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之二▪P5

  ..续本文上一页正象这句俗语说的一样了。人们对于生死真相的无知,而导致了种种猜测想象,通常都是以现实的生活作为参照系的,这多少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那么,临终者如果对于未来的世界产生了疑虑,那就要我们从思想观念上给予悉心的关怀了。

   首先,无论临终者是否信仰宗教,无论他是否相信还有来世——未来的世界,我们都必须告诉他:有来生。生命就象一条河流一样,都会永远流淌下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世界一定如同今生的这个世界一样,他可以是涓涓细流,也可以是激荡江河,甚至可以是茫茫浩海,然这一切的形成,就是我们过去、今生、今天、现在——哪怕是到了死亡来临的时刻——所积累而来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思想观念和情绪,就是走向未来世界的引导者,情绪观念的是非好坏,就会编织出未来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把握了现在目前的一心一念,也就可以把握住未来世界的一花一草,自心就是自己的皈依,就是自己未来世界的主人。

   其次,可以劝其认真的观照自心,看住自己的这颗心是不是随着肉体的衰坏而模糊不清起来了?是不是依然那么清楚明了?是不是也有消失的迹象出现?然后根据个人的不同情景而分别解释。实际上,肉体消逝了,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也逐渐衰退了,但那颗灵知之心却始终没有变化,轮回的主体——神识,也益显活跃起来。所以,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存在的,一定要让临终者充满信心走向死亡之路。

   再者,死亡是无欺地到来了,一切亲人朋友都无法伴随而去,这是每个人的业力福报不一样,所以不能勉强的,也是勉强不来的。与其牵挂、怀念、着急,不如轻轻的将其放下,因为任何人对于死亡的到来都是无能为力,亲人们也就是担心临终者受苦。如果临终者不能保持自己的清醒和安祥,那么,亲人们也会因此而不快。如果亲人们遭遇了不幸,亡者的担心只会增加他们的痛苦,而不会得到缓减。因此,顾虑亲人们的一切,都是没有必要的。

   甚至可以举例说明,使临终者感觉到他的生命是尊贵的,他的未来世界也一定是美好的,他的亲人们都能够秉持善良的愿望,等等。如此就能解脱人生最后的诸多顾虑!

   上来讨论的是如何消除临终者的负面情绪,当然,这些负面的情绪并不是每个人全都有的,有的具有其中的一两种,有的具有更多一些,有的很严重的受到了这些情绪的影响,而有的只要一经开示解说,就能够立即消除,如此等等,情况不一。我们就要识病与药、对症下药,一一给予解释,用真诚的爱心来帮助临终者放下藤葛,令他们真正的——潇洒走一回!

   2、启发正确观念

   一般人平时都为了衣食住行、名利财色奔忙不已,碌碌终身,直到死亡跟前,还是懵懵懂懂,无暇顾及生命的本来面目,对于生命的真相毫无知晓、毫无把握,真是天下最为不幸的事了。再也没有比这件事更加滑稽,更加荒唐了。逃避痛苦,却不知真正痛苦的人是谁?追求快乐,也不知真正快乐的人是谁?忙忙碌碌,亦不晓得忙碌的人是谁?并且从来就不问不闻,也不思考,真是稀奇!

   但是,任何人都具备完美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观念,只是由于没有做过适当的观察训练,从而隐埋了这些有益于身心的思想观念。到了临终的时候,许多人就会从内心中发出这种良知,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就是启发临终者产生正确观念(正知见)的良机了!

   启发并不是灌输或者传教,而是随应着临终者的希望和意愿,适当地作些符合逻辑或者真情的引导,从而开启那扇光明正大的生命宝库之门。特别是对于死亡,以及与死亡相关事物的看法想法,都要随时应机而谈,使临终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生命的罗盘,安全地在生死的海洋中航行。

   第一、启发洒脱感

   有些豁达的人或者很有修为的人,能够在临终之时,非常洒脱,毫无牵挂,甚至在谈笑风生中逝世,令人倍加赞叹!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奢望。因为,大部分人平时没有时间来考虑生存与死亡的问题,也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情绪做过任何的训练,更不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常常是受到了情绪的牵引来做事情,这样的人,一旦自己遇上死亡的情绪冲突时,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而平时有过观察思考,甚至也有过某种心地训练的人,则能够在死亡面前显得比较坦然。另外,还有一些意志力很强的人,具有临危不惧的精神,也能够在老病死面前来去自然。

   就基本关怀而言,我们要针对大部分不能洒脱的人,在消除了上述的诸般消极情绪之后,接着只要有机会,就要启发他们正面的积极情绪。但这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安排,而是见机行事的关怀。相对于贪恋情绪而言,我们所要给予启发的就是洒脱感了。

   如何才能令其生起洒脱感呢?

