爲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事發生在他的身上。
其人身在官場卻淡泊名利,雖未涉足佛學,但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工夫做得很不錯。
答:緣于生命之報,行于人生之道
此是天上善報未盡,故于人間留有此德。如能不生異見,了惑悟真,則隨緣行善,利樂有情,不著不染,清淨本然,即此人間亦如天上矣!
如以禅答:
生生如幻真常如
境境無礙虛行舟
世事恒順衆生意
佛智妙圓無一塵。
11、問:請問老師,修行人遇到漏丹是什麼原因?該怎樣根治?
一、引中脈向上化空。
二、大禮拜。
叁、觀欲之害。
四、持愣嚴咒心。
五、嚴重者中藥調治。
12、問:迷---覺---覺用一如,敬請老師指教.
答:既一如,還須指教麼?
13、問:老師所說的常閑住于一片明淨,也是一句勉強的形容吧?
又想起了您那句話:"了知道在目前在當下,一切現成,不假外求,無明本空,一切了不可得,何以不直澈心源空寂、體用一如。"
答:因爲還有"了知"在,意解未盡,覺受未空,猶帶性中痕迹,法中流波,微細二顯未淨也。
14、問:對于後學來說,如梗在喉,吞之不入,吐之不出,坐立不安,食之無味,唉!
答:此地無言唯自證,妙明確然圓照中。直透而過。
15、問:證入佛性是心不動。心不動,知有風帆否?
心動是否指念起?
此處心指妄心?
完全證入佛性是否一念不生?即心不動?
如果知道有風帆,則是念起,即心動?
心不動是體,心動不著是用。體用一如如何做到?
這是日常修行方法?
念起不隨是心不動?
不分別是心不動?
鏡照物時,知道物是什麼嗎?如果知道,就是分別,是心動嗎?
答:證入佛性是心不動-
心不動,知有風帆否?--知也不動。
心動是否指念起?--是念之初相。此處心指妄心?--分別即妄,無分別即真。
完全證入佛性是否一念不生?即心不動?--起知見而取舍,則念在而動,動一而念起。
心不動是體,心動不著是用。體用一如如何做到?--二邊不住,照痕亦了。
這是日常修行方法?--這已離修,自然任運。
念起不隨是心不動?--是妙用。
不分別是心不動?--是妙智。
鏡照物時,知道物是什麼嗎?如果知道,就是分別,是心動嗎?--靈明妙性分別而不著,應機而不住。
鏡照物時,知道物是什麼,但不執著,才是日常修行方法?---不知而知,無修而修,圓明常照也。
謝謝老師慈悲解答!還請開示:
心不動,知有風帆否?
--知也不動。
*知是念之初相
*不動是不再有第二念相隨
心動是否指念起?--是念之初相。
*是妄嗎
此處心指妄心?--分別即妄,無分別即真。
*如何是分別
後學愚癡,老師能否慈悲舉例說明
鏡照物時,知道物是什麼,但不執著,才是日常修行方法?
答少小問
知是念之初相?--真知無初相,乃全體了知,非知之知。
不動是不再有第二念相隨?--是,不動而知即本性的妙照,不動即寂也。
心動是否指念起?--是念之初相。
是妄嗎?--是妄,即無明初生之相,極細。
如何是分別?--緣慮、比較、取舍等二邊之心。
舉例,如見物,分別心則起心動念去對事物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如比較、取舍、好惡等種種心理。不分別則正對境時事物自然呈現沒有一系列的活動過程,而是直接了知,此須悟入,方知現成!
請問老師(答少小問中)
知是念之初相?--真知無初相,乃全體了知,非知之知。
*是體嗎?
不動是不再有第二念相隨?--是,不動而知即本性的妙照,不動即寂也。
*知不是動嗎?
*比如見到杯子知道杯子即可。不再生起第二念。對嗎?
*或者是說心思不能到杯子上?
老師楞嚴經中:性覺必明,妄爲明覺 怎麼解?
答少小問
是體嗎?--體用一如。
知不是動嗎?--不動而知乃真性的妙知。
比如見到杯子知道杯子即可。不再生起第二念。對嗎?--如是。也可顯現與杯子相關的知識。
或者是說心思不能到杯子上?--如是。
老師楞嚴經中性覺必明妄爲明覺怎麼解?--真性自體是本具明了照用,如起一念明了覺照之心,則生無明分別,也即一念動心起念的初相。比如一個本來已證空明不二的人,忽起一個心念:"我已空了,我很明了"等念頭,則已入于妄心境界。
16、問:多少遊絲羁不住,雲繞青山聽晚鍾。後學在參學過程中,略明心意,當下頓…
《香風谷禅語 下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