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之二▪P3

  ..续本文上一页适,而不会产生过多的恐惧感和陌生感。死亡前后对于不熟悉的环境,对于陌生的人和物,都会有更多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出现。因此,为亡者提供一个舒适安然的场所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在亡者最满意的地方,走向一期生命的终结,这个地方将给他们带来难以言喻的安全感。对其心灵将是一个莫大的抚慰!

   第二、保持清新的空气

   死亡是残酷的,但生命是尊严的。许多老人在濒临死亡之际,却被亲人们弄到空气不太好的地方,也有的病人在医院里临死之时,被调换到简陋或空气不好的病房。这是对临终者的极大侮辱,也是对于死亡的盲目无知。实际上,临终者更需要有清新的空气,更需要在清洁的卧室或者病房里走过生命的最后时刻。如果条件有限,那也要注意门窗的通风,但必须禁止人为的污染空气,比如喝酒、抽烟、荤腥等味道太重或者亡者生前就极不喜闻的味道。污浊的气氛令人思绪混乱,清新的空气使人头脑清醒,生者和亡者都需要有这样一个舒适清净的氛围。

   第三、营造温馨的氛围

   营造一个温馨、和睦、融合的氛围,对于临终者来说,真是天大的要事。而提供温馨氛围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做,例如:保持卧室的安静而不苍凉、在卧室里布置临终者最喜欢的房间布局、使用其最喜欢的色彩、经常给临终者赠送鲜花、以微笑的神态来看望临终者(而不是哭哭啼啼忧愁满面)。这样会使房间里面的气氛祥和温馨,临终者最需要这样的关怀了,特别是饱受病苦折磨的人,在医院那白色苍凉的氛围里特别容易产生恐惧、孤独的情绪,更是需要提供温馨的氛围,来抚慰其此生末日的慌乱心态。

   第四、调节适宜的亮光

   光,对于任何人的情绪都会有巨大影响的。强烈的光明容易使人心情明朗起来,但许多人难以承受;阴暗的灯光容易让人情绪低落,但有时候会更有安全感;适中的亮光给人安详、平和、自然的感觉,而且给人随意、自由的享受。还有光亮的颜色也很重要,色彩过于强烈的光对人的视觉效果会产生强烈干扰,所以采取明亮而又宁静的光最为合理。对于濒临死亡的人来说,最好是自然光的照耀,如果不能享受自然光,那就使用稍微温和一点儿的光,能够给临终者视觉上的温馨感,安然而坦淡。

   第五、供奉神圣的物品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一种宗教情绪,那就是对于死亡之后的无知和恐惧,无论平时多么理直气壮的不相信神灵,到了深夜的冢间去一走,自会毛骨悚然、脊椎发凉,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有一种对于未知世界的神秘感,这就是宗教情绪。

   因此,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神圣的角落,在死亡面前将会更加清楚的显露出来。死亡是无欺的,临终者在死亡面前对于这些神圣之物品,更是一种渴望和皈依。必然张贴悬挂临终者的崇拜之圣像,或者摆设其崇拜之圣物,但要设置在他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的地方,使其心中多一分可依赖的神圣感。如果是宗教信徒,最好就是悬挂、供奉其教主的圣像或者圣物。假如是佛教徒,那就供奉一尊他平时恭敬礼拜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或者释迦如来都可以。创造这样的环境,主要是让临终者能够在濒死之际,得到教主和教义的直接影响,使其安心。

   第六、播放圣歌般的音乐

   音乐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情绪乃至气质,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了,特别是许多古老宗教的音乐,那更是和雅哀畅,感人肺腑。临终者的耳根要比眼根灵敏得多,所以应该播放一些他平时常听的圣歌或者音乐。比如佛教徒就可以播放阿弥陀佛的圣号,还有不少佛乐等等,这都能够给予亡者心灵上的洗礼,令其在佛号声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走向圆满究竟的觉悟。

   第七、燃一炷幽幽清香

   濒死病人和一般老人的身体都会有一股气味儿,这多少会影响临终者和探视者的心情,特别是久处身边伺候的人。如果能够燃烧一炷上好檀香,其香气一定是发自原始的香木,而不是化学的香水和香料,且不宜太浓,适中即可。清香扑鼻,提神醒目,沁人心肺,情绪就能好转。这对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极有帮助,若有能力和条件,一定要能够做到才是。

   第八、提供清淡的食品

   前面我们讲过“切需戒杀、勿食荤腥酒肉”,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并没有素食的习惯,所以也不能过于苛求,那样反而影响了临终者的心情,得不偿失,最划不来。然而,无论是老人还是病人,对于濒临死亡的人来说,在味觉上绝对不能过于刺激。同时,其身边的人也不应食用味道特大的荤腥食品,这会影响到临终者的情绪。一般而言,最好是供给味道比较清淡的食品,如果能够素食,那就最好不过了。伺候在身边的人或者其余亲人,最好也都能够素食,清淡平和的食物,充满宁静和慈爱的信息,能够给临终者感受到慈悲和博爱,这是真心关怀者应该做的事情。但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比如西藏蒙古等地,游牧的地方很难素食,还有南传佛教区域没有这些观念,或者难以接受,那就随缘而安,不用过于执著了。但也要提供较为清淡一些的食品,更为合适。