   我们要着重介绍死亡过程的后面三个阶段都是光明净洁、没有痛苦的境况,以及未来的世界充满生机和自由,这样就能够使其放下对于现实的种种挂碍。但对于某些知识分子来说,最好就是赞叹他们过去曾经有过的洒脱行为,这样就促使他的思虑回溯到洒脱的感受上来。

   当然,要使一个执著很深的人,能够洒脱地离开人世,这是件极难的事情。犹如我们平时安慰一个受到挫折的人,劝其放下失败的惨痛而洒脱起来,真是谈何容易?更何况是面对一个看似“一切都将失去”的临终者了。不过,我们这是在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忙的,只要能够使临终者有所改善,哪怕只有一念之心的洒脱,也就没有白做了。所以,洒脱是在死亡路上首要具备的心情!

   只有在洒脱的情绪下,其对死亡经历的把握,才是准确无误的,对于一期生命的终结来说,也算是划上了一个真正圆满的句号。

   第二、启发安全感

   很多人对死亡都有恐惧感,这是由于不了解死亡的真相,不明白死亡就是生命频道的一次转换而已。就象某次出差的中途转车,带着随身行李和心情,走向另一个陌生的车厢,继续往自己的目的地出发。其实,死亡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将要乘坐的那辆陌生的车,而生活也只是我们现在已经乘坐的车,到时候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因为我们必须回家——回到生命彻底觉悟不生不灭的净土。

   如果对于现在所乘坐的这辆车感到很安全,而对于将要换乘的那辆车却感到很不安全,这就有如杞人忧天般的没有道理了。

   再进一步说,我们现实生活的这辆车,其实也是很不安全的,生老病死的苦痛、天灾人祸的频繁、巧取豪夺的欺诈、人我是非的蜂起,时刻充满挑战与毁灭,哪里才是我们的真正港湾?哪里才是我们的究竟归宿?这样看来,死亡或许要比起现实的这种“不稳定”更加稳定吧!

   知道未来的世界是由现在的努力而造成的,那就要更加注重现在的身心状况,这是因果循环的道理。所以,临终之际的不安也会导致未来世界的不安。如果是不安的死去,那对临终者的未来世界和身心感受,将是极度的孤独、凄凉、寂寞、痛苦,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点!

   启发临终者的安全感,使之找到生命的重心和依靠!

   通常,可以提到临终者所崇拜的人物或者圣灵,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图片给他们观摩,并且赞扬这些被临终者所尊敬的崇拜者,这会给他们心灵上极大的安慰!

   如果是一位宗教信徒,那就比较好说了,毕竟宗教的教主都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能够给临终者以莫大的安慰。

   此外,还可以通过谈话闲聊的交流来活跃气氛,也能够使临终者感到安全。注意灯光和环境的布置,探视者的眼神和表情,都会给临终者强烈的感觉,不可草率!

   第三、启发善念

   人,与生俱来就具有完美纯粹的善良,也具有与生俱来的邪恶和执著,善恶原本各有体系,互不相妨。只是落入到现实生活的局限狭隘之后,才不得不有善恶战争,是非纷陈!当一个人的一期生命即将终结之时,这种是非善恶的纷争就更加激烈起来,佛法中称之为“善恶业现”。

   当恶业的显现战胜了善业的显现时,生命便趋于低谷堕落的状态——三恶道,充满痛苦的折磨;当善业的显现战胜了恶业的显现时,生命便迈向上进升华的状态——三善道,充满了欢喜和善良。

   在临终者处于善恶泥潭里挣扎的时候,我们就要帮助他发起去恶从善,启发他的善良天性。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就是启发临终者善念的重要契机。

   启示的方法是赞叹临终者过去的善行,思念他的功德庄严,回忆他的善行给别人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就是要歌功颂德般的予以赞赏。这使临终者沉湎在欢乐的记忆深处,从而模仿着过去那颗善良的心,相续中自然就被善念所庄严。

   也可以赞叹临终者平时景仰的人或者圣者,比如赞叹历史上的自由洒脱者,赞美宗教家和慈善家,赞颂其所信仰宗教的教主和名人。为其解说这些历史人物的伟大善良之处,以及圣人们面对死亡之时,仍然念念不忘善言善行,乃至种种丰功伟绩,为人类文明所作的杰出贡献等!

   善念本身就是一种希望能够做好人、说好话、行好事、得好结果,也就是一种向往美好世界的心里表现。

   更重要的是,有了善念之后,其内心世界的感受就立马好转,对于老病死苦的承受能力也会立即增强,能在死亡面前忘记死亡的痛苦,而更加愿意为众生着想,诚为置生死于度外啊。这是在紧要关头给予真情和爱心的关怀,不但免除了死亡带来的诸多痛苦,而且直接引导其来生能够走向快乐的天堂,或者充满爱心的人间,真可谓雪中送炭!

   第四、启发慈悲心

   前面所说的启发善念,就是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之行为来说的,而从生命的内在意义上看,慈悲心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大善念。因为慈悲心不是可怜他人的同情心,而是尊重他人也有完美的生命,与自己无有任何差别,平等不二,只是他人并不知道,因此希望自己能够使他人明白如此庄严美丽的生命真…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