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消除这种错误片面的观念,我们必须从生命本身的角度,做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消除内心中那些不切实际的思维活动——贪恋情绪。
对于临终者而言,所能贪恋的东西还很多,肉体、生活、人事、情感、资生产业,种种身心世界。如果对于这一切都必须作最后告别的事物不能放下,而贪著于心,那就会对于死亡的事实产生恐惧、逃避等不良心理。所以必须使其消除贪恋情绪。注意!真情关怀他们的人,切切不要只顾自己的一丝爱念而致使临终者受尽痛苦之折磨,如果真是充满爱心,那就发自内心的劝其放下贪恋,获得安然自在,这比别的举动(如哭闹着叫他别死)更加重要、更加有效!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做太无情了,但事实上,许多人正是受一种文化的误导,人们认为必须哭喊着挽留临终者,就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却漠视了临终者的承受能力,唤醒他的贪恋情绪,从而导致了他更加深刻的痛苦。犹如在受伤的创口上,又狠狠的猛扎几刀,直到他抽搐着无奈地离开人间。这对临终者来说,是多么残忍的行为啊!
因此,佛教主张在临终者将要辞世之际,必须劝慰他放下对于现实生活乃至情感的贪恋,只有消除了这种贪恋之后,才能够更加轻松自在地感受生命的又一次伟大经历,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前方将要出现的生命景观。
第二、消除恐惧感
濒临死亡的人,由于对生活的贪著和对死亡的无知,直接反应在心板上的就是强烈的恐惧感。所以必须通过思想观念的改善,来消除临终者的惊恐畏惧之心理。否则,其死亡之过程将是痛苦不堪,受尽折磨的。
为什么会有恐惧感呢?一般而言,恐惧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因为怕失去已经拥有的喜爱的东西,二是因为怕遇到本来就讨厌的畏惧的东西,三是因为对于死亡真相的无知,毕竟死亡是今生从来未曾经历过的事情。佛陀告诉我们说:“生者有死,自世之常,何足怪哉!”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说死亡不但只是一种非常符合生命规律的现象,而且在这个现象的背后还包含着极大的快乐。所以,我们有必要阐明临终者恐惧心理的前因后果,并且指出这不但是多余的,而且也是不应该有的。
因为已经拥有的现实生活,将要成为过去,宛如梦痕般消逝在死亡之前;讨厌的畏惧的人和事,也只有在内心不安和念念不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如果内心平静没有是非恩怨所障碍,那就不可能显现可恶的情景;对于死亡之后的道路,虽然目前还是无法清楚的看到,但是现在自己能够清醒地把握当下,随着生命的长河慢慢流动,死亡的到来就是走向死亡之后的世界,到时也就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因此对于目前当下心念的清醒把握和决定超然才是要务。实则,这些情绪都是来自于贪嗔痴。
针对于贪、嗔、痴三毒,我们想要帮助临终者消除恐惧情绪,就必须断除其三毒之根源。尽管“息灭贪嗔痴”是整个佛法修学的总体内容,但就面对茫茫死亡之海的临终者而言,还是具有非常重要之现实意义的。
对于已经无法挽回的事实,得到清醒的认定了;对于将要出现的怖畏情景,也给予开导和疏通了;对于未来的未知世界,也已经胸有成竹了。这样,死亡就会如同我们对于明天一样的期盼,充满希望和激情,带着现实生命的理想,赶赴在庄严完美的死亡之路上,坦然而宁静。
临终者的恐惧感消失了,死亡就象生活一样,重新回到了平静、祥和、激动、奋斗上,生命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愉悦安祥的光明,照亮一切众生的身心世界!
第三、消除罪恶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眼花缭乱的社会里,在这污浊不堪的苦海中,在这充满诱惑的世界上,世道炎凉,人情冷暖,令多少英雄豪杰在阴沟里翻船?使多少王侯将相腐败堕落?既便是一介草民,纯朴百姓,哪个没有或多或少犯过错误呢?所以很多人到了死亡跟前,便会产生一种罪恶感,而这种情绪又使临终者坠入更加痛苦的深渊。
佛法教导我们,有了罪业行为,就要至心忏悔,忏悔得安乐!就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产生悔改的心理,有了悔改的心情和事实,即可得到安乐。并且特别强调不可以“悔箭入心”,这是说:不要因为后悔所做之事,而使自己的心情处于痛苦不堪的状态中,难以自拔。忏悔就是看清所犯错误的来龙去脉,知道其利弊得失,然后轻轻的放下,再也不犯,再也不想过去的是非好坏,如此便可当下解脱了。
有很多人在临死之际,都想问一问身边的人:“上帝能原谅我吗?”这就是他觉得自己有罪,希望能够得到上帝的宽恕。记得莫里老人说过: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原谅自己,然后再原谅别人。是的,原谅是对临终者一个极大的关怀,世间没有比这更让人感动了。
据佛经记载,阿阇世王曾经与提婆达多一起谋害佛陀,又杀害父亲幽禁母亲,算是犯了五逆十恶的极大罪业,按照因果律的规定,他应该是堕落在极深的地狱中受着极苦之恶报,并且在他临死之前就已经全身溃烂,极为苦痛了。当时,阿阇世王明白自己造了极恶之罪,现报已经病痛难忍,将来还必定要堕落无间地狱,所以非常懊恼痛苦。佛陀就对他说:“一切诸法,性相无常,无有决定,王云何言,必定当堕阿鼻地狱?”同时直接指示他“五蕴、十八界皆无自性,毕竟空寂的道理。”并且还说:“王若得罪,诸佛世尊亦应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频婆娑罗,常于诸佛种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诸佛若不受其供养则不为王,若不为王,汝则不得为国生害。若汝杀父当有罪者,我等诸佛亦应有罪,若诸佛世尊无有罪者,汝独云何而得罪耶?”