   第九、给予爱心的安抚

   抚摸临终者的身体,这对许多病人和老人来说,也是莫大的享受和安慰。但这要看其病情的深浅程度而定,如果在四大已经开始分离之际,当有任何东西碰触到临终者的身上,他都会感到极大的疼痛,难以忍受,那就不可以再抚摸他的躯体了。而对于还未到四大融化之时,则需要有亲人好友的爱心安抚,动作一定要轻微仔细,用心一定要真诚恳切,不可有痛苦或者难舍难分的情绪出现,不可令临终者产生贪生畏死的念头,要以平常心和诚爱心来抚摸。这是抚慰临终者心灵的一种较好的方式,真心关怀的亲人,应该克服自己的情感冲动,而轻轻淡淡地给予爱心的安抚。

   第十、准备后事的安排(秉持遗嘱之意)

   除了上述营造一个美好的死亡环境外,还要提前探问病者的遗愿和遗嘱,并依据临终者的遗愿而准备善后事宜。假如临终者已经不省人事,那就不可过分的在其身边追问遗嘱等事,免得他有了想法却说不出来,眼看大家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去做,而心生怨恨嗔怒,引来巨大的痛苦。

   对于后事的安排,要有充分的准备,最好在断气二十四小时之后再移动尸体,再举行与此相关的丧事。死亡之后所穿走的衣服最好是旧的衣服,不要太讲究了,那样不但无助于亡者,而且也会波动其心念。办理丧事的时候,除了上述所说绝对不能大肆杀生、大摆宴席外,最好能够放生,就是到市场去买一些动物来放生,这虽然是佛教的主张,但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临终者环境的改善,都具有极大的良好作用,望读者慎思!

   以上就关怀临终者的环境,作了全面的提示,必须禁止的“止持”和必须遵行的“作持”各有十条,然亦只是秉持大乘佛法的精神特色,提出一个大纲而已。在某些地方实行起来或许不很妥当,那就要根据各地的风俗民情和社会环境作一个灵活的调节,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教条,而是一种能够给临终者提供更多安心和力量的权巧做法。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彼此生命的尊严!

  二、改善临终者的观念

  死亡之痛,不应受到人类的漠视!一切痛苦都是来自于心灵的错误觉受,一切觉受又都是从错误观念而来。也就是对于生命和死亡的错误认识,而导致了人们对死亡的迷茫和恐惧。所以,正确观念的养成,对于临终者来说极为重要!佛法中尤其注重对于临终者观念的改善,从根本上关怀迷惑孤苦的临终者,亦即善于为临终者做思想工作,使其获得对生死的正确认识。这也可以通过两方面的努力予以升华:一是消除负面的思想观念和情绪,二是启发正面的生命价值观。

   1、消除负面情绪

   每个人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就不停的会有许多负面情绪出现,这些情绪的出现就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是生命正常运作的一大障碍。到了临命终时,此种负面的情绪就会越发显得突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那就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从苦入苦,辗转不息。因此,消除临终者的负面情绪,就是每个人都要努力的基本关怀了。我们必须帮助临终者消除以下这些负面情绪。

   第一、消除贪恋情绪

   蝼蚁尚且贪生怕死,何况人乎?所以,一切众生皆爱生命,乃是常规之理。所谓人生之痛,最大莫过于生离死别,特别是平时就对亲人、爱人、友人等感情至深,爱恋至深的人来说,生死阔别真是有如万箭穿心、粉身碎骨啊!

   但是,因为爱惜生命、执著情感而产生了严重的贪恋情绪,又因为贪恋而产生了极大的痛苦,这就很不应该了。所以佛法才常说“息灭贪嗔痴”,并称这贪嗔痴为“三毒”,因其能够毒害众生之慧命,使众生流转于无奈、不满、无知的生命低谷,而不得自在受用。

   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一切皆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荣华富贵犹如朝露,妻儿子女亦如聚沫,名利财色象是毒蛇,亲朋好友恰似浮尘,一切所求无可爱者,终必败坏归于空寂。高者有堕、合会有离、生必有死、聚皆有散,此是世间诸相之真实,无人能免,无人能改,法尔如是,何必于此而生贪恋执著,犹如作茧自缚,何苦来哉啊!

   《罪业报应经》说:“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热,日出须臾没,月满亦复缺。尊荣豪贵者,亦复过于是。人身既易失,不须生贪著。”《摩耶经》说:“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复过是。”苏轼也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实际上,对于一切事物拥有得越多越好的观念,就是贪恋情绪的教唆犯。正如莫里老人所认为的那样,这是文化和教育灌输的结果,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