阿阇世王听完佛陀的教导之后,他的罪恶感消除了,身体上的重病也随之痊愈,后来还精进修学佛法。佛陀对他的这种开示,就是超越了平时的一般说法,真是令人感动!
通过这种逻辑,来开脱阿阇世王的罪恶感,实为佛陀苦口婆心之处。当然,如果能够当下体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妙理,那就能够立即“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了。所以,法无定法,因缘果报都能够融入于清净自性之中,而无有任何障碍,生命的任何情景,也就都能释然解脱了。正如莲池大师所谓:焚香掷戟浑无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总之,即使有很深的罪业,也不能在心中留下罪恶感,比如摔了一跤已经很痛了,却还要因为摔跤而悔恨着急,那就更加痛苦了,所以只要站起来,什么也不受影响,继续往前走,那才是最好的做法。临终之际,同样要放下心中的任何不快情绪,特别是罪恶感非除不可。慎之慎之!
第四、消除怨恨
由于生活在这个浊恶的世界上,现实人生充满了争执、嫉妒和怨恨,八苦之一的怨憎会苦,实乃人人难免之痛。因此,许多人在临终时,仍然心怀怨恨,极为不安。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业报现前,无能为力的收到了折磨,所以也必须予以消除。
怨恨来源于嗔毒,那是平时生活中有太多看不惯和过意不去的事情,为了生活所迫,生前也许只能淤积在心里,而到了临终的时候,就会一一播放出来,严重的犹如排山倒海怒火焚烧,轻微的也是身心悸恸不得安宁。这对死亡而言,极为不利,它会影响临终者自我把握的能力,嗔恨之火烧灼身心,其中苦痛不堪设想!还会牵动临终者的念头前往痛苦愤怒的世界,从而再度沉沦于生命的低谷——生死轮回之中。如《楞严经》所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如何使其消除怨恨呢?
首先,不要在他面前讲述令他难过的事情,特别是不要提到他所怨恨的人和事。也就是不要在这种容易受伤的时候,戳破他的旧伤口。
其次,无论是临终者还是旁人,即使提到了令其怀恨的人事,也要认真的予以开解,使他能够从思想观念中放下痛恨之苦。比如说对方已经在某种时候象是有悔改的意思了,事情都已经过去了,那就把握现在当下更为重要,等等。
再者,不要对他过去的行为进行批评或抱怨,不要谈论他的隐私或令其难堪的事件,可以幽默地对于他过去的错误给予完全的理解,原谅他所作所为的任何错误,这样就会使其对别人和对自己都产生谅解,怨恨就容易消除了。
最后,可以经常讲说一些赞美他的话,但要实事求是的说,不能过于夸奖,也不能漫不经心的说,就是要很认真、很诚恳的赞美他,这也有助于临终者消除怨恨的情绪。
如果在死亡面前而没有丝毫的怨恨,那么死亡的历程也将十分顺利了。古德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通过真诚和爱心的关怀之后,抱怨和嗔恨都没有了,恐惧感和孤独感也就减轻,也会很有自信地看着死亡的到来。身边的人和物,也都会变得和蔼可亲,融洽无碍。
第五、消除疑虑
多疑乃是人之常习,也是根本烦恼之一。临终者行将辞世,而对于未来的世界毫无知晓,这就难免会产生种种疑惑和顾虑了。禅门有句话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这是对于正在参禅的人来说的。要是到了临终时刻,还对生死真相有疑惑和顾虑,那就势必造成无奈的情绪,痛苦不堪,从而直接影响了对死亡真相的把握,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因此,临终者在死亡之前,必须消除对于生死来去的各种怀疑和顾虑。
一般而言,临终者怀疑的事情包括了对自己的死亡和对亲人的生活两个方面。前者,怀疑死亡之后有没有来生?后者,是顾虑自己死了之后,亲人们会不会受苦?
多疑来源于不信。怀疑自己有没有来生?来生会不会受苦?就是对自己的生命缺乏自信;顾虑亲人们会不会受苦?那就是对于亲人们也没有信心。实际上,这是多余的。
疑虑不但是多余的,而且也是负面的,具有很强烈的危害性,临死时应该毫无保留地消除它!
俗谚说:“愁棺材里没处拉屎。”有些人担心自己死了以后埋葬的地方不好,…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